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362676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193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1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1、相关定义1.1、”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很早以前就己经出现,但是企业究竟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专家学者们在上世纪的30年代围绕这个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思考。其中,哥伦比 亚大学法学院教授贝利(Adolf A. Berle)认为企业不是慈善家,其存在和发展的唯一 目标就是利用自身的股东身份,充分运用公司所有资本,尽可能地获取利润,而不能 将资源用于除利润以外的其他目的,任何不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行为都可能会 危及公司的存在,也就是说,公司只要实现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就是履行了社会责任 (贝利,1931)。然而,更多的学者认为企业必须而且应当

2、积极主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本文赞同这一观点。基于此种基本的假设,早就有学者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并 在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的思想最早将企业与 社会问题、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1924年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书中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他指出应该将公司所具有的社会责任 和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部各种人类所需要的所有责任结合起来,同时还认为企业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0页 会责任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因素,社区利益的价值远高于公司的简单盈利,他显然具有 一定的创见性,但其思想仅仅

3、停留在公司经营的角度上(Oliver Sheldon,1924)。被誉为 “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美国学者豪伍德?博文,在其1953年出版的企业家的社会 责任一书中提出了自己对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任何企业都有义务在社会发展 目标和被公认的价值观要求下,制定政策、进行决策、开展经营活动,如果企业在制 定政策和决策部署过程中认识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目标,那么,其商业行为就可能会 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利益。这一概念不仅指出了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强调了企 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对其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研宄的新 领域。 在后来的研宄中有很多学者尝试对企业社会责任下定义,其中卡罗尔的

4、”企业社会 责任金字塔”理论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最基本的、处在金字塔底部的经济责任;企业必 须在法律条令框架下运作的法律责任;没有形成法律条文,为社会所希望或是禁止的 伦理责任,主要包含了公平、正义、道德、规范等;企业的慈善责任等四个层次,该 理论代表性最强,获得了较多地认可(图2-1)(卡罗尔,2000)。 /A 成为一个/ 好的企业公民,/ 给社区捐献资/ 源,改善生活质量 广 伦理责任 / 行事合乎伦理有责任/ 做正确、正义、公平/ 的事,避免损害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 法律责任 / 遵守法律,法律是社会关于对错/ 的法规集成,遵守”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 经济责任 / mm / 几乎所有的

5、活动都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 图2-1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1页 除了国外学者的定义和理论,我国也有不少学者逐渐幵始热议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并从各自的学术视角给出了见地性较强的定义。如张彦宁(1997)在国有企业管理 年鉴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含义表述为:”企业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 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刘俊海(1999) 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谋求营利作为自己的唯 一存在目的,而应当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其他主体利益的义务。卢代富在2002年提出, 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

6、要合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之外,所应承担的保护 和增加社会整体利益的义务。张兰霞的观点是,企业社会贵任是指企业必须关心所处 社会福利的道义上的责任(张兰霞,2009)。此外,崔新健(2007)对企业社会责任概 念的界定如下图(图2-2)所示: 境(文化、法律、 境(文化、法律、 图2-2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圈 2”“.1.3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国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国家的市场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自由市场经济,国有 企业成分在国外相对较少,因此,国外关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研宄也为数不多。但 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的产物,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 实现形式,无疑成为了市场经济

7、的主体,它主要是为了保证全社会有计划、按比例地 生产、消费和交换。因此,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2页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只认识到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公益性特点,忽视其 盈利性质,一味地要求国有企业无限地承担社会责任,普遍存在”企业办社会”现象, 导致各大国有企业”肩上”的担子过重,企业生产效率持续低下,生产力一直得不到提 高。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重组,此时的政府和社会公 众逐渐开始片面强调国有企业的营利性,国有企业也开始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与 过度片面追求公益性现象相对的”高效率、低公德”现象逐渐凸显。

8、最直接、最突出的 表现是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漠视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如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 破坏生态环境等,最终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健康长远发展。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既不 能单纯片面的追求公益性,也不能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两者兼顾,合理追求, 协同发展。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里,国有企业不是计划经济的逻辑产物,而是政府为 达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的一 种方式,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缺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 有企业应发挥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实现市场机制自身所不能达到的,而且政府 难以用其他手段来达成的某些政策目标;二是大力发展战

