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3650950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案例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案例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案例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案例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名称: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授课教师:赵瑾(北京朝阳实验小学 小学高级)指导教师:薛晓光(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小学特级)教学设计】一、设计概说:地震中的父与子 向我们介绍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在设计前,我深读教材, 发现作者通过三个场景:地震之初、多人劝说、用力挖掘;三个写法:父亲的语 言、动作、外貌描写;三次诺言的回顾等方面,写出了地震中父亲的了不起,让 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而在学前调研学情时, 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父爱漠 然,于是我从学情出发,带领学生逐层深入文本,感受父爱的了不起,期间的随 文练笔:父爱是和文中的两次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感悟从父子

2、的角度 给对方写的诗,都是让学生巧妙地把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习得语言 融合在一起。二、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 篇精读课文。 讲述的是 1994 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 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 墟中经过 38 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 描写 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 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 持了 38 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 在黑暗的废墟下, 同样不吃不喝 38 个小时

3、,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 爱与 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三、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应在真实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学情,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 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 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的情感, 领悟 作者的表达方法。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 在 “ 读写结合 ” 上。 “ 教材只是个例子 ” , “ 读 ” 是为了会 “ 写 ” ,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因 此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地

4、让学生在课堂上练 笔。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 捕捉课文核心句段,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 品格的方法,体会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多次出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8小时、12小时”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 事。3. 学习单元导读中“父爱是慈祥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的语言格式,概括 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多次出现“无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8 小时

5、、 12 小时 ” 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产 生的表达效果;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教学难点:学习教材中典范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五、课时分配 :2 课时(第二课时: 1. 熟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初始认知; 2. 利用工具书和 语境准确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及新鲜语句; 3. 整体感知全文, 学习概括课文的 主要内容)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 ,直奔主题,呈现主旨1. 教师激情导入:有一个人叫父亲,有一种爱叫父爱。这里先插入单元导语中的话,然后是教师的创造为好。)父爱是轻轻地握着你的手, 父爱是让你懒懒地趴在他的肩头,父爱

6、是高高的把你抛向天空,父爱是让你稳稳地骑在他身上,那时候,我看见,你和他都笑了父爱是抱着你看天边的云,父爱是蹲下去做你的球迷,寒冷的冬天,父爱是他温暖的怀抱(设计意图:此处让学生在老师诗一样的语言中,配以相应的图片和音乐,点燃他们对父爱的 感受,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全文定好调,同时对“父爱是”这样的语言表达 有初步的感受。)2. 这就是父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起去感受那份父爱的了不起。事情发生在出示: 1994 年 1 月 17 日,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突然间 30 万 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 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7、已经变成一片废墟。3. 也许这些词让你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课件出示: 30 万、 4 分钟、欢声笑语、漂亮、废墟。(由段落到词,使学生了解整段中的关键词,潜意识的使学生关注到重点词的作 用。)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学习第一个场景,感受动作描写的作用。1.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废墟,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第一反应是什么?预设:冲喊跪哭走2. 你怎么理解这个“冲”字?透过这个字,你体会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出示教师的例句:父爱是地震后不顾一切的冲向废墟, 父爱是慌乱中勇敢的面对,父爱是(学生学着老师的例句,自己试着写写,感受“冲”字背后的父爱。把语言的理 解和运用相融

8、合,初步习得语言。)3. 在第三自然段描写父亲的四个动作中,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受到父爱的了不 起?预设:因为其他父母都是悲痛欲绝后离开了, 只有这位父亲勇敢的走向废墟,用 自己的双手寻找儿子。4. 为什么这位父亲会这么坚决的走向那片废墟?此时此刻父爱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感受这句话的作用。试着用“父爱是” 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动作的理解。)教师小结:这些都是父亲的动作,透过这些动作描写,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情景, 感受到了动作背后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学习第二个场景,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在学前调研中,很多同学都说第 12 自然段最让人感动,请读读这

9、段,说说你从 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出示: “他挖了 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1. 透过时间的描写,引导学生感悟挖掘之肉体艰难。 关于时间,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 36 小时?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 出示:他挖了 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此时作者在用什么挖?(一双手) 创境:就是这双手,急切的想从废墟之中挖出儿子,每挖一下都用足了全身的力 气,没过多久双手就血肉模糊,鲜血直流。十指连心呀,每挖一次都是钻心的痛, 可父亲就这样挖了: 8 小

