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3535772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摘要: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组成部分, 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 育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探讨了家庭、 幼儿园和同伴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对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给予指导。关键词 :儿童社会化 家庭 幼儿园 同伴群体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 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全面发 展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 对儿童社 会化的培养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致使一些儿童、 青少年虽然学习成绩非常 优异,但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 他们不会关心他人, 社会生活能力与其年龄不相 适应,缺乏社会适应性。 这样的儿童在目前就会出现各

2、种人际关系困难, 如果不 积极地培养教育, 这些人在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遇到更多的困难。 学前儿童的 社会化问题已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一、学前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界定学前儿童社会化是指学前儿童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 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即使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 有独立行为能力 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 儿童正是在这 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 形成个性, 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 而且成为 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 儿童掌握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多方面

3、内容, 如 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 自我调节、交往技能等。20世纪 60 年代以前,社会学、心理学界普遍将社会化看作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即社会(父母、学校等 )影响儿童的过程,儿童则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随着 研究的进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此过程看作是一个个体与社会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将个体视为其社会化进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与影响者。 就个体而言, 首先,社会知识和价值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决非从社会向个体原封不动地转移, 个体也并非机械、 被动地接受它们, 而是要经由主体的主动思考、 理解来接受它 注:李幼穗儿童社会化与非智力因素.人大报刊

4、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2).23们、掌握它们。 也就是说“社会期许学前儿童掌握的” 与“学前儿童实际形成的” 两者之间的不一致现象会尤为突出 。其次,个体主动地选择交往对象、选择影 响源,以此主动地参与自身的社会化。因此,社会化过程并非社会(包括父母、教师等 )对个体的单向影响过程,而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化为儿童在学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学前儿童社会化过程,能 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儿童的智力,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同时,学 前儿童社会化奠定了其一生的社会化基础, 如果人的早期社会化失败, 就会导致 反社会人格的出现。二、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一)家庭对儿童

5、社会化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之日起, 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 社会化影响代理人的父母通过言传身 教,潜移默化地把一定社会规范、 社会生活技能以及价值体系施加给儿童, 使其 接受影响。“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次社会 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因此,家庭便成为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 家庭因素也成为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1. 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1)核心家庭和非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配子女组成的家庭。 与非核心家庭 相比,核心家庭的成员少, 人际关系简单, 父母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子 女的成长和教育上, 家庭生

6、活方式和作息习惯也更为规律。 子女在家庭中独享父 母之爱,家庭也有能力创造比多子女家庭更优越的条件去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 因此,核心家庭的儿童兴趣、 爱好一般表现比较广泛, 认知发展较好, 思维敏捷, 自信,也易形成活泼开朗、乐观向上、有强烈的安全和归属感等优点。但是,因 为家庭中子女是父母关注的重点对象, 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 所 有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一人拥有,甚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 习惯,对子女百般呵护。所以,孩子容易养成任性、刁蛮、自私、缺乏同情心、 生活自理能力差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等不良的性格特征。注:庞丽娟,胡娟.论社会化及其现代教

7、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卫根泉 .论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4).4850.(2)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又称缺损家庭, 是指夫妻双方因丧偶、 离婚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 活在一起的家庭。 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 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 题。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 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 家庭 破裂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创伤是明显的、 多角度的、 长期存在的。 离异家庭中的儿 童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远比正常家庭的儿童大, 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多, 包 括情绪与性格不良、品德障碍、学习障碍、社会适

8、应等。因此,离婚问题不能不 引起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2.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 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 规范传授给儿童, 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家庭教养方式的 分类方式较多,这里采用我国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分类,即溺爱、专制、民主和 放任 (1)溺爱父母之爱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能极大地推动孩子社会化的进 程。但是如果这种爱和保护毫无节制地泛滥, 就变成了溺爱, 对孩子过分的爱反 而变成了对孩子的伤害, 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9、 家长过分地疼爱孩子, 有求必 应,时时照顾保护, 事事包办代替, 孩子原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主动性会逐渐 被磨灭,他们的依赖思想越严重,动手能力越差,自信心越差,独立意识越弱, 社会适应能力也越差。(2)专制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是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附属物, 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 经 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 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 压制其独立性、 创 造性,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 要求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 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 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 一种“管”与“被管”的不平等关系,亲子之间的沟通十分有限。父母采用专制 型的教养方式,往

