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参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3582467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参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二、汉代儒学【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

2、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二、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它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它的演变原因及影响。

3、一、“焚书坑儒”的批判1、原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2、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或:统一思想)3、概况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坑儒:儒生(警告文化人)(3)评价:实质:文化专制政策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

4、儒学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课堂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动活跃;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沉沉。(2)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课堂探究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5、(重点)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维护国家统一。(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背景:(见课本10页第一段)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6、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把道家、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3、影响: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 论语公羊春秋理论基础仁、礼天人感应思想来源儒学儒学、阴阳家、法家与统治者关系批判时政维护统治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

7、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发挥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特点:外儒内法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拓展: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他的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治

8、,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1、汉代的教育体制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太学建立的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对社会风气

9、: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3、措施(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罢黜百家起用儒学之士、表彰六经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与科举制的关系)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1)积极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

10、平公正的原则;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2)消极影响: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春秋战国时,社

11、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

12、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科举制使许多士人幻想“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把毕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经书和文选等典籍方面。因此,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很大作用。但也导致了士人知识结构的偏狭。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