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压储罐设计

上传人:装修****的 文档编号:503620329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压储罐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外压储罐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外压储罐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外压储罐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外压储罐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压储罐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压储罐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压储罐设计B.1 一般规定B.1.1 本附录适用于设计负压大于0.49kPa,且不大于6.9kPa的承受均匀外压的固定顶储罐。B.1.2 当设计负压不大于0.49kPa时,顶部承压环的截面面积应按本标准第7.1.5条的规定确定;当设计负压大于0.49kPa时,顶部承压环的截面面积尚应符合本附录的规定。B.2 固定顶B.2.1 储罐固定顶的设计总外压应按下式计算。 (B.2.1)式中:固定顶设计总外压(kPa);固定顶固定荷载(kPa),包括罐顶板及其上附件重量,当有隔热层时,尚应计入隔热层的重量;设计负压(kPa),取值不应小于0.25kPa; 固定顶活荷载(kPa),指水平投影面上的固定顶

2、活荷载,取值不应小于1.0kPa。当雪荷载S大于1.0kPa时,超过部分应计入;设计负压组合系数。B.2.2 柱支撑锥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顶板支撑在檩条上时,可视为连续梁或薄膜;2 应同时考虑膜应力和弯曲应力;3 应考虑板和板连接时的焊接接头系数;4 应设定支撑处为刚性节点;5 应给定许用挠度值;6 应考虑顶板支撑之间及焊缝的应力转换和疲劳荷载的可能性。B.2.3 自支撑锥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顶板的计算厚度应按下式确定,但不应低于本标准7.3.2条的规定。 (B.2.3-1)式中: 锥顶罐顶板的计算厚度(mm);储罐内径(m);罐顶设计总外压(kPa);罐顶与罐壁连接处罐顶板与水

3、平面之间的夹角()。弹性模量(MPa);2 在固定顶外压作用下,自支撑锥顶罐承压环所需的截面积应按下式确定: (B.2.3-2) 式中:自支撑锥顶罐承压环所需的截面积(mm2);储罐内径(m);罐顶设计总外压(kPa);承压环材料最小许用应力(MPa);应取0.6倍承压环所用材料标准屈服强度下限值,且不应低于140MPa;罐顶与罐壁连接处罐顶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3 自支撑锥顶罐承压环顶板部分有效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B.2.3-3)式中:自支撑锥顶罐承压环顶板部分有效长度(mm),见图B.2.3;锥顶罐顶板的名义厚度(mm),见图B.2.3;储罐内径(m);罐顶与罐壁连接处罐顶板与水平面

4、之间的夹角()。4 自支撑锥顶罐承压环罐壁部分有效高度应按下式确定。 (B.2.3-4)式中:自支撑锥顶罐承压环罐壁部分有效高度(mm),见图B.2.3;顶圈罐壁板的名义厚度(mm),见图B.2.3;储罐内径(m)。5 自支撑锥顶罐底部承压环罐壁部分有效高度应按下式确定。 (B.2.3-5)式中:自支撑锥顶罐底部承压环罐壁部分有效高度(mm) ,见图B.2.3;底圈罐壁板的名义厚度(mm) ,见图B.2.3;储罐内径(m)。图B.2.3 自支撑锥顶加强圈及截面积示意图B.2.4 自支撑拱顶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顶板的计算厚度应按下式确定,但不应低于本标准第7.5.2条的规定。 (B.2.4-

5、1)式中:自支撑拱顶罐顶板的计算厚度(mm);罐顶设计总外压(kPa);拱壳球面的半径(m)。弹性模量(MPa);2 在固定顶外压作用下,自支撑拱顶罐承压环所需的截面积应按下式确定,但不应低于本标准第7.5.3条的规定。 (B.2.4-2) 式中:自支撑拱顶罐承压环所需的截面积(mm2);罐顶设计总外压(kPa);抗拉环材料许用应力(MPa);取0.6倍抗拉环所用材料标准屈服强度下限值,且不应低于140 MPa;储罐内径(m);拱壳球面的半径(m)。3 自支撑拱顶罐承压环顶板部分有效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B.2.4-3)式中:自支撑拱顶罐承压环顶板部分有效长度(mm),见图B.2.4;自支撑拱

