湘乡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与研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3707290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乡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湘乡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湘乡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湘乡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湘乡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乡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乡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与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湘乡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与研究开放促进交流,交流带来发展,发展以对外经贸和国内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型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拓展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必然要求。我市走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既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趋势,也是确保湘乡市域经济与全省、全国经济发展进程同步,实现跨越式前进的重要保障。一、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虽然开放型经济不等同于外向型经济,但外向型经济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其外向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的开放度。我市各级、各部门科学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主动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扬长避短、迎难而上,培育主体、打造载体、搭

2、建平台,全市开放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深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市经济的对外交流程度越来越密切。我市的主要出口产品有传统的铸铁井盖板、皮革服装、皮革手套、冶金及化工产品等,还逐步发展了食品、农产品、箱包系列产品、酒类及眼镜框架、医疗器械等新型产品,实现了出口多样化。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中东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我市还是外派劳务大市,出国务工人员前往的国家有美国、法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阿尔及利亚、俄罗斯、冰岛等,这些人员大部份从事是缝纫工、厨师、海员和建筑工等。此外近两年,先后有企业大胆走出去,分别在越南、西班牙、香港等

3、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怀其集团、新龙工贸公司还分别在西班牙和香港成立了外贸公司。(二)“三外”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利用外资* 亿美元,2009年达到*亿美元;累计利用内资实际到位*亿元人民币,2009年达到*亿元人民币,全年利用内外资合计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以上。我市外贸企业在不断出口创汇的同时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6年以来外贸企业每年总产值都达到7000万美元以上,上缴税利35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7500多个。2008年我市进出口总额8652万美元,全省县市综合排名第六位,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已经跨入了全省的“创汇强市”行列。200

4、9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企业受到了较大冲击,全年进出口总额为6638万美元,同比下降22.4%,但从最后两个月的情况看,外贸企业逐渐回暖,进出口额逐月增长,前景看好。2009年还被评为湖南省外贸出口基地县(市)。外经工作方面,我市是全省外派劳务基地县,2009年成功获批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2008年全市外派劳务人员730人,列全省第二名;2009年外派劳务人员950人,排名全省第一。(三)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引资与引智结合,经济合作交流,使优秀人才、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经验的引进,不断增量提质。截至2009年止,全市引进技术项目 *个,涉及冶金、机械、电子、

5、* 等行业 ,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技术进步和产品、产业乃至经济结构的调整,皮革、冶金、电子、化工、机械等行业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中国五矿、中国南方建材、四川开元集团、湖南有色、北京南车等一批优势企业的引进更是增强了全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四)开放型经济主体不断壮大近年以来,我市对外贸易在省、市及湘乡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较快发展,对外贸易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作用日趋重要。从1996年我市第一家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成立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体积极发展外贸业务,广泛参与国际市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齐头并进,成为我市对外贸易的主力军,目前已有外贸企业36家。二、我市开放型经

6、济存在的问题与差距虽然我市开放型经济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差距。我市经济开放合作的总体水平依然不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开放型经济规模尚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商引资力度不够,规模不大,成效不显著招商引资平台建设滞后。我市经过几年的大力建设,以湘乡工业园区为主要依托的招商引资平台已初具规模,但尚处于起步阶段,配套设施功能还不能适应更高层次发展需要。由于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加大,争商、抢商竞争白热化,使得我市对外开放程度无法大幅提升。(二)出口竞争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我市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与科技含量依然不高,缺乏有较高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出

7、口产品。当前我市出口的拳头产品仍然以氟化盐、皮革及其制品、箱包等“两高一资”产品为主,虽然通过产业转移引进了如眼镜制造、医疗器械、电子等一批新兴产业,但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出口产业集群,出口产品结构和种类需进一步优化。(三)开放领域不宽、开放层次低我市经济对外开放起步较晚,且当前真正开放、与国际接轨的经济领域还很窄,除了少数外贸企业和外派劳务工作敢于走出国门,参与开放合作外,在旅游、零售、餐饮娱乐等方面开放程度极低,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工作更是空白。(四)对开放型经济发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理解与支持个别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开放型经济认识不足,措施不到位,联动机制不完善。一些部门