10、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这该是怎样的 36 小时呀!难道在流血的仅仅是他的手吗?对,他的心一直在滴血。(学生再读,头脑中想象画面,体会时间的漫长,父亲挖掘的艰难。) (设计意图: 教师创境,引导学生读时间的部分,使学生展开想象,对比感受 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过程的漫长和艰难,感受父亲肉体上的折磨。)2. 透过时间的描写,引导学生感悟挖掘时父亲内心的艰难。 其实在挖掘过程中,父亲所要面对的远远不止这些。 教师创境:出示图片、音乐。也许在挖掘过程中,父亲会看到这样一些满是灰尘,沾满血迹的书包; 会听到这样一些父母因找不到孩子而抱头痛哭; 会面对这

11、样一对父母,他们抱着自己孩子的尸体,生不如死、撕心裂肺的呼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会看到这样一双小手,和自己儿子一般大小,手里还攥着一支笔,可是却早已冰 凉 看到这样的父亲,你心疼吗?感动吗?我想他的儿子如果看到这一幕也许会给 父亲写这样一首诗 :“冲向废墟,我的父亲。不顾劝阻,我的父亲。满脸灰尘,我的父亲。我了不起的父亲!其余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把诗写完整。) 孩子们,这又该是怎样的36小时呀!如果给你一个摄像机,你会把镜头对准 父亲的哪里?你的镜头下又会记录怎样的情景? 此时此刻,父爱是什么呢?(试着用“父爱是”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位父亲的感动。)尽管如此,父亲从未放弃过挖掘,

12、是什么让父亲如此坚定?出示:“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请你把这句话背下来,让这句话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设计意图:对于这一段,设计了两处学生练笔,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刚才的理解,加入自己的 想象,对文本进行加工、吸收、内化。表达自己的理解。此处不但是一个学习的 过程,而且是一个吸收、创作的过程。)学习第三个场景,感受语言描写的作用。1. 透过其他人的描写,引导学生感悟挖掘之坚定。 回顾曾有一些好心人上前劝阻父亲,孩子们听到的:出示:一些孩子的父母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消防队长挡住他说:“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警察走过来说:“你很难过我

13、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 上回家吧。”(这些语言背后其实说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放弃。) A 、这些人如此绝望,难道他们不愿意救出这些孩子吗?出示:绝望的“绝”的自理识字。古人“绝”字最初的意思是用刀将一根丝线砍 为两段,从此,再不相连。B 、这位父亲又为什么没有绝望呢? 引读:“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 品读父亲的语言,感受他对诺言的坚守。出示:父亲的三次回答。“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资料引入: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后的抢险救灾中,抢救时间与救活率的关系为:半小时内救活率 95%第一天救活率 81%第二天救活率 53%第

14、三天救活率 36.7%第四天救活率 19%第五天救活率 7.4%(父亲的三句话背后也说了一个意思, 不放弃。通过出示的资料,让孩子们感受 到此时此刻,在外人眼中的漫长和艰难,在父亲眼里时间过得却是那样的快, 因 为每失去一秒,儿子存活的希望就减少一些,体会此时父亲争分夺秒地与时间(死 神)赛跑的急切心情,读出父亲说每句话的心情,感受父亲救儿子的坚定。)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复杂的内 心感受,正所谓言为心声。在多角度的品读中,感受作者的独具匠心,习得方法。)3. 此时此刻,试着用“父爱是”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位父亲的感动。预设:父爱是一

15、次次的询问,父爱是对诺言的坚守,父爱是独自一人的面对,教师小结: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亲,字典中“了不起”有一个解释是“不平凡”, 作者在此正是透过这些平凡人的表现反映出父亲的不平凡, 使得父亲的了不起那 么真实和伟大。三、聚焦相见场景,品位语言,感受儿子的了不起。1. 出示父子相见的对话。也许真的是父亲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在挖到第 38 小 时的时候父亲听到了阿曼达的声音。出示:“爸爸,是你吗?”“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找学生读,关注到儿子语言中的两个问号,父亲语言中的四个感叹号,结合前 面的理解指导朗读:同学们, 38 小时的生离死别,是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啊!你 再来试一试。)2. 一个 7 岁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之下,此时此刻,他没有光,没有水,更没有 食物,没有一个大人可以依靠,他只有一群和他一样不幸的孩子, 是什么让他坚 强的活下来? 出示句子一:“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是呀,无论发生什么,父爱总和我们在一起,此时的父爱就是儿子活下来的勇气。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父爱,才有了儿子后面这个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