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反思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3529554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峡》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峡》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教学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 教学反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我用一个问题统帅全文:“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问题的指向是“没有想到的”,而这其中又包括着太多的细节和层次。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没有想到三峡的山是那么险象环生;没有想到三峡的春天是那么清爽;没有想到三峡的秋季有长啸的猿猴在对这众多“没想到”的交流中,学生对三峡的理解由表面进入本质,由肤浅进入深刻。更重要的是三峡那些“可见”的“没想到”的美为后面作者

2、的写作目的“不可见”的“没想到”埋下了伏笔,引发了更深的震撼。所以,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缰绳不离手的牧马人,而是站在远处的守望者。三峡这个课文章的结尾很感性,或者说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些语言即使倒背如流,在学生心中也仅仅蜻蜓点水,那浅浅的涟漪更是转瞬即逝。 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放弃了对最后一句的理解体会,而是把作者的写作背景引进课堂,结合“哀转久绝”这句话来体会。学生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心绪、秋季的清幽寂静,仿佛身临其境。再一次拿起书诵读三峡的时候,我听到了孩子们轻柔婉转的声音。虽然没有踊跃的发言,没有激荡人心的豪言壮语,但我真切感受到这是一次

3、心灵的洗礼,孩子们把那一溪活水引来的震撼写在了心底! 充满着生长律动的课堂是自由的,这里是学生放飞心灵的精神家园;充满着生长律动的课堂又是开放的,在这里,每个生命都能获得应有的高贵。“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语文课堂就不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就不能用一个方法教学每一篇课文。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语文教师就应该持续地更新教学设计,使每节语文课都像一个极富吸引力的磁场,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吸引。” 教学设计是一种思路。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就是一部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片,蕴含着教师的人文素养、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凸显着教师对教材的到位理解和对学情准确把握的水平。在教材中,每一篇选文都不是孤立存有的

4、:这些美丽的文字如阳光、雨露、空气、养料飘荡在空气中,散布在土壤里,只有在我们手到眼到的时候才能走进我们的心灵。有它们做底子,就拥有了能把一滴水看成一片大海,把一粒沙子看成一片沙滩的水平,如此,如何还会有对一篇文章的重复解读? 追求教学设计的持续更新,把过去备一课教一课,一步一步地更新为单元备课、全册备课、学段备课;把过去的只备教材不备人,更新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很多听过她的课的教师说,每次听武凤霞的课,都让人有一种新鲜感。 语文课堂是“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无论是实行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习得“知识、水平、方法”,还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类文明,协助其生成准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应该是与学生生命发展紧密相关的过程。 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