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畜禽场管理制度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363303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畜禽场管理制度类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种畜禽场管理制度类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种畜禽场管理制度类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种畜禽场管理制度类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种畜禽场管理制度类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畜禽场管理制度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畜禽场管理制度类(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畜禽场管理制度类按照山东省畜牧兽医局要求,各种畜禽场至少建立以下8项制度及规程。1、种畜禽场育种制度2、种畜禽场饲养管理制度3、种畜禽场疫病防治制度4、种畜禽场消毒卫生制度5、种畜禽场人员岗位管理制度场长岗位责任制畜牧技术员岗位职责兽医技术员岗位职责6、种畜禽场育种方案7、种畜禽场饲养管理技术规程8、种畜禽场免疫程序种畜禽场育种制度1、按山东省种畜禽场验收标准规定,核心群、选育群和繁育群存栏达到育种制种要求的规模。2、确定明确的育种目标,制定本场的育种或制种方案。3、配备相应的育种设施,做好系统、完整的种畜禽生产记录和统计分析资料,包括配种、分娩、生长发育、健康、性能测定、种畜卡片、生产性能

2、分析等记录。4、配备取得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的畜牧专职人员承担各项育种工作,生产的种畜禽性能指标要达到品种的质量标准。5、种源须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引进。引种或供种时必须索要或提供许可证复印件、种畜禽合格证、系谱证和检疫证明。种畜禽场饲养管理制度各场应根据饲养的种畜禽种类制定本场的饲养管理制度。饲养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种畜禽按品种、生理阶段、强弱等分群,各品种、品系、代次的种畜禽不得混养。2、不同的群体执行不同的饲养标准,根据种畜禽的生理阶段和当地饲料情况制定饲料配方。3、应使用取得安全卫生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的饲料、兽药和添加剂。4、严格做好各群体的生产记录,包括饲料、

3、兽药、添加剂使用记录和畜禽周转等记录。5、饲养员要随时观察种畜禽采食、饮水、粪尿、精神状态等是否正常,形成饲养日志。种畜禽场疫病防治制度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配备兽医专职人员承担各项疫病防治工作,防止畜禽疫病发生。2、设立隔离区、化验室、兽医诊断室,并配备必要的诊断设备及病死畜禽处理设施。3、场区建设符合动物卫生防疫条件,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批并验收合格,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4、根据周围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按程序接种疫苗。5、定期开展疫病监测,对山东省种畜禽场验收标准规定的疫病进行监测,做好监测记录。发现一二类传染病按规定上报。6、患病畜禽及

4、时送隔离舍,进行隔离诊治或处置。7、对病死畜禽采取焚烧或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种畜禽场消毒卫生制度1、人员消毒。本场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场门口设消毒池,消毒液3 天更换一次。在生产区入口设置消毒室,内设紫外线灯。工作人员在消毒室内先洗手,并浸泡消毒3-5分钟,然后更换衣物,经消毒池进入生产区。2、环境消毒。畜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火碱消毒或撒生石灰一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消毒一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期间按要求增加消毒次数。3、畜禽舍消毒。先机械清扫,清除粪尿及垫料;再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地面和墙角;待水洗干燥后,关闭门窗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12小时;最后用百毒杀、菌毒消

5、、过氧乙酸等消毒药喷洒消毒。4、带畜禽消毒。一般情况下用喷雾消毒法每周消毒1- 2 次,可以将3-5 种消毒药交替进行使用。5、用具及运载车辆消毒。定期对饲养用具、饲料车等进行消毒。一般先将用具或车辆冲洗干净后消毒。6、饮水消毒。在阴雨季节可定期用含氯消毒剂、碘消毒剂等对饮用水和生产用水进行消毒。7、粪便和污水的消毒。粪便、污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常用的是生物热消毒法(发酵法或堆粪法),杀灭粪便污水中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种畜禽场人员岗位管理制度各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场的人员岗位职责,至少包括场长、畜牧技术员、兽医技术员岗位职责。场长岗位职责各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场的场长岗位职责,至少包括以下四项

