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兰州出土的元至正型青花大碗残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357872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枚兰州出土的元至正型青花大碗残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枚兰州出土的元至正型青花大碗残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枚兰州出土的元至正型青花大碗残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枚兰州出土的元至正型青花大碗残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枚兰州出土的元至正型青花大碗残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发表于2008 年中国文物报12月30日一枚兰州出土的元至正型青花大碗残片朱亦梅笔者一友人,在2006 年夏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步行街改造工程中,收藏了一枚元代青花莲池鸳 鸯纹大碗残片,2007年 5 月经恩师叶佩兰先生鉴定,此残片为标准的元至正型青花,填补了兰 州无元青花的历史空白,令人惊喜。故作文介绍给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至正型元青花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铭(1351 年)龙纹象耳瓶一对为标准典型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波普博士以此瓶为依据,对照伊朗国家博物馆及土耳其伊斯 坦布尔博物馆所藏元代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以“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瓶为标准器,把凡是 与之相似的景德

2、镇在十四世纪生产的成熟青花器,称作“至正型”。至正型元青花一般采用进口低锰高铁的钴料即“苏麻离青” 为青料,青花发色浓艳,靛青泛紫, 有透入胎骨的铁锈斑,图案装饰繁缛多层次等。苏麻离青即苏泥渤青、苏渤泥青、苏泥麻青之类,一说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 当地村民们以“苏来曼” 命名此料。许明先生在元青花考查亲历记(2008年 4月上海人民 出版社)中写到:用伊斯兰圣人之名“苏来麻尼”(soleimani)命名的钻矿,在德黑兰以南大 约400公里的卡尚山区的格哈默沙“ghamsar”发现。“苏来麻尼”也许就是苏麻离青。作为青花主色调的蓝色,也许与伊斯兰教所追求的“清肃”境界相符,因此伊斯兰

3、文化的基本 色调是浅蓝色、深蓝色和金色成为伊斯兰建筑装饰的主流色彩,这也许是伊朗和土耳其存有大 量元青花的原因。元代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色调之美,元青花独特的呈色可作为判断这时期青花瓷的 鉴定标准。元青花的呈色,不是三原色能调制出来的,而是苏麻离青本身的颜色。元青花呈色 以靛青色含紫为主。元青花呈色淡处为蓝色表现为天蓝纯蓝蓝中发紫;浓处颜色为靛青色 并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呈现紫罗兰色;料积聚处呈蓝褐色、蓝黑色或黑褐色,铁锈斑边缘的 地方呈咖啡色,铁锈斑透入胎骨的地方是浅淡的锡光色。元青花有浓淡色阶之分,勾勒线条较 深,填色青料较浅,笔力叠加处色阶更是明显,整个画面颜色浓淡不一,深浅相映

4、。元青花在 表现深浅关系上是用笔拓出来的,不是运用后来的康熙青花采用的分水法。如图:元代青花色 调变化图。永宣青花也采用低锰高铁“苏麻离青” 为青花钻料,但标准呈色极少带紫色,呈色大多为蓝色 和蓝黑色,色阶不显著,颜色沉稳均匀与清亮浓艳明快的元青花呈色有明显的区别。元青花的呈色是根据钻料的纯净度和它在釉中的凝聚情况,如果钻料去掉了杂质,特别是去掉 了铁和锰,又不很凝聚,就会得到纯正的蓝色;假如钻料非常凝聚的话,发色就会显黑;钻料 更凝聚的话,发色呈黑褐色。纹饰上带有锈斑表明了含有铁的过度富集,铁锈斑偶尔在各代的 器物上都有发现,特别是元代装饰繁缛花纹图案的青花瓷上表现明显。此枚元代青花莲池鸳鸯

5、纹大碗碗底残片,残高: 2 厘米 残径: 7 厘米 底径: 5.5 厘米 足高: 0.6 厘米 足脊宽: 0.55 厘米 胎厚: 1 厘米。此残片圈足完整,碗心绘有一把莲,左右各一 只鸳鸯,下浮水草,纹饰自然洒脱。从残器造型看,属于元青花大碗,口径可达 30 厘米。青白 釉面,呈青白色,白中泛点青,釉薄莹润,有透明的玻璃质感,釉面有不明显的黄斑,整个釉 面呈哑光。釉和胎体结合紧密,胎质疏松不紧密并有细小气孔,胎色不够洁白,呈灰黄似饼干 色。圈足外撇,足内无釉、有旋纹,底足中心有轻微隆起,削足外脊略有火石红。残片手感沉 重。此残片在绘画上不是填满而是在一边处留存空白,形成浅蓝色、深蓝色色阶,笔法

6、上基本 上采取单线平涂,骨法用笔,平涂时用笔熟练有序、有力、把握自如有章法。属于元代至正型 青花。此残片采用的是苏麻离青料,呈色浓艳,青花发色呈蓝偏紫色,青花料浓处,色彩浓艳呈靛青 色,并有铁的结晶凝聚而成的黑褐色斑点,有晕散现象。青花料浓积聚处,釉面有下陷的状况, 在料浓的地方有黑咖啡色的铁锈斑,锡光以及一些黄色斑点,黄色斑点也许是气泡爆裂后露出 的胎色。用显微镜来看,铁锈斑和锡光周边有如呈云母样结晶片状,层层叠叠。气泡不很密集 大小分布疏朗。纹饰轮廓勾勒线料浓凹下地方常常出现黑斑点,线条边缘稍有晕散化,我们观 察到线条在勾勒的过程中,有青花颗粒点状不规则散落,在釉面上形成多处细小的青花颗粒

7、点 点,在颗粒点点集中的地方形成咖啡色铁锈斑,咖啡色有深浅不一的变化。这也许是青花钻料 磨制的不够精细,故而偶尔得之的青花颗粒点点自然天成,趣味独特。土耳其托普卡博物馆藏 有一件直径45 厘米元青地白花莲池牡丹纹菱口大盘釉面也布满青花颗粒点状。此残片是元代至 正型青花的标准器。元青花大碗, 一般有敞口和敛口等形状,深腹、圈足较小,口径一般为3040 厘米,大的达58 厘米。这类大碗是中东地区的常用器皿,特别自九世纪以后,口径30 厘米以上的彩绘陶碗在波 斯地区流行,1582 年土耳其绘画中盛咖啡的大碗口径达 70-80 厘米,小的也要 3040 厘米,这 种大碗在中亚地区普遍使用。国内仅见江苏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 1958 年南京郎宅山宋晟叶氏墓 出土的元青花鸳鸯莲纹碗口径 30.2厘米。这可能与当地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兰州本土伊斯 兰小吃牛肉面和酿皮的调料碗,依然用的是口径 3050厘米的大碗盛装。古兰州城自宋朝以后就一直是丝路重镇和“茶马互市”市场,元朝时行政上施行行省制度,兰 州领阿干县,属陕西中书省巩昌府。洪武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相继封诸子为藩王,其庶十四 子朱瑛封为肃王,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 年),肃王府由张掖迁至兰州并兴修城廓。兰州遂成 为王城。肃王府建成后,将午门以西的地段称西大街即就是今日的张掖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