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368560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第一则以教师讲为主,第二则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2、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 生:听过或没有 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生回答 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

3、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茅)盾 楚锐 戳” 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索)盾呢(生思索)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 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 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 生拿出笔纸。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时讲解并板书 戳不穿矛 不锐利 戳得穿矛

4、很锐利 盾很坚固 盾 不坚固 师: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奖他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用画出。 生找到后请生朗读。 师:你们注意到楚国人说此话时的提示语了吗 突出“夸口”一词,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让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夸口”的语气。 师:听了楚国人的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看出了这个楚国人的破绽。其实看穿他的不止我们同学,文中的路人他是怎么问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由生读出路人的话。 师:那路人问完之后,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请一大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神态 生:张口结舌。 重点讲“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了。 师

5、:这里的“张口结舌”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 生:瞠目结舌 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 师:到这里,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生: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师:现在你能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在黑板上抄下寓意。 师:最后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a同学当楚国人,b同学做路人,其他的同学读旁白。 三、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

6、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 腮 俸禄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 (1)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 他为什么要充数 (3) 他为什么能充数 () 他充数的结果如何 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 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3)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重

7、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 生:竟然。 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 (4) 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 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四

8、、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两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2)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 (3)搜集成语包括除了四个字以外的三个字,七个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

9、教学挂图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

10、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

11、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

12、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

13、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