6、内容:1、主持本场全面工作,确保向社会提供合格的种畜禽。2、制定本场长远发展规划,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年度生产计划和经营指标并贯彻落实。3、负责贯彻落实畜牧法及相关法规,接受各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4、负责制定和落实畜牧技术员、兽医技术员、饲养员等员工岗位责任。5、履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质量诚信承诺职责,与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签订“种畜禽生产经营质量诚信承诺书”,接受社会监督。畜牧技术员岗位职责各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场的畜牧技术员岗位职责,至少包括以下五项内容:1、负责全场畜牧生产管理,制定本场育种方案,组织育种方案的实施,生产合格的种畜禽,并做好相关记录。2、负责制定饲养管

7、理操作规程,按照畜群的营养需要,制定不同阶段的饲料配方。3、加强对饲养员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检查督促饲养员的工作情况,协助场长对饲养员进行考核。4、按时巡视观查畜禽的采食情况、健康状况、圈舍的卫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负责汇总登记。5、负责全场种畜禽系谱档案卡、配种分娩、性能测定、引种供种、投入品等相关记录,并整理归档。6、担任种畜禽质量鉴定员的,负责本场种畜禽质量鉴定,并签发种畜禽合格证。兽医技术员岗位职责各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场的兽医技术员岗位职责,至少包括以下四项内容:1、负责制定本场的疫病防治制度、消毒制度的制定和贯彻实施,并做好相关记录。2、结合本场情况制定免疫程序,按免疫程序做好

8、免疫接种,确保免疫效果。3、负责全场的消毒工作,按照要求做好畜禽疫病监测工作。4、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做好发病畜禽的诊疗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5、负责免疫接种、消毒、诊疗、兽药使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相关记录,并整理归档。种畜禽场育种方案各场应根据育种制度和育种目的制定本场的育种或选育方案。以下是种猪场选育操作规程和1处种猪场选育方案实例,供种畜禽场参考。种猪选育操作规程(一)种猪测定操作规程。1:核心群仔猪出生24小时内打耳号、剪牙、断尾并称初生重,作好各种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父母耳号、总产仔数、活仔数、死胎、木乃伊、畸型数、弱仔数、有无遗传缺陷等。2:21日龄进行称重,记录好断奶头数、

9、21天个体重、21天窝重、哺乳期成活率等指标。3:仔猪在70日龄左右由保育舍转入测定站,每窝选取2公2母参与测定(尽可能大窝选留),待平均重达30KG左右时称重,作为入试重量。4:在85-105KG体重时称重一次,作为结测重量,同时度量体长、体高、臀宽、胸宽、背膘厚等。5:对繁殖性能的测定,除作好配种、产仔记录外,特别强调要准确记录初次发情日龄、初产日龄、总产仔数、21日龄窝重、产仔间隔等五个性状的资料。(二)选配原则1:选配原则:核心群配种以随机交配为主,避免全同胞、半同胞交配,同时也要有目的地实行同质或异质选配。2:经常分析配种效果,跟踪每头公母猪交配所生后代体型、性能的优劣,对已产生良好

10、效果的配种组合,可采用“重复选配”的方法,以期产生更多优良后代。3:母猪每批断奶后,按选配原则填写好预选公猪,配种时要严格按卡上选配计划执行。4:各血缘公猪要做到均衡配种,对鉴定确实特别优秀的公猪可适当增加配种头数,以提高优良基因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三)选种规程 1:选种原则:以数量遗传学理论为基础,实行群体闭锁与开放相结合的群体继代选育法,按多留精选,常年分批、分阶段选择的原则,重点选择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和体型外貌。 2:选种程序:(1)初选:在30KG左右时进行,有遗传缺陷(如疝气,内陷乳头,乳头排列不整齐,锁肛和隐睾等)和不符合本品种外貌特征以及生长发育不良的猪,不参与测定。(2)二选

