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评定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3638295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评定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评定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评定(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一、 测量误差1、 测量误差和相对误差1、测量误差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这个定义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以公式可表示为: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是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是客观存在的量的实验表现,仅是对测量所得被测量之值的近似或估计,显然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不仅与量的本身有关,而且与测量程序、测量仪器、测量环境以及测量人员等有关。真值是量的定义的完整表达,是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完全一致的值,它是通过完善的或完美无缺的测量,才能获得的值。所以,真值反映了人们力求接近的理想目标或客观真理,本质上是不能确定的,量子

2、效应排除了唯一真值的存在,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须以测量不确定度来表征其所处的围。因而,作为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的测量误差,也是无法准确得到或确切获知的。过去人们有时会误用误差一词,即通过误差分析给出的往往是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围,而不是真正的误差值。误差与测量结果有关,即不同的测量结果有不同的误差,合理赋予的被测量之值各有其误差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差。一个测量结果的误差,假设不是正值正误差就是负值负误差,它取决于这个结果是大于还是小于真值。实际上,误差可表示为: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2、相对误差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商,称为相对误差。2、 随机误差和

3、系统误差1、随机误差测量结果与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展无限屡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称为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测量结果屡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总体均值重复性条件是指在尽量一样的条件下,包括测量程序、人员、仪器、环境等,以及尽量短的时间间隔完成重复测量任务。此前,随机误差曾被定义为:在同一量的屡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对称性: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也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对称分布的。由于所有误差的代数和趋于零,故随机误差又具有低偿性,这个统计特性是最为本质的;换言之,凡具有低偿性的误差,原则上均可按随机误差

4、处理。有界性:测得值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也即不会出现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数目多,也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相对集中地分布的。2、系统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展无限屡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称为系统误差。它是测量结果中期望不为零的误差分量。系统误差屡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被测量真值由于只能进展有限次数的重复测量,真值也只能用约定真值代替,因此可能确定的系统误差只是其估计值,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度。系统误差大抵来源于影响量,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假设已识别并可定量表述,则称之为“系统效应。该效应的大小假设是显著的,则可通

5、过估计的修正值予以补偿。但是,用以估计的修正值均由测量获得,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至于误差限、最大允许误差、可能误差、引用误差等,它们的前面带有正负号,因而是一种可能误差区间,并不是*个测量结果的误差。对于测量仪器而言,其示值的系统误差称为测量仪器的“偏移,通常用适当次数重复测量示值误差的均值来估计。过去所谓的误差传播定律,所传播的其实并不是误差而是不确定度,故现已改称为不确定度传播定律。还要指出的是:误差一词应按其定义使用,不宜用它来定量说明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3、修正值和偏差1、修正值和修正因子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称为修正值。含有误差的测量结果,加上修正值后就

6、可能补偿或减少误差的影响。由于系统误差不能完全获知,因此这种补偿并不完全。修正值等于负的系统误差,这就是说加上*个修正值就像扣掉*个系统误差,其效果是一样的,只是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已,即 真值测量结果修正值测量结果误差在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中,常常采用这种加修正值的直观的方法。用高一个等级的计量标准来校准或检定测量仪器,其主要容之一就是要获得准确的修正值。换言之,系统误差可以用适当的修正值来估计并予以补偿。但应强调指出:这种补偿是不完全的,也即修正值本身就含有不确定度。当测量结果以代数和方式与修正值相加后,其系统误差之模会比修正前的小,但不可能为零,也即修正值只能对系统误差进展有限程度的

7、补偿。修正因子:为补偿系统误差而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乘的数字因子,称为修正因子。含有系统误差的测量结果,乘以修正因子后就可以补偿或减少误差的影响。但是,由于系统误差并不能完全获知,因而这种补偿是不完全的,也即修正因子本身仍含有不确定度。通过修正因子或修正值已进展了修正的测量结果,即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度,但可能仍然十分接近被测量的真值即误差甚小。因此,不应把测量不确定度与已修正测量结果的误差相混淆。2、偏差:一个值减去其参考值,称为偏差。这里的值或一个值是指测量得到的值,参考值是指设定值、应有值或标称值。例如:尺寸偏差实际尺寸应有参考尺寸 偏差实际值标称值在此可见,偏差与修正值相等,或与误差等值而

8、反向。应强调指出的是:偏差相对于实际值而言,修正值与误差则相对于标称值而言,它们所指的对象不同。所以在分析时,首先要分清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常见的概念还有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与参考尺寸之差、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与参考尺寸之差,它们统称为极限偏差。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确定的区域,即限制尺寸变动量的区域,统称为尺寸公差带。二、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1、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称为测量不确定度。“合理意指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对测量的影响所做的修正,特别是测量应处于统计控制的状态下,即处于随机控制过程中。“相联系意指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与测量结果“在一