10、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注:周宗奎家庭抚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教育评论.1998(2).4446.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专制型家庭 中的孩子往往情绪不稳定,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不强。(3)民主民主的教养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 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 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 的期望、要求及奖励、 惩罚等比较恰当, 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 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民主型的父 母坚定、自信、轻松而具有判断力,父母既爱护孩子,

11、又不放松对孩子的教育。 他们常和孩子沟通, 充分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要求。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能体贴关心别人, 自理能力强, 有较强的分辨是非能力。 民主型家庭中的儿童性 格外向,情绪稳定,具有强烈的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感。(4)放任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 父母任 孩子自由地、 不受约束地发展, 他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 但对孩子的 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很少奖励或惩罚。 放任型教养方式虽然给孩子较多 的自由, 对孩子的压抑较少, 有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但孩子接受父母 影响教育较少, 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 在儿童社会

12、性发展的最初阶段, 采用这一 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具体表现为儿童的情绪、情感、社 会认知、对道德规则的遵守、 同伴关系、 自提高家长的早期教育意识我意识等方 面。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 窄,缺乏理想和追求。3. 家庭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对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1)不同家庭对孩子社会化的期望不一样每个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未来都有一种期望,在心中都为子女勾勒出一幅蓝 图,家庭经济条件优越、 文化水平和修养水平较高的父母较重视培养儿童积极情 感、创造性、理想、独立性、好奇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对儿童比较民主,能够通 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儿

13、童的惩罚多为心理惩罚 ; 与儿童言语交流较多,喜欢 给儿童讲道理, 言语结构也比较复杂, 对孩子感情投入较多, 希望子女能有较高 的文化知识、强烈的成就感、 独立自主精神、自信等。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文化水平和修养水平相对较低的父母强调儿童要顺从、 尊重他人, 爱整洁、少惹 麻烦 ;在行为上较多地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 ; 与儿童言语交流较少,特别到 了少年期,不能与儿童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 ;他们日常更多地教给子女生存的技 能,希望子女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2)不同家庭为孩子创造的社会化环境不一样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由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 首先, 家庭 的经济状况为

14、家庭教育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 .经济状况好的家庭, 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可能性较经济困难的家庭大, 有能力 为孩子提供更优越的生活和教育的环境, 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其次,家 庭的经济状况决定着家庭教育的物质环境,诸如家具的购置、摆设;室内颜色的搭配、室内的宽敞明亮程度等。 整洁的环境和规律的生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前儿 童社会化。优美、整齐、清洁的环境能时时处处熏陶、启迪着孩子。家庭的精神环境同样对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具有 很强的可塑性 .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并善于模仿。他们总是以家长的要 求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以父母对周围的人

15、和事的评价标准作为自己的评价依 据,父母的性格、品质、爱好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在家庭中, 父母能用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 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 美的心灵待人 接物;欣赏格调高雅、健康向上、轻松愉快的文艺作品、电视、电影;家庭中各 成员关系和谐,充满理解、友爱、关心 ;家庭生活有序、向上,为孩子创造一个 积极的、向上的、好的精神环境,这一切对儿童身心发展都将是积极的。( 3)父母的素质影响着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父母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道德、心理素质、教育素质等因素都直接、间接 地影响着幼儿的社会化过程。 父母的素质决定着他们自身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道 德观,从而构成他们自身

16、的行为习惯和处事态度, 而家长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处事 态度又会在平日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成长。(二)幼儿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社会因素包括多个方面,个体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 包括社会舆论、文化、家庭、幼儿园、学校、大众传授媒介等都是影响个体社会 化的主要因素。 而其中, 学校及其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而主要的影响源。 对 学前儿童而言, 幼儿园则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最主要因素。 与幼儿园之外的其他 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自发、 零散、 偶然的影响相比, 幼儿园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 的教育机构,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其对个体社会 化的影响是有意识的、系统的、长期的。同时,其对个体社会化的教育影响主要 以课程为载体, 由经过专门训练、 具有专业教育知识和技能、 以教育年轻一代成 为合格社会成员为已任的专业人员幼儿教师来实施。 幼儿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向幼儿传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