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食品安全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3663954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食品安全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海洋食品安全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海洋食品安全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海洋食品安全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海洋食品安全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食品安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食品安全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浅谈海洋食品安全姓名学号:班级:学院:浅谈海洋食品安全摘要:由于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多地成为人类保健食品、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但是近年来相继发生多起出口水产品氯霉素、孔雀石绿等药残超标事件,对国内水产品出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让我们不得不对海洋的食品安全予以注重,本文就对海洋的食品安全作如下简朴的探讨。核心字:海洋食品;海洋生物;食品安全一 海洋食品的定义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地球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具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海洋里的多种生物,涉及

2、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涉及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涉及多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涉及多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重要取决于氨基酸的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种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取。通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国内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78 种海洋生物1。这些海洋生物从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种),原核生物界至少(229种)。国内的海洋生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

3、的1%,数量占0%。国内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状况大体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重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水域海洋生物种数的分布趋势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种类较多,而黄海、渤海的种类较少。由于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多地成为人类保健食品、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海洋生物中还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目前许多生物资源中具有对生物体和人体具有重要的调控生理功能作用的有效成分,其中不少对维系生态环境和生命的最佳

4、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将此类有效成分命名为生物活性物质。如海藻中具有的牛磺酸,可有效避免膳食脂肪吸取,具有减少血胆固醇、减少血压等功能。二 海洋食品的安全现状在金融危机阴影笼罩全球的, 中国食品工业仍然“一枝独秀”,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49万亿元,对全国工业增长值的奉献率达到20.4,其中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 040万t,其中海洋产量为2 600万,淡水产量为 40万t。国内水产品深加工比例占到水产品总量的20左右,在水产品加工总产值构成中,海水产品深加工产值占到O%一9O%,淡水产品深加工产值占到10%一0%。然而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出口水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重要瓶颈。近年来相继发生多起

5、出口水产品氯霉素、孔雀石绿等药残超标事件,对国内水产品出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海洋食品出口存在的安全问题重要体现为滥用、违规使用添加剂,出口水产品中致病菌、细菌总数超标,重金属问题等。国内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资源涉及海洋水产品和淡水水产品,种类大体可分为鱼类、甲壳动物类、软体动物类、藻类、哺乳类。其中,海洋水产品产量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 7.72,除1 00 多种海洋鱼类外,尚有约 00 种沿海藻类、近 300 种虾蟹类和20 多种经济软体动物。中国内陆水域共有鱼类 00 多种,此外尚有少量虾、蟹、贝2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内的水产业通过长期的发展,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水产

6、品总产量只有52.4 万t3。990 年国内水产品总产量为 118 万 t,名列世界第 位。1999 年水产品总量达 4 0 万 t,持续近年居世界首位。国内水产品对外贸易在 世纪 9 年代后增长不久。 年国内水产品总量为 427899 万 t,水产品进出口总量为46. 万 t,进出口总额607 亿美元。据海关记录,国内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45.6万,贸易总额69.6亿美元。其中出口量 208.5 万 ,出口额 469 亿美元4。 年,国内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512万,较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近 00 倍,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 619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10%,水产品出口 78.9 亿美元,约占

7、农产品出口额的 0,渔民年人均收入达到 86 元,是农民年人均收入 355 元的 1 倍。 年,国内的水产品总量为890 万 ,占全球渔业总产量的 4%,国内水产品总量已持续19 年位居世界首位,是世界第二大水产国秘鲁年产量的5倍还多5。总体来看,自 1985年出台有关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批示文献后,国内渔业生产发展态势良好,水产品总量持续增长,水产品国际贸易也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从水产养殖场/捕捞地(生鲜或初加工水产品)水产品专业市场市场、零售餐饮业、消费者的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大大地增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和谐做出了奉献。但是,国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屡屡发生的

8、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仅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制约了国内水产品的出口。近些年发生的较为严重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就有诸多起。如 1988 年上海发生了食用携带甲肝病毒的毛蚶而引起甲肝大流行,患者31 万人,死亡 47人。年 11月 17日,上海市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预警:在“大菱鲆鱼”专项抽检中,检出违禁药物的残留,超标药物有 种,所有都是抗菌药,其中有 种属于禁用渔药,分别是硝基呋喃类、氯霉素和孔雀石绿,有 种不是禁用药,分别是土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消息发布后,诸多消费者“谈鱼色变”导致了全国大菱鲆停售的局面,大菱鲆养殖业遭受重创6。自 1997 年 月 1

