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农耕文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3582136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弘扬农耕文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承农耕文化建设美好家园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 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 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涵。长期以 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 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 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 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时至今日,农耕文化 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 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 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

2、境、保障 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 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 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 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一、庆阳农耕文化的起源庆阳地区史前,氏族部落繁多,曾经是皇帝部落生息繁 衍的地方史记云:“皇帝崩、葬桥山”。史记正义 引括地志云:“皇帝陵在宁州城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 山”。据史料记载,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在 今正宁五顷原乡,坐落在五顷原和二顷原之间。传说皇帝曾 于华池狩猎,在庆城与岐伯论医,于崆峒问道广成子。皇帝 是上古时代从游牧生产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说的

3、皇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 常处”,又说涿鹿之后“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售虫蛾”。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皇帝部族联合炎帝部 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 大战。“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适于放牧和农耕的中原 地带,由此可见,当时庆阳属于游牧地区。夏、商、周三代, 方国林立。据文献记载,在三代迄至汉,这里向来为戎狄与 汉民族交替活动(或杂居)之地(连登岗,1998)周先祖不窜立邦国于北豳。据史记周本纪:“不 窜失官,奔于戎狄之间”。国语周语韦昭注:“不窜 失官,去夏而迁于豳,豳接西戎,北接狄也。”豳地即戎狄 居住的地方,当是畜牧地区。唐括地志云:“不窜

4、故城 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窜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唐庆州 治所在今庆阳县,则今庆阳县于其时正是游牧地区。后公迁 豳,即今宁县城西之庙嘴坪,故称公邑。据史记所述, 这里也本是戎狄之间,应是游牧地区。经公的利用改造,始 由畜牧地区转成为农业地区。诗公对公在豳经营农业 过程的描述也显示出这里原来皆是一片草原,赖公的开垦始 能广为种植。到古公亶父(周太王)“去豳,止于岐下”时又复为游牧地区。由上可知,庆阳地区原为游牧地区,后周人以农业立国, 其势力所及和封国所在,逐渐成为农耕地区。但其间仍有反 复,当时庆阳应为从游牧向农耕转变阶段,农业、畜牧两种 生产方式并存。庆阳当时位于农耕游牧交错带上。周穆王安

5、 五戎于的史实(即迁义渠戎、卢戎、乌氏戎、郁郅戎、戎等 部落至今董志原、镇原等地),也说明庆阳其时为农牧交错 区。羌戎原为游牧民族,迁至庆阳后逐渐转为农耕生产方式, 但其原有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不可能完全消失,应是农业为 主兼营畜牧,两种经济类型和文化相互融合,并在当今庆阳 农耕文化中仍存有遗存。二、农耕文化的传承价值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传统 的农业大国。近万年的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 的社会基础,也是几千年农耕文化形成和发展取之不尽的源 泉。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 知(如夏历、二

6、十四节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仍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农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 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保持本民族特色、传承 本国文化传统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一)传承农耕文化是保障民族健康生活的源泉当今中国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农 村)是影响和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的农耕 文化、传统饮食文化,是“天人合一、药食同源”,一方水 土养一方人。中国人吃的中药、吃的天然食物都是来源于自 然界。食物是最好的药物,我们日常吃的天然食物,都具有 天然药物一样的作用。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里 就收集了几百种食物,都被我们的祖先开始选择食用了

7、。中 华民族的祖先选择了吃植物的种子来维持生命和健康,这是 非常智慧的选择,“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中国的饮食结 构是最健康、最科学的。因为我们的传统饮食结构,不仅是 由中国的传统农耕文明所决定,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 活实践以及食疗保健经验积淀的结晶。先生在“建国方略” 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 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研究和回溯中华民族几千 年的传统饮食结构,我们就能够非常深切地感受到,祖先给 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就是我们中国的农耕文 明。这对于保证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的确发挥了重大的作 用。我们中华民族繁衍了几千年,活得很健康,没吃出那么 多

8、怪病,得益于传统农耕文明和传统饮食文化。而我们现在 是生活越来越好,病越来越多;优良传统抛弃的越快,各种 现代病生的越怪;药越吃越多,病越治越难。快速的发展与 设施使人们远离了大自然,精美的食物弱化着人们的消化能 力,制造着越来越多的高血压(2亿人)、糖尿病(9500多万 人)、肥胖症人群。难道我们不该反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文 明。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还有“农历”,还有农耕文化精 神,这个人就拥有了健康之根、快乐之本、幸福之源。因为 农耕文化的本质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 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这个合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就 是顺应自然。农耕文化的精神是化育和养成。(二)传承农耕文

