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检修指导手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357780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心泵检修指导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离心泵检修指导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离心泵检修指导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离心泵检修指导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离心泵检修指导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心泵检修指导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心泵检修指导手册(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1离心泵检修作业指导手册目 录1 总则11.1 适用范围11.2 编制依据11.3 检修前准备12 拆检机泵各零部件22.1 附属管线拆除22.2 联轴器拆卸22.3 轴承箱解体32.4 拆解高低压侧集装式机械密封52.5 拆解平衡盘座、平衡盘52.6 拆解泵体53 检查与修复63.1 静止部件的检查与修复63.2 转子部件的检查与修复74 机泵零件回装114.1 回装前确认114.2 转子的预装124.3 泵的总装与调整135 试车和验收16附录1 串级机械密封故障现象原因及解决措施17附录2 离心泵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表19附录3 多级泵各部间隙表20离心泵检修作业指导手册1 总则本手册

2、以API 610 BB4型多级离心泵大修为例,介绍了具体的检修作业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其中,轴封为集装式机械密封,平衡方式为止推轴承及平衡盘形式,轴承以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两种形式分别作了介绍。1.1 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与化工分公司所属企业所使用的相同结构类型的离心泵主机大修。1.2 编制依据API 610-2010石油、化工及气体工业用离心泵API 670-2000振动、轴位移和轴承温度检测系统API 671-2007石油、化工及气体工业用特殊用途联轴器API 682-2004离心泵与转子泵的轴封系统GB/T 3215-2007石油重化学和天然气工业用离心泵JB/T

3、 1472-2011泵用机械密封GB/T 29531-2013泵的振动测量与评分法SH/T 3156-2009石油化工离心泵和转子泵用轴封系统工程技术规范SHS01003-2004石油化工旋转机械振动标准SHS01001-2007石油化工设备完好标准GB3215-2004炼厂、化工及石油化工流程用离心泵通用技术条件设备随机技术资料及图纸1.3 检修前准备1.3.1 确定检修时间确定检修开始时间及检修工期。1.3.2 确定检修方案查阅上次检修记录、设备图纸及相关的技术文献,对接设备运行状况(查看振动、轴承温度、流量、压力、润滑等参数),了解设备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根据设备运行状况或故障现象编制检

4、修方案,组织工艺、设备、电仪及检修技术人员共同讨论确定检修方案。根据检修方案修订、完善检修作业规程并打印审批,以便检修时现场进行确认。1.3.3 核对材料备件确认备件的型号、数量、尺寸、材质,查验出厂日期、检测记录、合格证等。1.3.4 落实检修工机具和量具包括常用的检修工机具及专用的检修工机具,经检验合格的测量仪器等;检查吊装设施和吊具,应符合安全规定。1.3.5 确定检修人员查看本台设备上次检修备案情况,据此选择确定本次检修技术工人及专业技术人员,熟悉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及培训。1.3.6 按规定程序办理施工作业票a. 包括管线打开、吊装、动火、登高等专项作业票证书。b. 确认施工作业各

5、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1.3.7 落实文明施工条件a. 包括摆放零部件及测量仪器用的胶皮、塑料布、工装、托架、工具箱、收纳盒、警戒带、吊装带,清洗零部件的洗油、砂纸、油石、油槽等。b. 做好零部件摆放区域规划:无论在现场或工房检修,先拆下的部件放置在最远端,由远到近顺序摆放;安装时顺序相反。保证不漏项!1.3.8确认设备具备检修条件1.3.8.1 确认机泵电机电源已经切断。1.3.8.2 确认出入口阀门关闭,按相关规定做好能量隔离。1.3.8.3 确认温度降至常温。1.3.8.4 确认有毒有害介质用氮气置换合格并与氮气系统有效隔离。1.3.8.5 排凝阀打开,检查出入口压力表,确定系统压力是否为