9、略性民族产业,尤其是基础 性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冯梅等,2009)。 国有企业不能仅仅只以盈利为目的,在实现其天然的政治目标的同时,通过扩大 就业、创造国有利润、稳定国有经济成分等方式来实现其社会目标,并对其他企业起 到引领作用。研宄探讨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对于深入 了解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十分重要。首先,从产权角度来看,1956年我国政府通 过社会主义改造赎买了大量的国有资产,部分国有资产仍然以企业形式进行运转,形 成国有企业群体,其在产权上归全民和集体所有,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由此可见, 国有企业兼具经济和政治双重身份。其次,从国有企业和政府的相互关系来看,国家

10、 政府对国企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由政府承担了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监督的责任, 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企业和政府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国有企业能够更快也更为直接的实 施有关政策措施,而这种联系恰恰也是通过国有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 徐传谌、艾德洲在2011年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界定并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社 会责任进行不同的区划,如下图(图2-3)所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页 平台/ A/ M/ 观调控手/ Z 土会稳定与进 / /公益事业、商业/ / 道德环境保护 / / 顾客至上质量第一 / 经济责任的利润实现 2法律责任的合法经营_ 图2-3企业社会责任的三层次划分模型 从图中可以

11、看出,在对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比较分析后,国有企业的社会责 任更加偏重于核心三角区的上方区域,即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更大意义的归属是实现自 身的经济功能。笔者综合这种层次划分及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结合 我国具体国情,认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伦理责任、慈善责任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 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同时还包含有政治责任的特征。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利益相关者理论 对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坦福研宄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1963年首次提出的”那些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则企业组织将不复 存在的群

12、体”。此外,就是1984年Freeman在其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 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阐述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当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企 业,利益相关者不仅应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专用性投资,同时还应该在一定程 度上分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付出代价。因此,在同传统的股东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4页 利益至上主义的对比之下,该理论认为所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 的介入,企业追求的是与整个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体利益。 利益相关者的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为影响的所有相关者,大致可以分为三 类:一是与企业直接相关的雇员、股东、供

13、应商、消费者等交易伙伴;二是本地社区、 媒体、政府、环保主义等压力集团;三是人类后代、自然环境等受企业经营活动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中,有些分担企业的生产运营风险,有些为企业 的经营活动付出了自己的劳动,有些则监督和约束着企业的行为,因此企业的生存和 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各个利益相关者要求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是依赖股东等个别相关 者。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考虑所有相关者的利益的同时,还要主动接 受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和繁荣,不仅要力争经济效益的 最大化,更要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尽量满足其需求。 政府 员工 债权人 供应商 | 企业 1 1

14、社区I 协会 股东 顾客 图2-4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型 由利益相关者模型可以得出:企业既要合理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其相关者的 利益。通过这种模式,企业能够在社会发展当中很好地生存,也能够更好地承担相应 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对政府、股东、员工、顾客等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 依法向国家缴纳企业所得税,是对社会负责、主动承担责任的表现;随着企业不断发 展和规模的扩大,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也是为社会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巍 但是 Ginsberg 认为,战略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战略的变化,而战略性 变化往往容易在变化的重要性是否达到战略性的问题上引

15、起争论,所以与其称作 strategic change,不如称作 changes in strategy。既然战略变化是研究战略 的变化问题,那么对战略变化的定义就不能脱离战略的内涵或概念而存在。但目 前大部分有关战略变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在没有严格界定战略内涵的基础上 进行的,也就是研究脱离了企业战略的实际内容,造成了同一问题的研究结论存 在重大差异。虽然对战略的定义纷繁复杂,但有两点是基本统一的:(1)战略要 7 解决业务界定(domain definition)的问题;(2)在前者的基础上需要解决业务运 作(domain navigation)的问题。前者就是公司战略的问题,后者就是业务

16、战略 也就是竞争战略的问题。也就是说战略变化最基本的两个层次是公司战略的变化 和业务战略的变化 1.5、GMP 的概念 GMP,英文全称为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是国际上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 范”的通用称谓。GMP 是现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药品生产管理方式,它对企业生产药品 所需要的原材料、厂房、设备、卫生、人员培训和质量管理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药 品 GMP,实现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是减少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最 重要保障,是确保所生产药品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的重要措施 1 。 1.6、战略变化的几个相关概念 70 年代后期,针对美国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扭转业绩的下滑问题, 由 Hofer 和 Schendel 所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始了战略变化的先驱性研究。他 们认为,企业绩效的衰退成为战略变化需要解决的战略决策问题,这种战略转换 (strategic turnar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