9、日以来,欧盟严禁了国内贝类进入欧洲市场。美国明确规定只有获得NSP的国家或地区以及通过承认的海域和公司方可向美国出口生的贝类。目前,中国也无法向美国出口生的贝类产品。国内出口到日本的双壳贝类也曾多次检测出腹泻性贝类毒素。198 年国内出口到日本的鳗鱼由于检测恶喹酸超标而遭索赔,价格从每吨 万元降到每吨 000 元,使国内正蒸蒸日上的养鳗业遭受重创。199年以来,国内对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出口的鳗鱼等水产品,由于渔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而被进口国回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结合同的事件屡见不鲜。1995 年起,日方接连就恶喹酸、重金属、土霉素、磺胺类等项目设立障碍,对国内输日鳗鱼产品予

10、以限制,一步步抬高准入门槛。 年8 月 8日朝鲜日报报道称,继在中国鳗鱼和鳗鱼加工品中检出致癌物质孔雀石绿后,韩水产品质量检查院又在 7 月末到 月初进口的 批中国产活鳗鱼中发现其中 批(1)具有该物质。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规定,从 年 月 10日起,检查检疫部门已暂停所有鳗鱼产品(涉及烤鳗、冻鳗片、鳗鱼寿司等其她具有鳗鱼的食品)向任何国家出口。19 年 7 月韩国仁川进口水产品中,查出国内 47t 水产品不合格,重要因素是鲜度不良、色泽不佳、人工加水、过度包冰、使用色素等。年发生的出口虾仁“氯霉素事件”,导致欧盟 年 1月 日做出全面严禁进口国内动物源性产品的规定,导致超过 6 亿美元的直接经济

11、损失,全国多家水产品加工公司倒闭,教训惨痛7。日本及美国也相继于 年3 月份和 月份向国内发出预警通报,分别提出国内向美国和日本出口的虾类和鳗鱼产品中的氯霉素残留量严重超标,并做出对国内出口到美国和日本的水产品严检、严查;4月份,日本一检查所的检测报告中又称从中国进口的鳗鱼中检出“汞”,有的进口商也反映从中国进口的活鳗中检出恶喹酸,并规定中国出口到日本的活鳗要在达到日本后再吊水 8 h,待逐批检查合格后方可通关;这对国内的水产品出口和国际水产品贸易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三 海洋食品的安全的保障与措施第一,法律的保障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内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由国家、部门、行业和地方制定颁发的食

12、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体系,即政府社会性规制的制度基础。据初步记录,国内国家各部委以上机关发布的有关食品安全面的法律法规及多种规范性文献共 40 件,其中基本法律法规 07 件,专项法律法规 63 件,有关的法律法规 50件8。涉及由国家颁布的覆盖范畴较广的综合性法律法规、由国家各部委制定颁布的专门性法律法规、针对性较强的单一性法律法规、专项整治法律法规、生产加工过程的法律法规、储运和包装领域里的法律法规、流通领域里的法律法规、消费领域的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原则与检查检测环节的法律法规、进出口环节的法律法规。已发布波及食品安全的国标1800余项,食品行业原则 2 90 余项,其中强制性国标 6

13、34项,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9。 第二,完善国内水产品检查检测体系。随着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行,在国内的水产品检查检测体系的建设上,要加大步伐,要在既有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检测体系建设的基本上,理顺各部门检测机构的关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减少反复检查,实现检查资源的共享。水产品检查检测机构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统一全国的水产品检查检测资质认定条件和检查人员上岗资格注册条件。国家认证承认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行资质认定,明确准入条件、法则等。建立水产品产地环境、水产投入品和渔药残留的检查检测体系,并在此基本上完善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投资建设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构成的水产品

14、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并引导和资助水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公司和专业合伙组织建立水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形成水产品质量执法监测体系。在全国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营高效、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覆盖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监控、市场准入三大环节,执法监督检验、社会中介检查检测机构、生产经销公司联系紧密的食品检查检测体系。通过严格资质审核,建立和完善食品检查检测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制度,推动检测机构诚信机制建设,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检查市场。在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本上,结合国内实际,研究并制定适合不同层次的检测技术和措施,缩小与发达国家检测技术水平的差距。第三,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加

15、强既有政府机构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运营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流通与共享。构建政府各部门间统一、权威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平台,整合来自政府各有关部门、有关各方的信息,建立互通有无、高频次交流和共建共享的信息收集、整顿、分析和传播运用机制,使国家从整体上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监控。实现各部门间在信息解决、风险信息通报和评估、行动决策及重大事故解决方面的共享、共商。做到信息工作有专门分管领导负责,拟定职能部门具体从事信息工作,并充实调配得力人员,以保持信息的及时、全面,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突发的、潜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降至最低。要加大信息分析和运用对原始信息的再加工,提炼形成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信息,提高信息质量,为生产者及经营者服务。政府要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的基本投入,在机构、信息人员和网络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为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发明良好的条件。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承当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级各类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审核、汇总、数据解决、信息传递和发送等工作。及时向上一级部门精确报送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