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56317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 正确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语感3. 让学生认识我国古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辨析重点字词句意;在朗读中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结构、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观点教学方法1. 读议结合法2. 分层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学用具幻灯机、录音机教学步骤课前活动生进行课前活动师有针对性简析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它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

2、哪本书? 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二、齐读课文要求:1. 读准字音2. 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3. 体会排比句的好处(鼓励:男女生曾经都胜过1班的)生读后教师简评三、讨论质疑与解疑归纳补充(一) 、讨论学生形成4人讨论组讨论,时间8 分钟.幻灯机提示可讨论的内容.教师巡视,适当解疑,提醒少言寡语者,提示讨论的时间,要求各讨论组A层次负责人注意把握进度。(二) 、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学生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班上讨论。1、虚词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环而攻之:指城郭而:环而攻

3、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2、古今义然而不胜者,:这样却亲戚畔之:内外亲属3、实词去委而去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域:限制,名词作动词。畔:通”叛”.4、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5、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分析论点第三四段:总结论点治理国家主要靠高压政策还是事实仁政?通过

4、我们对字词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孟子很重视人和,不可否认,天时和地利都具与一定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和,要做到人和,就要重视实施仁政,而不可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四、朗读训练1、听录音2、熟读成诵,要求BC层次的同学也要能背作业1. 背诵2. 分类积累词句3. 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板书设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 理解常见虚词.2. 找出疑难语句.3. 判断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 如何划分段落?5. 理解孟子的思想:治理国家,主要靠实施高压政策,还是实施仁政?6.读了

5、*,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2一、 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 :目的要求3三、 教学时数:二课时四、 教学内容与过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 :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

6、教学内容与过程:1. 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2. 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3.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

7、文例子,举例论证。(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陈涉世家等。)7.提问:(1)*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2)*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10.作业 :1。领会*的语言特点。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

8、两篇短文的差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3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的内容。(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

9、豪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一、 情景导入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 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

10、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_、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_、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三、 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郭(gu) 粟(s) 亲戚(qng qi)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

11、停顿。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4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

12、”等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的思想内容,掌握*的论述特点2、理清论证思路,

13、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理解*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 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