6、零,确认泵中介质已退净并吹扫合格。1.3.8.6 确认泵冷却水系统阀门关闭并排净,机械密封辅助系统隔离完毕。1.3.8.7 确认轴承箱内润滑油已排净。a. 松开轴承箱放油丝堵。b. 用容器接装润滑油,倒入指定容器内。注意:严禁润滑油直排。2 拆检机泵各零部件图1 多级离心泵剖面图2.1 附属管线拆除a. 拆除冷却水管线。b. 拆除串级密封的冲洗线、封油线。c. 用干净塑料布包扎好管口。注意:所有拆下的辅助管线应做好标识,以便正确回装。2.2 联轴器拆卸a. 拆卸联轴器安全防护罩螺栓,取下防护罩。b. 检查防护罩及螺栓是否有变形或损坏,视情况修复或更换。c. 利用“单表法”、“双表法”、“三表法

7、”或“激光找正仪”等方法检查机泵与电机的同轴度,以机泵为基准,表针打在机泵对轮上,记下原始数据(见图2)。 图2 双表法同轴度找正原始数据记录示意图d. 在短接和联轴器上做好标记,用扳手对称拆卸螺栓,松开联轴器,螺栓分组规范摆放。e. 卸下联轴器弹性膜片(弹性胶圈或弹性胶块)、中间短接及对轮或齿式联接。f. 目视检查联轴器螺栓、弹性膜片(弹性胶圈或弹性胶块)或齿式联接完好状况。g. 利用专用工具拆卸联轴器对轮(见图3)。图3 联轴器对轮拆卸专用工具2.3 轴承箱解体2.3.1拆卸轴承箱上盖对于有止推轴承的机泵,利用推轴法测量并记录止推轴承间隙,记录转子工作位置。拆卸轴承箱上盖与轴承箱的连接螺栓

8、,拆下轴承箱上盖。2.3.2 测量径向轴瓦顶部间隙轴承顶部间隙用压铅丝方法测量。将上半轴瓦拆下,在轴颈顶部沿轴向放两条铅丝A,铅丝直径要取顶部间隙1.11.5倍。瓦口两侧分别放置同样直径的铅丝B,然后回装上轴瓦,拧紧对口螺栓。用塞尺检查轴瓦水平结合面间隙是否均匀,然后松开瓦口螺栓,拆开上半轴瓦,取出铅丝,测量铅丝厚度的平均值,两处铅丝的平均值之差A-B=C便是轴瓦顶部间隙,做好记录。 表1 轴瓦顶部间隙测量值 单位:mm测量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测量值ABABAB间隙C平均值2.3.3 测量径向轴瓦侧部间隙将上半瓦拿下时,用塞尺测量下半轴瓦与轴的两侧间隙,沿瓦口四角插入测量,深度为轴颈1/10

9、1/12,用不同厚度的塞尺测出插入的深度,塞尺厚度选择从0.03mm开始逐渐加大到塞不进为止,并做记录。 表2 轴瓦侧部间隙测量值 单位:mm测量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测量值2.3.4 测量径向轴瓦紧力轴瓦的紧力就是轴承盖对轴瓦背的压力,也就是轴瓦垫铁处的直径与轴承座的配合有一定的过盈量(过盈量详见3.2.5)。轴承紧力在轴瓦装配图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一般圆筒形轴承的紧力多为0.010.05mm,球面型轴承的紧力为-0.01-0.03mm。紧力过大可能使轴承及轴承盖变形,特别是球面轴承不能自由调整工作位置;紧力过小将引起振动。通常采用压铅丝方法测量轴瓦紧力。a. 将上下两半轴瓦组装并紧固结

