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3654327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2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工程基础复习辅导材料(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通工程根底?复习辅导材料第一章 绪论主要讲述的内容:一、交通工程学的定义 简单定义:对所有与道路交通有关的内容人、物、现象、规律等进行研 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解决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建设、 治理中的问题的一门 学科.交通工程学是把人、车、路、环境、能源等与道路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 在道路交通这个系统中进行研究, 以寻求道路通行水平最大、 交通事故最小、 运 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 设与治理 方案,到达平安、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 目的 .交通工程是一门由多门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二、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1、

2、交通特性分析2、交通调查方法3、交通流理论4 、道路通行水平分析5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6、交通治理与限制技术7、交通平安技术8 、静态交通系统规划9、公共交通10、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开展规划11、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三、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 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超前性、动态性四、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开展1930 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交通工程师协会,并正式提出了交通工程 学的名称,因此,一般以此作为交通工程学科诞生的标志.其开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根底理论形成阶段 20世纪 30年代初 40年代末2、交通规划理论形成阶段 20世纪 50年代初 70年代初3、交通治

3、理技术形成阶段 20世纪 70年代初 90年代初4、智能化交通系统研究阶段 20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五、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开展1973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建立交通工程研究室; 70 年代末,交通、城 建、公安等部门开展交通工程理论学习和交通调查工作; 1978 年美籍华人张秋 先生来华讲学; 1980年上海率先成立交通工程学会, 1981 年中国交通工程学会 成立.一般认为,我国的交通工程学科产生于 20世纪 80年代初.六、我国交通工程学科近期研究的重点问题1、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2、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3、适应我国交通特点的交通限制理论与方法研究4、交通流理

4、论方面的根底研究5、交通综合治理方面的理论、方法与举措6、可持续开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研究7、智能交通系统ITS根底理论研究重点内容: 交通工程学的概念,学科的研究内容、产生时间及开展经历阶段, 我国交通工程学科近期研究的重点问题.难点内容: 交通工程学的概念第二章 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主要讲述内容: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1、 信息处理过程三个阶段信息感知一分析判断一操作反响2、视觉特性信息的感知 80%来自视觉 视力:是眼睛区分物体大小的水平,分静视力、动视力、夜间视力 夜间视力与光照度、背景亮度有关,光照度越大,夜视力越好.黄昏时间对 行车最为不利. 视觉适应 是眼睛对光亮程度忽然变化而引起的

5、感受适应过程.分暗适应、明适应. 针对视觉适应的特点,道路照明设置应予以考虑. 眩目 为预防眩目,可采取交通工程举措:防眩板、植树等. 立体视觉 视野 色视觉 不同颜色对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作用.红色刺激性强、有危险感、易见 性高,多用于禁令标志; 黄色明亮度最高, 易引起人的注意, 多用于警告类标志; 蓝色、绿色使人产生宁静和平、舒适感,多用于指路、指示标志. 视差错觉4、 反响特性制动反响时间与事故率成正比关系.5、疲劳与饮酒6、注意特性7、动态判断8、驾驶员的差异 在进行道路设计、车辆设计、交通平安设施、标志标线设计、交通法规的制定等方面要照顾到绝大多数人,其标准设计取值一般根据满足8

6、5%驾驶员的 需要为度,对其余的15%只予以适当考虑.二、行人的交通特性1、行人的交通需求:要求省力、省时、独立、平安等.2、心理特性多数人喜欢走捷径;为与人保持一定距离而避开走,并保持一定速度;有从 众心理,受别人影响而产生强行斜穿和闯红灯等行为.3、行人对过街设施的使用特性:对天桥和地道:当走人行横道和天桥、地道需用相同时间时,80%乐于使用天桥、地道.当走天桥、地道所需时间超过人行横道时间的一倍时,那么无人利用.对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线在20m以内,人们才乐于使用.由于种种原因, 50%以上的人不愿走人行横道线.三、乘客乘车反响1、对线形条件的反响在弯道上有不稳定感,需对最小半径进行限制

7、;由直线进入曲线(或反之), 横向力有一个变化过程,需设缓和曲线,并对其长度进行限制.2、 对路面状况的反响要求路面平整3、对道路横断面情况的反响在高路堤、陡边坡的道路上,乘客看不到坡脚,易产生恐惧心理,应设置护 栏或放缓边坡.4、对沿路两侧环境的反响5、对心理空间的要求6对乘车时间的要求一般市内出行时间不宜超过45min,郊区出行不宜超过70min.7、对乘车旅程的了解要求四、机动车特性1、动力性能汽车行驶方程: P t=P+R+R+RvPt-Pw=W(f _i)+、wagPt-Pw令 D= =(f _i)+ a二 +aWg g对某一汽车,由PtV、PWV可得DV关系曲线,称为动力特性图(1

