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701416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节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节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节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节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节导引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论断,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方向、道路、抓手,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事件回放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XX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主体内容一、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2、治道路?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XX,事关党和国家XX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3、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律知识:什么是法治?法治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包括两点,一是有优良的法律,二是优良之法得到民众普遍遵守,这个思想得到了后来者的发扬,并构成了当代法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法治一词在我国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XX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

4、;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但有时并非作为一个词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法律知识: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区别是什么?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法律体系、法制体系是相对静态的,而法治体系是相对动态的。法律是指载有法律规范的书面文件,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则是指运用法律和制度治理国家、治理社会。 其次,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的法包括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也包括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但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而法治体系的法主要是指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也就是说,法治的法主要是指治官的法。再次,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相对于法治体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是为建设

6、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服务的。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法律知识:

7、中国法兽獬豸獬豸又称獬廌、解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后世也因此将其画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们经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

8、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

9、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法律知识: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华人民XX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其基本精神就是禁止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信仰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原因享有特权或遭到歧视,禁止将这些因素作为法

10、律区别对待的分类标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完整理解。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

11、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律名言: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刘安等著XX子释义有道之人进行统治,即使法律少也可感化民众;无道之人进行统治,即使法律多也会带来混乱。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

12、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XX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法律知识:传统法律文化 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从中国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人类在法律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习惯、规范、制度等,不仅包括观念形态,也包括实实在在的制定出来的礼、法,而且包括人们对法的性质、作用及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看法、评价以及人们在法律实践

13、中的思维模式,其范围是广阔的。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是:工具主义色彩浓重;德主刑辅法律理念;重义轻利的民商法律思想;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法律形式。法律文化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虽然因为时代的特点,产生出诸多各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像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的共同特性,是可以超越时代局限而相互间产生影响的。古人留给我们的承载着几千年智慧的传统法律文化,是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借鉴的宝贵财富。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要对传统法律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改造,理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推动依法治国的不断完善。延伸阅读1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来源:

14、人民日报2015年2月2日如果把建设法治中国看作建设一座恢宏的大厦,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丰富内涵,就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句话,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理论指导,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实现总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东西。 二是构筑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这就是形成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个4+1组成的五大体系,涵盖了

15、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法治运行与保障机制、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展开和有力支撑。三是设计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这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更加重视法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描绘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效果图。法治建设既是法治本身的自转,也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公转。通过法治建设,就是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看,就是要着眼于更好更优的国家治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延伸阅读2正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应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加深认识: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种领导地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