9、起的参数,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示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此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偏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测量不确定度从词意上理解,意味着对测量结果可信性、有效性的疑心程度或不肯定程度,是定量说明测量结果的质量的一个参数。实际上由于测量不完善和人们的认识缺乏,所得的被测量值具有分散性,即每次测得的结果不是同一值,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分散在*个区域的许多个值。虽然客观存在的系统误差是一个不变值,但由于我们不能完全认知或掌握,只能认为它是以*种概率分布存在于*个区域,而这种概率分布本身也具有分散性。测量不确定度就是说明被测量之值分散性的参数,它不说明测量结果是否接近真值。为了表征这种分散性

10、,测量不确定度用标准偏差表示。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希望知道测量结果的置信区间,因此规定测量不确定度也可用标准偏差的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表示。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称它们为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1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在实践中,测量不确定度可能来源于以下十个方面: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或不完善;实现被测量的定义的方法不理想;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测量仪器的分辩力或鉴别力不够;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引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它参量不准;

11、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在外表上看来完全一样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由此可见,测量不确定度一般来源于随机性和模糊性,前者归因于条件不充分,后者归因于事物本身概念不明确。这就使测量不确定度一般由许多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以用测量列结果观测值的统计分布来进展评价,并且以实验标准偏差表征;而另一些分量可以用其它方法根据经历或其它信息的假定概率分布来进展评价,并且也以标准偏差表征。所有这些分量,应理解为都奉献给了分散性。假设需要表示*分量是由*原因导致时,可以用随机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和系统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2标准不确定度和标准偏差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称为标准不确定

12、度。标准不确定度用符号u表示,它不是由测量标准引起的不确定度,而是指不确定度以标准偏差表示,来表征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这种分散性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例如:用表示时,由于正残差与负残差可能相消,反映不出分散程度;用表示时,则不便于进展解析运算。只有用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才称为标准不确定度。当对同一被测量作n次测量,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量s按下式算出时,称它为实验标准偏差:S=式中:*i为第i次测量的结果;为所考虑的n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对同一被测量作有限的n次测量,其中任何一次的测量结果或观测值,都可视作无穷屡次测量结果或总体的一个样本。数理统计方法就是要通过这个样本所获得的

13、信息例如算术平均值和实验标准偏差s等,来推断总体的性质例如期望 和方差2等。期望是通过无穷屡次测量所得的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又称为总体均值,显然它只是在理论上存在并表示为 方差2则是无穷屡次测量所得观测值*i与期望之差的平方的算术平均值,它也只是在理论上存在并可表示为 2方差的正平方根,通常被称为标准偏差,又称为总体标准偏差或理论标准偏差;而通过有限屡次测量得的实验标准偏差s,又称为样本标准偏差。这个计算公式即为贝赛尔公式,算得的s 是的估计值。s 是单次观测值*i的实验标准偏差,s/才是n次测量所得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它是分布的标准偏差的估计值。为易于区别,前者用s(*)表

14、示,后者用s()表示,故有s()=s(*)/。 通常用s(*)表征测量仪器的重复性,而用s()评价以此仪器进展n次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分散性。随着测量次数n的增加,测量结果的分散性s()即与成反比地减小,这是由于对屡次观测值取平均后,正、负误差相互抵偿所致。所以,当测量要求较高或希望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较小时,应适当增加n;但当n20时,随着n的增加,s()的减小速率减慢。因此,在选取n的多少时应予综合考虑或权衡利弊,因为增加测量次数就会拉长测量时间、加大测量本钱。在通常情况下,取n3,以n=420为宜。另外,应当强调s()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而不能称它为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2.不确定度的A类

15、、B类评定及合成 由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往往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每个不确定度来源评定的标准偏差,称为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u表示。对这些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有两类评定方法,即A类评定和B类评定。 (1) 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用对观测列进展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有时也称A类不确定度评定。通过统计分析观测列的方法,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进展的评定,所得到的相应标准不确定度称为A类不确定度分量,用符号uA表示。 这里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指根据随机取出的测量样本中所获得的信息,来推断关于总体性质的方法。例如:在重复性条件或复现性条件下的任何一个测量结果,可以看作是无限屡次测量结果总体的一个样本,通过有限次数的测量结果有限的随机样本所获得的信息诸如平均值、实验标准差s,来推断总体的平均值即总体均值或分布的期望值以及总体标准偏差,就是所谓的统计分析方法之一。A类标准不确定度用实验标准偏差表征。 (2) 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展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有时也称B类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