8、还存在较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对发展开放型经济有抵触情绪。三、我市“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与措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市保持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但同时在加快“走出去”步伐、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和订单转移、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蕴含难得机遇。必须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爬坡上行,以更大的气魄、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扎实的措施着力提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着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健康稳定发展。 总体要求: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统筹规划和改革创新,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为动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发展对外贸易和承接产业转移为中心

9、,以箱包、皮革、电子、食品产业为重点,内外并举,“三外”联动,贸易投资与产业互动,形成我市经济对外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进出口额达到1.2 亿美元,其中出口1亿美元,加工贸易额5000万美元。(一)外贸方面1、壮大出口实力 选择一批有潜力、有市场竞争能力、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大宗商品、特色基地,积极支持扩大出口。鼓励、引导和动员各类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直接开展对外贸易。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占外贸出口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引导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加强协作和配合,共同构建更加稳固的国际营销网络。鼓励国内企业与国际跨国流通集团的合作,积极争取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和采购体系。 加快出

10、口商品结构升级,推动重点产品出口,稳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出口,扩大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支持眼镜、电子元件、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带动我市新型制造业的发展。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带动具备竞争优势的生猪、冻肉、皮革等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出口。 2、推进 科技兴贸 ,“品牌兴贸”深入实施科技兴贸,积极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加快我市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湘乡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重点支持我市已有的中国品牌、湖南品牌、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树立良好形象,走向国际市场。发掘和支持优秀企业和产品

11、创品牌,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流通企业品牌和餐饮、洗浴、保健等服务贸易品牌。 到2015年,力争培育23家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名牌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3、发展加工贸易 进一步发掘优势,明确重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会,发展加工贸易。 以建设神龙丰综合物流园、实施大物流为契机,配合长株潭地区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做好中上游产业配套聚集,开展外向配套协作,延长产业链。主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至2015年,力争加工贸易占出口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4、拓展国际市场 促进企业巩固和扩大香港、美国

12、、日韩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东盟、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 以建立档案、分类指导、量身打造、服务跟踪的办法,扶持中小企业开展出口贸易,重点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第一单进出口业务、第一个客户、第一笔收汇等进行服务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小型、专业企业团组,参加国内外各种博览会、展览会和展销会;引导企业发展代理制、中介服务、网上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5、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改善我市旅游环境,扩大来湘旅游市场,大力发展信息网络服务、娱乐餐饮服务、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领域的贸易。推动商业存在方式的服务出口,支持企业到境外设立采购、分销、研发、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机构,为我市

13、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撑。引导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批发、零售、金融、电信、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服务贸易规划与政策。 6、努力扩大进口 注重发挥进口在解决资源和环境、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改善贸易结构均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通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先进技术向我市转移的步伐。动员国家政策性银行开展技术引进政策贷款,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分析科研成果,引进国外智力资源;鼓励市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开展技术配套,加速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化进程。加大引进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环保、高效农业等高新技术行业技术

14、引进力度,建立技术引进和产业化基地,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 (二)外经合作方面立足我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外拓展发展空间。 1、做强做大外经主体 支持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事对外经济合作。 支持通过新建、购买、兼并、股权置换和联合等方式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获取资源开发权、国际品牌、先进技术和营销网络。鼓励和帮助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企业申请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争取到2015年取得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的企业达5家。 2、大力拓展劳务输出 加大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有管理地扩大劳务输出,积极动员和组织

15、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境外务工,动员符合条件的劳务人员出国就业。借力我市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这一优势,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出国前适应性培训,提高我市外派劳务人员素质;不断拓宽外派渠道,在促进省内外派劳务扩大规模的同时,利用沿海企业的渠道优势,扩大劳务外派规模;通过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援外项目等,带动外派劳务输出。深度开发国际劳务市场,在巩固德国、越南、印度、阿尔及利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拓展日本、新加坡、中东等市场。优化外派劳务人员结构,扩大工程师、厨师、海员、电工等高素质人员的外派。规范劳务合作市场经营秩序,维护外派劳务人员正当合法权益,促进对外劳务合作的规范健康发展。至2015年,力争当年对外劳务合作规模达到1800人次,保持全省第一。 (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相应保障措施 1、加大政策激励。市委市政府与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市实际,加大对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投入,并根据发展需要扩大规模。要继续对出口上台阶的领军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企业优化出口结构、利用信保防范出口风险、境外参展推销、承揽境外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管理,优化政策扶持流程,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建立政策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2、强化要素支持。加快土地、技术、劳动力和资本市场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