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352704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河南实施方案中医古籍是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我 国独具优势的卫生、科技、文化和产业资源,蕴含着大量防 病治病的理论与经验,是临床防治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宝库。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 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 号)和关于扶 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 号)精神,做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推动河南省中医药古籍 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根据 2010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 项资金“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方案要求,特 制定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河南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按照国家中

2、医药管理局的统一规划和部署,根据相关行 业标准、结合河南省中医药古籍存量、质量、保护管理条件、 基础工作开展情况和古籍专业人员等现状,制定符合国家要 求、切合本省实际的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目标、任务、方法、 步骤和措施,科学、稳妥、扎实地开展我省中医药古籍保护 与利用能力建设工作。在完成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的同时,为 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打好基础。二、项目目标1、按照中医古籍整理规范,完成所承担的 30 种具有 较高学术价值、较大学术影响的伤寒金匮温病类(以下简称 “伤寒类”)古籍的保护、整理、研究、利用工作,形成伤寒 类古籍当代规范的通行本、传世本。2、通过探索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

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建立河南省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基地,为今后中医药 古籍保护、抢救、研究、利用,建立技术规范,充分发挥中 医药古籍蕴涵的重要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3、通过30 种伤寒类古籍的整理,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 药古籍整理研究人才,通过传播和普及伤寒学术,带动和形 成更多伤寒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的人才队伍,进一步 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的能力。三、实施步骤与方法对 30 种伤寒类古籍进行系统整理并公开出版发行,并 通过古籍的整理研究,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 人才,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的能力。具体实施步骤与 方法:1、书目选取:参照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 项目

4、400 种书目(讨论稿)选取原则进行选取。2、版本选择:利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 国中医古籍总目等中医书目工具书,对所承担的的 30 种 伤寒类古籍版本进行系统梳理,筛选出最佳版本。3、制定点校原则与体例:在专家组指导下,由项目组 制订,最后由专家组审定。4、整理研究:由项目组完成,内容包括标点、校勘、 注释、导读、附录等。5、人才培养:通过研究生培养、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 养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专业人才。四、具体1、对30 种伤寒类古籍文献现存版本、保存状况、整理 情况进行基本信息搜集、调研和普查。2、选定最佳版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勘、评注,整 理形成 30 种重要中医药古籍当代规范的通

5、行本、传世本, 予以公开出版发行。3、提出伤寒类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综合方案。4、建立完善伤寒类古籍保护与利用共性技术规范。5、通过伤寒类古籍整理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60篇;6、通过培训、带研究生等方式,培养中医药古籍保护 与利用专业人才 30 人。五、项目年度执行计划项目时间工作计划及进度2010年7月 2010年8月申报项目,邀请相关专家论 证项目的实施方案、技术路线,确保项目质量和顺利进行。2010年9月 2010年10月 完成30种伤寒类古籍 著作基本信息、版本流传与学术影响的资料搜集,选定最佳 版本。分解任务,确定书目负责人。2010 年 11 月 2011 年 6 月 结合后世医

6、家研究成 果,综合多学科专家理论指导意见进行严谨点校与评注。2010 年 7 月 2011 年 12 月 完成 10 种伤寒类古籍 的整理研究工作,交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 年 1 月 2012 年 6 月 完成 10 种伤寒类古籍的整 理研究工作,交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 年 7 月 2012 年 12 月 完成全部 30 种伤寒类 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交出版社出版发行。2013 年 1 月 2013 年 6 月 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发表相 关研究论文。六、组织领导1 、成立河南省中医药古籍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及项目主要参加单 位相关领导组成,负责

7、项目的指导与协调、监督。下设办公 室,负责具体监督落实。2、成立项目组:由项目负责人、书目负责人和项目办 公室人员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全面具体业务工作。3 成立专家组:由省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负责 项目咨询和技术指导:对项目技术路线的制订及各技术实 施环节进行指导,如书目选取、版本选择、点校原则体例的 制订等;在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提供学术咨询;对项 目参加人员进行技术培训。4 成立子课题组,争取省内立项:每本书均成立一个 子课题组(书目点校整理研究小组),并制订具体的实施方 案,积极申报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等部门的科 研计划,争取在省内立项,多渠道争取配套资金。由书目负

8、责人和相关专业人员(医古文、伤寒、金匮、温病、中医临 床等人员)组成子课题组成员。七、工作要求(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参与各单位要 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任务完成的时限, 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层层抓好落实,确保认识到位、责任 到位、措施到位。(二)密切配合,通力协助,建立省内以及省际间的协 作机制。在省内整合全省力量,建立以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河南中医学院、南阳张仲景国医学院为主的全省协作机制; 省际间加强与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确保本 项目高质量按期完成,促进我省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建设。(三)加强经费使用和管理。严格实行专款专用,统筹安排, 严格审核,精打细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