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3664562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井游记》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满井游记》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满井游记》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满井游记》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满井游记》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满井游记》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井游记》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9、满井游记(讲学稿)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3、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4、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二、知识链接。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为“公安派”的创始者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

3、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三、自学预习: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1、解释词语。冻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新开:刚打开匣:镜匣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泉而茗者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泉,用泉煮。茗,泡茶喝作则飞沙走砾飞:使飞走:使走2、翻译句子。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囊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这才知道郊田以外未尝没有春天,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的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就只有我这个官ZJ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四、品读课文,合作学习,探究质疑。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5、。3、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7、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

6、例说明。(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杷人比作物)。(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五、写法探究。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

7、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K、小结。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情于山水草木的潇洒情怀。七、拓展延伸。面对美景,因作者的个性各不相同,所以进入笔下的景物各不相

8、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自然也不相同。请阅读课文末段,结合相关资料,谈谈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与本单元其他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随堂练习: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廿二日天稍和()若脱笼之第()如倩女之噂面()泉而茗者()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土营微润(肥沃的土地)风力虽尚胡(猛,强有力)呷浪之野(代鱼)然徒步则汗出性背(湿透后背)仔风时作(冷风)局促一室之内(拘束)未百步班返(就)用数友出东直(偕同)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作则飞沙与砾(使动用法:使.飞,使走)暴而君者(名词活用为动词:泉,用泉煮。茗,泡茶喝)粤而鼠者(名词活用为动词:囊,端着酒杯。歌,唱歌)4、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地如同镜子刚打开时,明亮的闪光突然从镜匣中放射出来的那样。如倩女之醺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

10、茗者,囊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狭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第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冻风时作、飞沙走砾。2、从全文看,第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欲扬先抑。3、第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4、描写初春景色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醺而髻鬟之始掠也。”写水好的句子是“于是冰皮乍出于匣也。”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柳条寸许。”5、写游满井的时间是廿二日,这一天的天气稍和,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余寒尤氏6、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7、翻译下列句子。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在这时候水面上的冻冰开始融解,水波的颜色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接着一层,清澈得看见水底。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