9、化是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性发 展问题也随之突显。我国粮食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 耗,大量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 束条件日益趋紧的状况下,继续靠增加资源和化学品投入来 增加产出的余地越来越小,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越来越 大,以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特点 的农业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 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借鉴和 吸纳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精华,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生态环 境的保护,逐步减少化学品的投入,发

10、展生态高效农业,注 重增长速度与质量安全的协调。农业本身是人类长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过程的结果, 农业任何革新和发展都不应忽视过去的经验和成果。中国传 统农业从来就是低碳环保的,只是近几十年中国的农业才变 得“化学化”,成为污染最大的领域。传统农业中有许多好 的东西,是当地劳动人民依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物种间的关 系,运用本土的、独特的、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经 过世代不懈的努力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生态平衡系统和农耕 文化。现在的农业生产中抛弃农家肥、有机肥,大量使用化 肥和农药,并忽视农作物的倒茬轮作,人畜粪便无处理的排 放,生产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毁林垦荒,草原过载等不理 智行为,使生态环境

11、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不仅维系自然生 态平衡的生物链、害虫的天敌遭到灭顶之灾,而且危害到了 人类自身的生活和健康。许多数千年来哺育中华民族繁衍生 息的民间用具、民俗用品、传统农具、传统技艺,以及我国 农业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理念正在走向衰落和消失。农业本身 具有的调节生态、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的多样性 功能被忽视。如何在时代演进中,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有效 保护和借鉴利用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使数千年传承下来的 农耕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继续发 挥其有益的作用,的确到了值得反思、值得重视的时候了。面对现实如果我们束手无策,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只 有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

12、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 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 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 么遗产给后人,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和理念,今天依 然需要传承。农耕文化毫无疑问就是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具有 重要传承价值的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资源。农业,在 生产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及工业原料的同时,也传承着文化 和文明,农业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需要人们不断的认识、正 确的对待、科学的利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号文件)中指出: “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 收、生态保护、

13、观光旅游、文化传承功能”。晓华副部长在 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上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 传承农耕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有益成分,对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是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必不 可少的文化滋养。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有着密切关系,在人 多地少的中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不断秉承精耕细作 的集约化耕作制度,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增加农民收 入,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农村服务业,需要 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 境,推进农村节能减排,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构建和 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同样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

14、生物多样性保护,民俗传统和地方特色 文化保护,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更离不开传承和弘扬农 耕文化。”(三传承农耕文化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 础。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虫剂、除草剂等化学 品,不仅使农作物病虫的抗药性增强,只能使用药量更大、 药性更强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在杀死 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包括鸟类(如麻雀几 乎被灭绝)、益虫微生物,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使得生 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 用,特别是一些工业企业不重视节能减排,目前我国的农村 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农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负荷 均逐年增加。全国农村

15、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达80多亿 吨,生活垃圾近2亿吨,70%的生活垃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 90%以上的污水随意直接排放。一些农村的污染程度已经威 胁到人与畜的安全。要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环境状况,农耕文 化中的一些环境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传统农业注重整体、协 调、良性循环、区域差异,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 控机制和自然生态净化过程,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的关 系,达到尽量避免滥用化肥、农药、生长剂、除虫剂等,减 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农业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主要 体现于遗传多样性与栖息地提供。首先在物种上,农业通过 耕种保留了大量植物资源;其次,农田及其草木为野生动植 物提供了栖息地与繁衍

16、之处。中国传统农业利用多样化的种 植、农业自然生态净化,从而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 系统稳定性。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充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 达到可持续生产。因此,现在一些还保留传统农业的地区, 大多保持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壤、水、大气中有害化学 物质成分很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优 良,这些都是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必需的 生态环境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 展生产力。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三农”政策就调整为:农 业不再追求产量,而是食品安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 民素质的提高。(四)传承农耕文化是维系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的基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面临 环境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中产阶层的人们开始渴望从喧嚣、 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然,在空气清新、环境 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通过从事农事 活动,了解当地特色和民俗、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乡村生 活的乐趣,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