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汇总十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352981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稿汇总十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说课稿汇总十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说课稿汇总十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说课稿汇总十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说课稿汇总十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稿汇总十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汇总十篇(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稿汇总十篇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老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实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地球。我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以和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的。下面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爱进行一下说课:一、教材分析: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相识和探究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究精神,

2、对之发生敬重精神的同时,激发同学相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爱好和愿望。关于人类对地球的相识和探究,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态、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相识地球的。(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究,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究,让同学感受人类探究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二、教学目标: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态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相识地球中所经验的漫长求索。2、知道在探究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务。3、激发同学对进一步相识和探究地球的爱好和愿望。三、教学重

3、点、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态、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究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务。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相识地球中所经验的漫长求索,激发同学对进一步相识和探究地球的爱好和愿望。四、教法和学法。1、主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2、主动倡议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习、探讨等方法,培育同学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实力。3、充足开展探究活动,细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同学进行探究学习。五、教学过程设计。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标记。在起先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同学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

4、示谜语,在同学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同学学习的爱好。(二)学习第一局部“从太空看地球”我从同学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同学进行设想:假如我们给地球照相,应当怎么照。在同学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同学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同学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同学来领会地的漂亮与奇妙。再组织同学依据观赏的照片进行探讨沟通: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同学对地球有更充足的相识。最终,让同学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同学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腊人对地球的丈量,从而让同学了解地球基本状况:即地球的形

5、态是圆的以和地球的大小。(三)学习其次局部:“人类对地球的探究”在导入后,我让同学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习后,小组沟通探讨,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究的。在同学回答后,让同学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同学相互沟通自身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沟通结束后,让同学上台展示自身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同学看航行路途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同学了解人类在探究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究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同学相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爱好和愿望。(四)设计了活动 “学问抢答”,通过同学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

6、了学习的爱好。(五)结束课题。最终,我向同学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和内容简介状况,引导同学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同学相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爱好和愿望。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说课稿 篇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验视察、分类、建模的过程,直观相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能够分辨和区分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学问的起先,主要是从形态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相识物体和图形,本节主要内容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相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

7、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学情: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对四周的一切事物有很大的新奇心,已有的生活阅历使得他们对立体图形有肯定的了解但不能够用语言精确的表述出来,对特点一词比较生疏。教学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共同总结提升。教学程序:一、 引入新课师:出示学具中颜色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体,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手中拿的两个物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形象的说出来吗?(这时学生的答案许多,大部分学生认同“一个胖的,一个扁的,此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赐予确定)师再次出示学具中的一些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是“胖的、扁的”小结: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胖”的物体,他们都属于立体图形,那么那些“扁的图形我们

8、把他们统称为平面图形,在以后会学习到。活动:打开自己的学具盒,把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立体图形都拿出来。同桌相互检查,老师巡察指导。二、相识正方体活动1、投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把你认为形态相同的一类放在一起。学生视察后独立完成分类,老师巡察。(有的学生会漏掉其中的某些物体,有的学生会一个物体重复分类,为了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其它学生说说如何避开这种状况发生,经过探讨总结出可以分一个做一个标记。)活动2、针对分类的结果进行探讨问题1 :这些图形一共分成了几类?生:四类。问题2 :针对第一类(正方体)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它们都是方方的,有的学生会说到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如六

9、个面大小一样,而且都是平平的,有的会说到名称)小结:经过我们刚才的探讨可以得出虽然这些物体的颜色、材质、用途不同,但从形态方面来视察都是相同的,就是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那些特点。问题3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第一类形态相同的物体吗?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察指导,待学生找出后投影出示正方体模型。问题4 :我们刚才分的第一类实物图形和这个模型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出正方体,但也有的学生会说正方形,这时可以强调回顾一下课前讲到的体和形的区分,避开以后犯类似的错误。)活动3 :说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态是正方体?学生举例,老师点评。(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生活中有些正方体棱角不分明

10、,这时可以简洁的说它们是生活中美化了的正方体。)这个环节中老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有的学生就误认为是正方体,此时可以先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之后再进行下面的探讨。师:你为什么说它不是正方体?生:因为它的六个面不是都一样大的。师: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呢?这时学生的方法许多,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比一比他们的边(正方体的棱长),有的说干脆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说可以把正方体放在纸上,把它的每个面画下来比一比大小等等。老师确定这些同学的想法,并激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去验证。小结:假如用眼睛一下不能分辨出来的时候,这时我们就要依据图形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动手去验证它。三、相识长方体同

11、相识正方体活动一样,针对其次类(长方体)的分类状况进行探讨问题1 :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或者说它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都有6个面,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等。)问题2 :你能在学具中找出和这一类形态相同的物体吗?(明确长方体模型后投影出示)问题3 :那么这一类物体又该叫什么名字呢?(长方体)问题4 :和我们刚才学习的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小组探讨后老师点评,小结:正方体的六个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不是,或者说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而长方体不是。)问题5 :说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态是长方体?四、相识圆柱针对第三类(圆柱)的分类状况进行探讨问题1 :它们又有一些什么

12、样的共同特征呢?学生探讨后小结:有的面是平的(平面),有的面是弯的(曲面),上下两个面都是圆而且一样大,出示圆柱模型图及名称。活动 :从学具中找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用手摸一摸,感受平面和曲面的不同。问题2 :说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态是圆柱?五、相识球最终一类球学生能够很快说出它的名称、特点(曲面、易滚动等)及生活中是球体的物体。(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圆,这里只需结合实物如篮球或学具盒里的球体与黑板上的圆形做对比,再次强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分即可。)六、练习设计1、课后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通过滚动圆柱、推长方体、转球、摸球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平面与曲面的区分,初步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2、投

13、影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完成下题,正方体( )个,长方体( )个,圆柱( )个,球( )个。(巩固对各种立体图形的相识,学会分类的方法)3、老师把一个月饼盒放在纸上后描出来一个图形,出示画有圆形的纸片,那你知道我的月饼盒是什么图形吗?假如画出来的是正方形呢?(通过想象月饼盒的形态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感受面在体上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相识。)七、板书设计相识图形(立体图形)正方体 长方体说课稿 篇31. 教材的内容分析“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相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供应了新的视角。同时,

14、“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运用。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相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洁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探讨的方法对探讨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2. 学生状况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相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

15、应当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动身,建构探讨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相识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3. 教学目标分析学问与技能:1、相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 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洁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育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学问进行计算的实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