6、顶罐顶板的名义厚度(mm) ,见图B.2.4;拱壳球面的半径(m)。4 自支撑拱顶罐承压环罐壁部分有效高度应按下式确定: (B.2.4-4)式中:自支撑拱顶罐承压环罐壁部分有效高度(mm),见图B.2.4;顶圈罐壁板的名义厚度(mm),见图B.2.4;储罐内径(m)。 图B.2.4 自支撑拱顶加强圈及截面积示意图5 自支撑拱顶罐底部承压环罐壁部分有效高度应按下式确定: (B.2.4-5)式中:自支撑拱顶罐底部承压环罐壁部分有效高度(mm),见图B.2.4;底圈罐壁板的名义厚度(mm),见图B.2.4;储罐内径(m)。B.3 罐壁加强圈B.3.1 罐壁加强圈包括顶部加强圈、中间加强圈和底部加强圈

7、(图B.2.3、B.2.4)。当满足下式要求时,可按本附录的规定进行罐壁加强圈计算。 (B.3.1)式中:罐壁总当量高度(m);储罐内径(m); 核算区间最薄圈罐壁板的名义厚度(mm);设计温度下,罐壁材料最小标准屈服强度下限值(MPa);弹性模量(MPa)。B.3.2 在设计外压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罐壁稳定系数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小于或等于0.25kPa时,稳定系数应取1.0。2 当大于0.25kPa ,且小于或等于0.70kPa时,稳定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B.3.2-1)3 当大于0.70KPa时,稳定系数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超过2.5。 (B.3.2-2)4 当仅有设计负压荷

8、载时,稳定系数应取3.0。B.3.3 罐壁总当量高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B.3.3-1) (B.3.3-2)式中:罐壁总当量高度(m);第i圈罐壁板的当量高度(m); 核算区间最薄圈罐壁板的名义厚度(mm);第i圈罐壁板的名义厚度(mm);第i圈罐壁板的实际高度(m)。B.3.4 最大允许不加强罐壁的当量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B.3.4)式中:最大允许不加强罐壁的当量高度(m); 罐壁设计总外压(kPa),取或之较大值; 核算区间最薄圈罐壁板的名义厚度(mm);储罐内径(m);弹性模量(MPa);稳定系数。B.3.5 中间加强圈的数量应按下式确定: (B.3.5)式中:中间加强圈的设置数量;

9、罐壁总当量高度(m);最大允许不加强的罐壁当量高度(m)。B.4 中间加强圈B.4.1 罐壁失稳的理论波数,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B.4.1)式中:在均匀外压作用下,罐壁失稳的理论波数,210;罐壁总当量高度(m); 核算区间最薄圈罐壁板的名义厚度(mm);储罐内径(m)。B.4.2 作用于罐壁中间加强圈上的径向荷载,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B.4.2-1) (B.4.2-2)式中:作用于罐壁中间加强圈上的径向荷载(N/m); 罐壁设计总外压(kPa);中间加强圈上侧未加强罐壁高度(m);中间加强圈下侧未加强罐壁高度(m)。B.4.3 中间加强圈区域所需的最小惯性矩应按下式计算: (B.4.

10、3)式中:中间加强圈区域所需的最小惯性矩(cm4);作用于罐壁中间加强圈上的径向荷载(N/m); 在均匀外压作用下,罐壁失稳的理论波数;储罐内径(m);弹性模量(MPa)。B.4.4 中间加强圈区域所需的最小截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B.4.4)式中:中间加强圈区域所需的最小截面积(mm2);作用于罐壁中间加强圈上的径向荷载(N/m);储罐内径(m); 中间加强圈区域材料的最小许用应力(MPa);取0.4倍中间加强圈加强区所用材料最小标准屈服强度下限值,且不应低于103MPa。B.4.5 中间加强圈所需的最小截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B.4.5)式中:中间加强圈所需的最小截面积(mm2),且不应小

11、于;中间加强圈加强区所需的最小截面积(mm2);储罐内径(m); 中间加强圈安装位置罐壁板的名义厚度(mm)。B.4.6 中间加强圈的截面尺寸还应符合本标准表6.4.3的规定。B.4.7 中间加强圈宜在核算区间内沿当量高度均匀分布。B.5 顶部加强圈B.5.1 顶部加强区域所需的最小惯性矩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B.5.1-1) (B.5.1-2)式中:顶部加强区域所需的最小惯性矩(cm4);作用于罐壁顶部加强圈的径向荷载,N/m;在均匀外压作用下,罐壁失稳的理论波数,210; 罐壁设计总外压(kPa);储罐内径(m);罐壁总高度(m);弹性模量(MPa)。B.5.2 顶部加强区域所需的最小截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B.5.2-1) (B.5.2-2)式中:顶部加强区域所需的最小截面积(mm2);作用于罐壁顶部加强圈的径向荷载,N/m; 顶部加强区域材料的最小许用应力(MPa),应取0.6倍顶部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