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587230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备课大师 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一泓(h印g)莽莽(mdng)溢出 ( y 1)镶嵌(xi mg) 鱼鳖(bi e)青苔(t a i) 静谧(mi )红桧(gu 1)孕育(y in)风靡(mi)山岚(I an )堪称(kan2 解释词语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 光?课文第3段是过

2、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 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写“神木”经 历一次巨创。4. 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写出合适的词语。(1)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接风洗尘)(2)穿过(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 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莽莽)(3)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 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恍如隔世)(4)

3、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突然;忽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 (骤然)5 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 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2)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3)树干都是湿 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6 给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点上恰当的标点。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 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7 改写画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

4、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答:头顶上是高高的蔚蓝的天空。8仿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答:不到泰山,何以能说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顶,又何以能说到了泰山?9 佳句赏析。(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 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这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 感觉的角度, 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树躯、树身,突出树木的“大”和“高”。(3)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作者以拟人化的 比喻描写树木排列之整肃。如诗如画的比喻,感

5、受深切的联想,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审美价值的情境。10.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 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 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看到(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 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二、阅读理解(一)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 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

6、澈透亮, 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 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 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 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山间的 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 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森 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

7、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 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 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 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在树身之间穿行 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 “精”,成了 “神”。其树龄 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 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

8、“神 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1 第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宁静或静谧);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 答: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2仔细品读文章,根据第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 答: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 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 “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3.请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这是浓阴遮

9、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答: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 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4 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答:这段文字用了 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 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5. 选文每一段都写出了阿里山的某一景点之美。请你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每段的内容。(依次写在下面的题号里)答:(1)潭水的清澈(

10、2)林区的宁静(3)山间的青苔路(4)无边无际的森林(5)神奇的神木。6. 选文中写深山水潭、曲径青苔、古桧林海等景致,都恰当地运用了打比方的 手法,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品味品味,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答:(1) “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品味:用“明镜”来比喻“水潭”,突出了 水潭清澈透亮的特征。 (2)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品味:把曲径青苔 比作“一条条绿地毯”,写出了青苔的厚度和密度。7. 选文中引用了一句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你能把这首诗的题目、作者、 内容都默写出来吗?答: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朗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8.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阿

11、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请你拟写两句广告语或宣传语, 向外界介绍阿里山。答:人间仙镜一一阿里山。9 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答:宁静的林区、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无边的森林、拔地参天的神木 。10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 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 (C )A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11 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因为神木巨大,历史悠久,遭受巨创依然八面威风,雄踞山间。12

12、第4段运用“明镜”和“水墨画”这两个比喻来写潭水的清澈透亮和林区 的迷人风光。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 由衷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种融情 于景的手法。13.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 捕捉,却又没有了。”作者连用三个 比喻,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 声反衬静。14.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作者采用反复 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的文字,强调林区 宁静。15. 第5段文字以有声反衬 无声,营造一个“静谧的世界”,收到了“此地无声 胜有声”(填一诗句)的艺术境界。16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

13、从 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答:句子: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赏析: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树躯、树身,突出树木的 “大”和“高”。17.选文的几个小节,分别写了森林中的 潭水、气氛、青苔、树木。请分别用 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 清澈、宁静、碧绿、高大。18选文主要表现了作者对阿里山怎样的感情?答:表现了作者对阿里山浓浓的爱意。19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请将其抄下来,并说说其妙处。答:句子: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妙处:作者采用反复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的文字,强调林 区宁静。20. 神木为什么被称之为“神木”?答:神木体形巨大,历

14、史悠久,所以被冠名为”神木”。21. 你怎么理解划线句“潭无鱼鳖,林无鸟兽”,那些鱼、鸟、兽到哪里去了 呢?答:人们连说话都是悄悄的,没有去打扰这些鱼、鸟、兽,它们也没有必要出 来四散逃窜,所以它们就在游客身边,说明游客的环保意识很强,在这里,人 与自然是融洽的、和谐的。22. 结合划线句“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 却又没有了”,说说作者当时的感受。答:作者可以感觉到山林的幽静,“如蝉、如蝇、如蚊”三个比喻写出了山林里 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反衬静。23. 作者没有见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遗憾吗 ?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里呢? 答:作者领略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如同见到了一位

15、美丽的阿里山姑娘,他也 坚信阿里山的山水可以养育出如山水般清新脱俗的阿里山姑娘,他并不遗憾,这个姑娘已被他装在心里了。(或:作者不会感到遗憾,阿里山姑娘只是一种美 的象征,作者在美丽的阿里山山水中已经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并把她永远放 在了心里。)(二)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 香气,高达58米,胸径6. 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 “精” 成了 “神”。其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 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 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 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 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 阿里山的标志、灵魂。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 游程却没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 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