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3630901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 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其实中医学挺主流的,这个时候方便一下大家啦来 源:游寒剑的日志 1、何谓辨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辩证正确,才能使立法有据,提高疗效;论治是辩证的目的,通过治疗的效果,还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性,二者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 2、五行相生相克

2、的规律。 相克: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又称相胜,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肺主宣发的意义,如何理解。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无汗,喷嚏等症。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能吸入自然

3、界的清气;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2)脾主升清: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的生理功能。脾主升清,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

4、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3)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如何影响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人体所摄入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的宣发和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则水液在体内运行正常,反之,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

5、物,甚则导致水肿。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饮食入胃后,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达到小肠经小肠受盛化物作用,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经肺之宣发向上向外散布、肺之肃降向下输布,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全身 6、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主气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2)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肺的气化作

6、用,将浊气排出体外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3)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4)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5)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功能:助心行血。 主治节,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功能。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调节水液代谢。

7、 7、肝主疏泄的功能体现在。 肝主疏泄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调畅气机,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 助脾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调节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哪些腑有关,并简述其功能。 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同时胆排泄胆汁进入小肠,以助其消化。

8、小肠泌别清浊,清者为水谷精微和津液,经脾的运化和转输,以营养全身;浊者为剩余的水液和食物残渣,水液经肾的气化,一部分渗入膀胱,形成尿液,再经过膀胱的气化排出体外;食物残渣下传大肠,经大肠吸收水液并向下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有赖于肝的疏泄,三焦气化和运行水液的作用。 、元气的主要功能特点。元气。原气、真气。 生成: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作完善。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功能: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温煦、激发人体生理活动)。代表人体的正气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在集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 10、气的功能。 a.推动作用:气具有

9、激发和促进作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血液的生成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都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c.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固摄作用。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和控制着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和排泄。 e.气化作用。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11、气血关系。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

10、动力。在脏腑之气的作用下,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赤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化作用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主要是依靠心气的推动以及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宣泄条达共同协调作用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 1、湿邪的性质及治病特点。 湿为夏月之主气,故长夏多湿病。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 内湿。是由

11、于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自内生,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 1)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引起脾胃气机不畅,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湿性重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秽浊不清的白带、白浊、湿疹、疮疡流水等均属湿证。 3)湿性粘滞。湿邪致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留着不易除去,病程较长。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导致水肿都在下肢明显;湿邪下注之病,如淋、浊、带下、腹泻、痢疾等均为湿性趋下的表现。 1、风邪的性质及治病特点。 风为春天的主气,故风病多见于春天,但四时之风均可致病。性质和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阳邪有向上向外的特点,阳易伤上,

12、具有阳热散发的作用,故易侵犯人体肌表部位,使皮毛腠理开泄,而有卫气不固、汗出恶风等症状,即所谓“风伤卫”。()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风邪多侵犯人体头面等上部而产生头痛等证状。素问太阴阳阴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3)风性善行而数变。风病具有病位游走不定、变幻无常,变化多而迅速,如游走性关节痛,皮肤瘙痒、漫无定处、此起彼伏之风疹等。 (4)风性主动:动即动摇不定,凡眩晕、振颤、抽搐、角弓反张等动的症状,都属风证,素问阴性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5)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引起的病很多,不仅可单独致病,如伤风,还常和他邪合并而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故风有“百病之长之称”。 14、热

13、邪。 火与热互称,火证热象,且较热更为明显,并多有炎上的表现。 凡旺于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火可因直接感受湿热三邪热极化火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五邪在一定条件下入里化火。 内火。由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壅寒不通,郁而化火所致,加肝火,胆火,心火,胃火等()火为热之极,属阳邪,其性暴烈,有炎上的特点。其病为热证,高热,怕热,烦燥不安,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尿短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2)红肿热痛之疮疡为火毒。心火的口舌生疮、胃火的牙龈肿痛,肝火的目赤涩痛等均为火炎上的表现。 .火邪易扰心神,轻:心神不宁,心烦躁动。重:神不守舍,狂躁不安,神昏谵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3火邪

14、易致肿疡:局部红肿热痛 (4)火邪易伤津液:出现口渴喜冷饮,舌干少津,尿少便干等,津液耗损不甚,脉失濡养而有拘急或动风现象。(5)火邪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使血流加速,甚则迫血妄行,加之火热灼伤脉络,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紫斑等。 15、望诊中病色哪几种,意义。常色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 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病色 病色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 (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面

15、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于心气、心阳虚衰,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病人。面色青黄(苍黄)者,可见肝郁脾虚,肝脉瘀阻。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 (2)赤:主热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3)黄:主脾虚、湿:萎黄:脾胃气虚,黄肿:脾虚湿盛(4)白色:主虚、寒:面色淡白无华:气血虚面色晃白:属阳虚面色苍白:亡阳、脱血夺气或阴寒内盛。(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面色淡暗: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为瘀血久停所致。 6、正常舌象的特点,意义。 主要是观察舌质(舌体)和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