10、合面螺栓。b. 在顶部垫铁处(对于球面瓦是球面的顶部),放两条直径为轴瓦紧力1.11.5倍的铅丝。c. 在轴瓦两侧轴承座结合面的前后放上四块厚度均匀的0.5mm的不锈钢片。d. 扣上轴承盖,均匀拧紧结合面螺栓。e. 用塞尺检查结合面四角是否也有0.5mm的均匀间隙。f. 松开螺栓,吊开轴承盖。g. 测量压扁的铅丝厚度,每条铅丝至少选取三点测出三个数值,并取平均值,再求出两条铅丝的平均值,紧力值即等于垫片厚度减去铅丝厚度的平均值。 表3 轴瓦紧力测量值 单位:mm测量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测量值2.3.5 拆卸上下轴瓦及止推轴瓦a. 拆卸径向轴瓦对口螺栓,拆下上半瓦。利用抬轴专用工具,将转

11、子抬起0.10.3mm,使轴瓦不再承担转子重量,将下轴瓦翻转并取出(拆卸时应做好标记),将上、下轴瓦放置在胶板上。b. 旋转主推力瓦,使推力瓦的中分面置于水平位置,取出上半推力瓦,然后转动下半推力瓦至轴的上方取下,再将止推轴承的调整垫片取出。c. 副推力瓦拆卸方法相同(如果旋转瓦较紧可以用撬棍拨动转子)。 d. 对于滚动轴承,拆卸轴承箱盖,撬开保险圈,打松并旋出高低压侧轴承背帽(高压侧轴承背帽为反牙),利用液压爪等专用工具把轴承拆下。2.3.6 测量转子分轴向窜量在低压侧主轴端装百分表,注意:先将机械密封压盖螺栓松开密封处于自由状态,将轴拉靠到左右死点位置测量转子的轴向窜动量,作为检修前分轴向

12、窜动量的原始记录。(也可在高压侧平衡盘座拆除后,将平衡盘推靠测得) 表4 转子分轴向窜量测量值 单位:mm测量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测量值2.4 拆解高低压侧集装式机械密封a. 安装集装式机械密封压缩量定位片,松开锁紧环紧固螺钉。b. 松开机械密封压盖螺栓。c. 抽出集装式机械密封组件。d. 拆平衡室盖与进口段间的连通管。e. 拆下平衡室盖。2.5 拆解平衡盘座、平衡盘a. 拆卸背紧螺母。b. 抽出平衡盘。c. 拆除平衡盘座与泵体出口段连接螺丝,再用顶丝顶出平衡盘座及键,测量并记录平衡盘座后垫片的尺寸。d. 利用推轴法测得总窜动量,作为检修回装依据。 表5 转子轴向总窜量测量值 单位:m

13、m测量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测量值2.6 拆解泵体2.6.1 首先松开泵盖螺母并取下拉紧泵体的穿杠螺栓。2.6.2 沿轴向缓缓吊出排出段,然后退出末级叶轮及其传动键、定距轴套,可逐级拆出各级叶轮、导叶及中段。拆出的各泵段,每个叶轮及定距轴套都应做好标记以防装错。2.6.3 在拆卸叶轮时测量叶轮的出口中心与其吸入侧的端面距离,叶轮的流道应与导叶的流道对准,否则应找出原因。下图介绍了一种测量方法,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见图4)1-定位片;2-进水段;3-叶轮图4 叶轮出口定位片测量2.6.4 最后从泵壳吸入段中心孔抽出轴。2.6.5 在泵体的分解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a. 拆下的所有部件均应存放在清洁的木板或胶垫上,用干净的白布或纸板盖好以防碰伤经过精加工的表面。 b. 拆下的橡胶、石棉密封垫必须更换。若使用铜密封垫重新安装前要进行退火处理,若采用齿形垫在垫的状态良好及厚度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可以继续使用。 c. 对所有在安装或运行时可能发生摩擦的部件如泵轴与轴套、轴套螺母,叶轮和密封环均应涂以干燥的MoS2粉,其中不能含有油脂。 d. 在解体前应记录转子的轴向位置,将动、静平衡盘保持接触,以便在修整平衡盘的摩擦面后,可在同一位置精确地复装转子。3 检查与修复3.1 静止部件的检查与修复3.1.1 检查泵壳与泵壳结合面泵壳各结合面平整,无纵向纹路、疤痕、凹坑等缺陷。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