8、) 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由DV关系图,可得D=f时的速度,称为最高行驶速度.各种车型的最大速度是确定设计车速的依据.(2) 加速性能取 i=0,那么 D=f+ - a 所以 a=g(D-f) g&低速加速度大,牵引力大;高速牵引力小,加速度小.加速性能影响超车视距、变速车道长度、最大纵坡度等技术指标的选定.(3) 爬坡水平爬坡水平常用满载时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表示.I档的最大动力因数Di max - f即为某车的最大爬坡度i max.2、制动性能常用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反映制动性能的优劣.其中,制动距离更重要制动距离:v2S=254 )3、通过性轮廓通过性、支承通过性4、机动性指车辆转弯、转

9、向的水平,常用最小转弯半径表示.、自行车交通特性1、短程性一般在56km以内(或20min仃程左右).在出行方式预测时应考虑其比重.2、 动力递减性自行车出行一般不宜超过10km3、爬坡性能由于动力递减,一般不能爬长坡、大坡,更不易爬陡坡.因此,对陡坡不易大于5% 长坡不易大于3%对3% 4% 5%勺坡长限制分别为 500m 200m 100m六、道路特性道路特性主要表达在量、质、形三个方面,而形又表达在点、线、面三方面.1、道路的分类、等级公路:分五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公路.城市道路:分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I、u、川.2、 路网密度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的

10、比值,单位:km/kml.反映道路数量的多少.3、路网布局1公路网布局三角形 一般用于规模相当的城镇间的直接联系, 通达性好, 但建设量大.并列形 是一种不完善的路网.放射形 一般用于中央城市与周围城镇间的交通联系.树叉形 一般用于公路的最后一级,是干线公路的支线.2城市道路网布局棋盘形 非直线系数大, 通达性差, 过境交通不易分流; 交通量分布均匀、 方向性好,有利于建筑布局.带形 不易形成市中央,容易造成干道交通压力;有利于公交布线.放射形 具有带形布局的优点,到市中央的距离短;中央区交通压力大, 边缘区相互间交通联系不方便,过境交通无法分流.放射环形 通达性好,非直线系数小,有利于城市开

11、展和过境交通分流, 一般用于大城市; 但不宜将过多的放射线引向市中央, 以免造成中央区交通过分 集中.4、道路几何线形1平面线形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2纵断面线形直线、竖曲线,有坡度、坡长限制3横断面线形横断面形式、超高、加宽4行车视距行车视距的定义: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 应能随时看到前方足够远的距离,旦发现前方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 能及时采取举措, 预防相撞, 这一必须的最短 距离称为行车视距.分: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对不同的道路应采用不同的设计视距. 视距的保证: 纵断面:应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平面:I1止平曲线处j U厂交叉口视距三角形5、平面交叉交通特征点:合流点、分流

12、点、冲突点冲突点最危险,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车辆.冲突点个数:p=n n-1n-2门- 交叉口进口道个数6因此,交叉口规划、设计中,必须力求减少或消灭冲突点.方法是: 减少相交道路条数; 渠化交叉口,正确处理和组织左转车辆; 进行交通管制,在时间上别离交通流线设信号,或禁止左转; 修建立体交叉从空间上别离交通流线.重点内容: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乘客乘车反响特性,机动车的动力性能、制动 性能,自行车交通特性,路网密度,公路网、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及特点,行车 视距,平面交叉口特性.难点内容:理解和总结驾驶员、乘客、行人的特性对道路规划、设计提出的要 求,机动车、非机动车特性对道路规划、设计提出的要

13、求,公路网、城市道路网 布局形式及特点,行车视距的概念、分类及其保证,平面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第三章交通流特性主要讲述内容:一、交通量的有关概念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 实体的数量.流率:指把缺乏1小时的时间段内通常是15min,通过道路某一地点、 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等效转换为 1小时的车辆数.交通量是实测值或预测值,流率是转换后的等效值.顶峰小时交通量:一天内,连续 60min的最大小时交通量.第30位顶峰小时交通量:指将一年中8760个小时的交通量观测值依大小顺 序排列,排在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常将第30位顶峰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14、设计小时交通量DDH一般由下式计算:DDHV=AADTKX D其中: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其值常取第30位小时交通量系数 6;/_第30位顶峰小时交通量K30=AADTD -顶峰小时内重方向交通量占双向交通量的比例.、交通量的时间分布特性1、 季节、月份变化反映交通量在一年内的变化2、 日变化反映交通量在一周内的变化3、 小时变化反映交通量在一日内的变化,有早、晚顶峰反映交通量在一天内集中程度的参数是顶峰小时流量比:顶峰小时流量比顶峰小时交通量 日交通量4、交通量在1小时内的变化反映交通量在1小时内集中程度的参数是顶峰小时系数:顶峰小时系数PHF =顶峰小时交通量顶峰小时的顶峰流率、交通量的空间分布特性1、方向分布用方向不均匀系数K表示,反映交通量的方向不均匀性.Kd重方向交通量双向交通量100%#2、车道分布3、路段分布4、城乡分布四、速度的有关定义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距离.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瞬时速度.L- 0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段里程与有效行车驶时间之比.有效行车驶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指车辆通过某段里程与行程时间之比.行程时间为通过该段里程所需的总时间.总时间中包括停车时间、延误时间 和正常行驶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