11、:在60KG左右进行第二次选择,对发育不良及不合格的个体作淘汰或其他处理。(3)三选:在结束测定以后,根据背膘厚度和生长速度等资料,借助电脑软件计算出每头猪的选择指数,根据指数的高低,再结合血缘、体型外貌进行现场选种,将指数高和体型外貌好的选入核心群,其余的进入繁殖群. 选择指数=100-2.5目标体重日龄EBV-10.2背膘厚EBV+34.3产仔数EBV(4)经过三次选种后选留的后备母猪,按免疫程序注射完疫苗,待体重与月龄达到标准后开始配种。对连续两窝产仔数低于6头,后代遗传缺陷比例较多或有繁殖疾病的作淘汰处理。 (5)对终测选留的公猪,配种前应作精液检查和肢蹄结实度评定,对连续三次精液检查

12、不合格或四肢无力的公猪作淘汰处理。实例: XX种猪场种猪选育方案1、总则法系优秀种猪X头,其中核心群种猪X头,其中大白公猪10个血统,长白公猪8个血统,皮特兰公猪5个血统,育种方向:一是纯繁扩群,根据市场需求,供应纯种种猪;二是作为中育配套系的育种素材,进行纯系选育和配合力测定,为生产优质瘦肉猪提供最佳配套模式。根据本场现有育种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选育方案。2、选育目标 性能指标品种(系)总产仔数(头)产活仔数(头)达100KG(天)活体背膘(mm)料肉比瘦肉率 (%)皮特兰10.59.5155102.680大白12.011.0140152.565长白13.012.0140162.4565

13、 体型外貌 各品种(系)均符合各自品种特征,腿臀丰满,四肢健壮结实,适应性强。大白、长白不携带应激敏感基因,皮特兰无应激敏感个体,具有抗应激特点。 健康指标 符合国家对种猪健康要求及建立无规定猪病生产区的规定。3、选育方法 选择原则父系(皮特兰)以肥育性能和胴体性状为主选性状,兼顾繁殖性状;母系(大白、长白)以繁殖性状为主选性状,兼顾肥育性状。父系、母系均注重体质外貌和肢蹄结实度。采用BLUP法按育种值高低进行选择与淘汰; 坚持育仔转出多留,100kg体重严选,加大选择差,加快选择进展;为提高100kg体重选种的准确性,对候选后备猪群应创造一致的饲养环境条件,以降低环境方差,采取场内小群测定与

14、测定站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分四个阶段,即育仔转出(25-30kg)、50kg、100kg和配种前,25-30kg、100kg体重选择为主,50kg、配种前选择为辅。 选育依据与要求育仔转出采用窝选并兼顾家系,选留的主要依据是亲代的繁殖成绩,产仔数、育成仔猪数、仔猪均匀度、断奶窝重以及有无遗传疾病和损征等,要求尽可能多留。50kg体重主要依据个体本身生长发育进行选择,仅淘汰生长发育差,或有遗传疾患,体型外貌不符合选育目标要求或有严重损征者。100kg体重根据个体、同胞性能测定结果,运用综合选择指数,并参考系谱血统和体型外貌进行选留与淘汰,组成后备猪群。配种前淘汰生长发育差、再现遗传疾患和繁殖障碍者,根据更新计划补充核心群。选择性状与测定方法达50千克体重的日龄 主要用于种猪的早期选育,控制测定种猪体重在45-55千克范围内,经称重记录日龄,并按如下校正公式换算成达50千克体重日龄。 校正日龄=测定日龄 (实测体重50)/CF CF=(实测体重/测定日龄)*1.32 公猪 CF=(实测体重/测定日龄)*1.23 母猪达100千克体重的日龄 控制测定种猪体重在80-105千克范围内,经称重记录日龄,并按如下校正公式换算成达100千克体重日龄。 校正日龄=测定日龄 (实测体重100)/CF CF=(实测体重/测定日龄)*1.826040 公猪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