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358319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 整理制作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百花园(22分) 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6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御了,正是不幸的事接连发生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琅j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 s地流下眼泪。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差使( ) 奔丧( ) j( )s s( )( ) (2)用成语替换文中的画线部分,使表达更简洁。(2分) 替换的成语: (3)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横线上。(2分) 改为 改为 2.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2分) (1)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 了一会。 (2)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 吧。 (3)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 而去的背影。 (4)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 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 A.犹豫 感谢 蹒跚 埋葬 B.犹豫 酬谢 踉跄 埋葬 C.踌躇 酬谢 踉跄 埋没 D.踌躇 感谢 蹒跚 埋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语文老师循循善诱地为我讲解的那些人生道理,我认为定会有用。 B.妈妈气焰嚣张地对我说:“整天不好好学习,看你将来怎么办!” C.看着她的遗照,想想已经是人琴俱亡,王先生不禁潸然泪下。

3、D.远处的一声惊雷,把同学们吓得失魂落魄。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亲父母的心这几篇文章都是小说。 B.人琴俱亡选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表达了子敬和子猷的手足情深。 C.甜甜的泥土的结尾是一个诗话的结尾,意蕴丰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D.父母的心作者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他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5.下列句子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于2007年3月正式动工,2011年3月重新向公众开放。此次改扩建 ,因此 ,不仅 ,而且 。 增强了整体建筑的层次感 保持了改扩建部分建筑风格与

4、原有建筑的协调 充分考虑到原建筑已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特定的印象 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新老建筑形成有机的结合 A.B. C.D.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通过这次包粽子过端午的活动,可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B.中国撤离在也门的公民行动,表达了党和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外交为民”的理念。 C.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 D.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深入开展“自我养成、自我成长”的主题活动。 7.默写。(6分) (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表达诗人对理想和信念执着追求的诗句: , 。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5、,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朱自清背影) (3)叶徒相似, 。(晏子使楚) (4)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5)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二、综合实践坊(6分) 8.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2015年4月6日,由国家旅游局研究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办法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实行动态管理,视游客不文明行为情节及影响程度确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为一至两年,期限自信息核实之日起计算。 材料二:2015年4月26日,华商报报道了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里,一男子坐在

6、女红军雕像上拍照一事。4月27日,吴起县旅游局利用官方微博发布调查情况说明,拍照男子为吴起县18岁的待业青年李某。事情经媒体报道后,李某主动到吴起县旅游局道歉,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材料三:2015年5月4日,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通报,该男游客已被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期限10年。 (1)针对材料一,有人说游客不文明行为到处都是,靠管理根本不解决问题,主要还需提高公民的个人素质。你赞同他的观点吗?(2分) (2)如果当时你在李某身边,针对这种不文明行为,你会如何劝说李某?(2分) (3)李某主动到吴起县旅游局道歉,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请你假设一下李某是如何道歉的。(2分) 三、阅读芳草地(

7、42分)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910题。(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历来被认为是千古名句,请简述你对其中蕴含的哲理的理解。(2分) 10.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2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

8、良久。月余亦卒。 1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语时了不悲 便径入坐灵床上 因恸绝良久 弦既不调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月余亦卒/卒章显志B.子敬素好琴/素不相识 C.亡羊补牢/而子敬先亡 D.何以都不闻消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4.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琴不调”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分) 15.人琴俱亡这篇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分析。(2分) (三)阅读甜甜的

9、泥土选段,完成1619题。(8分) 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

10、,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叫什么?” “王小亮。” “几年级几班?” “今天,刚过,八个生日。” “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哦大概”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老头奇怪地打量着这神经质的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 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 16.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7.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18.文中第四段连续用了三个“没有”,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2分) 19.文中的小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