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3596187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8、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7—8、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7—8、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7—8、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7—8、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8、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8、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似看山不喜平学案(教师版)-写出事件的波澜来【学习目的】:1、领略波澜的含义并体会一波三折、回环曲折之美及其效果。、掌握某些常用的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学习重、难点】1领略波澜的含义并且品味其艺术效果。2、掌握某些常用的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学习前的准备】:1、收集生活中一波三折的故事。2、思考如何才干让文章一波三折。学习目的: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采),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2、。真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么如何让安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曲”是使文章构造精致的重要特性之一。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方叫做“波澜”。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回廊,曲水萦绕,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呈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呈现“柳暗花明”读(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爱好。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二、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1、客观反映事物的需要:客观

3、事物自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干精确地反映客观事物。2、客观反映人们对事物结识的需要:人们对事物的结识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曲折多变。3、阅读心理的需要: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方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三、怎么样才干写出事物的波澜?(一)善于选择自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映。我们说文章有无波澜,最后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用材料,安排构造。(二)善于运用兴波澜之技巧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后来,较好地把

4、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设立悬念法设立悬念,就是俗话所说的“卖关子”,写作开始先设立一种疑问而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让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揭开谜底。即作文开头很巧妙地设立悬念,制造某种氛围,会使文章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简介几种开头设立悬念的措施:倒叙法采用倒叙手法,把全文中的结局放在开头说,让读者一开头就陷入疑问之中,有了疑问,就有急于读下去解开谜团的欲望。如:同志的信任就是一种极好的范例。文章一开始写鲁迅先生与一种陌生的女青年会面,女青年将一种纸包和一封信交给鲁迅先生。读罢开头读者自

5、然要问:这个纸包里面藏的什么?这封信写的什么内容?有了这样多的疑问迫使读者产生追究来源的想法,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这样的文章,读者想不说好也难,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对比法。这种措施往往先写人们已经认定定势的东西,然后提出与之相反的见解。由于任何事物均有正与反、肯定与否认两个方面。人们在平常生活中往往只承认一种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抓住“这另一方面”大做文章就会使人感到突兀的同步体会到主题的新颖别致。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一篇作文的开头这样写道:“愚公,早已被称为艰苦创业、持之以恒的楷模,但我却觉得愚公的确是愚。”读了这样的开头,读者会产生疑虑,因此就必须读下去。行为反常法。文章一开始

6、以人物的反常行为开头,引人发思,产生疑问。初中语文小故事两篇就是一例。这种开头好就好在它能调动读者的思想:这个小鞋匠每天在路口张望的这个高大的身影是谁?为什么张望她?其妙处就是运用小鞋匠的反常行为。回忆法。其一、文章开头写作者事后对事或人的见解、评价。一件小事就是用了这种措施。其二、文章的开头触目伤怀、睹物思人。例如有一篇学生作文开头这样写道:每当打开那像集,看到那张熟悉的面孔,我的思路便回到那孩提时代。于是读者的思路也被带到作者的孩提时代。引用寓言法。以寓言开头,以引起读者对要阐明的的道理或事物的爱好。以上用三小段寓言故事引出所要讲的道理,这种措施多用于议论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发端新颖,增强文

7、章的吸引力和体现效果。总之,“文无定法”具体运用那种措施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但是给文章开头设立悬念应注意:一是开头悬念的设立要简要扼要,不能啰嗦,与悬念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写,悬念的点要集中。例如: 项链构思独具匠心,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际遇几番变化,环绕项链情节的戏剧性的推动紧紧牵系着读者。美国短篇故事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俄国短篇故事家契诃夫的变色龙,她们的异曲同工之妙皆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形成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草船借箭中设立了一种又一种悬念。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刁难、陷害她,她规定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了军令状。难道诸葛亮不懂得对方是在陷害自

8、己吗?只用天能造好1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如何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爱好。尚有羚羊木雕。及时巩固:找出文段中设立悬念的地方,并赏析。 忘 (作者 季羡林) 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我结识一位出名的画家,年过八旬后来,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此前就结识了,颇能谈得来,并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近来几年来,每次会面,她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背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她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她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浮现

9、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办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她上主席台并且发言。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同样,她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同样,煞不住车,说个不断,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她的夫人商量,由她写一种简短的发言稿,往她口袋里一塞,叮嘱她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她一开口发言,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

10、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她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她的夫人上台,从她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她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本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事实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局限性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历来奉行不违,还没有遇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我觉得,有的,并且很大。自己年龄越来越

11、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奉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她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样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可以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徐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

12、,终于只剩余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种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问题:简要概括第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解题思路】如果题目没有规定概括语段的内容,在作答语段作用题时,也规定概括语段内容,这其实是从内容角度回答语段作用。分析了语段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要分析写法上以及构造上的作用,这

13、规定考生有瞻前顾后的全局观,也就是要思考该语段与上下文的联系。构造上,中间段除了照应前文外,一般承上启下比较多,很容易辨析,但是在答题时可以根据答题线的长短、分值的多少拟定与否要稍作分析。中间段落在写法上的作用有:与形成对比,烘托,暗示,先抑后扬,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叙事为议论、抒情打基本,议论、抒情为叙事张本蓄势,形成侧面描写,插叙要注意的是,中间段的作用在答题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切忌泛泛而谈。参照答案:“我”因忘事糊涂限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分) 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2分);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认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立,又实现由

14、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分。若只答“过渡”、“承上启下”得1分。)(意思对即可)2、抑扬相生法 “抑”是压低、否认,“扬”是振发、表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抑”有“扬”。互相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用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固然,“抑”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更充足地“扬”。 唐弢先生的琐忆就运用了先抑后扬法。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个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来的别人的议论。本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

15、学者等,那的确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体现效果。3、意外法 意外法指情节忽然逆转,出人意料。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于是圣诞节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步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却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尚有项链的结尾。 兴波澜的措施尚有误会法、巧合法等。四、写法探讨(一)找出材料中运用的兴波澜的措施。1、 威胁 俄契诃夫有一种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她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种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用我爸爸在这种状况下采用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懂得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是她想着也许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胆怯,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不久乐。她向朋友们说,她很幸运,由于不须要步爸爸的后尘了。“可是,请问你爸爸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她。“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