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55750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复习题姓名班级考号成绩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DCBBBDDADCACB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DBCCCCCCCBABC1 .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便舍船she屋舍俨然sheB.为外人道wd捕鱼为业wdC.男女衣着zhuo便要还家yaoD.与外人间隔jicn此中人语云yu2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 .妻子()A、男子的配偶B、妻子和儿子C、妻子儿女

2、4 .绝境()A、险峻的地方B、与世隔绝的地方C、令人绝望的处境5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B、交错相通C、相互连接6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7 .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9 .下

3、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D.寻病终(寻找)11 .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A.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1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

4、魏晋的情况呢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13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14 .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现了。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

5、源的情况。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寻找时病死了。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15.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16.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

6、叫的声音。1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C.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18.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C.出来以

7、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19.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时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C.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D.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怕桃花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的生活。20 .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

8、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21 .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22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

9、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D. “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2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2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

10、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25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26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11、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27 .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 “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武陵郡太守也知道了桃花源这件事。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C.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即:寻找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2、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2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29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0 .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