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526727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出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走出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走出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走出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走出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出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出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出使用抗生素的9个误区 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

2、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性。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

3、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有不少人迷信新近推出的高价药、新药、特效药,似乎治病非它们不可,对一般常用药不屑一顾。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性,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

4、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

5、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既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就会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紊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

6、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 抗生素的使用也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吃错药怎么办?万一吃错药,应该做到: (1)如果错服的是一般药物,如维生素、滋补药、抗生素等,其副作用小,不必做特殊处理(除非大量服用),但应观察病情变化。

7、(2)误服或多服了巴比妥、氯丙嗪、阿托品、颠茄、东莨菪碱等药物易造成中毒。若是服用量在正常用量范围内,则只需多饮开水促进其排泄即可,但必须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3)如果误服剧毒药品,则应采取紧急措施。首先应把剩余的剧毒药品收集起来,供医生参考。尽快将胃内毒物吐出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可用手指、汤匙柄或筷子刺激咽后壁(舌根)引起呕吐,从而将误服的毒物吐出。接着再让病人喝下500毫升凉开水(可加入25克食盐),再用上述方法催吐,然后速将病人送往医院抢救。 (4)误服强酸、强碱或腐蚀性药物,如来苏儿、石碳酸等,应禁用催吐和洗胃等方法。因为它们对食道、胃粘膜有腐蚀作用,故应让病人喝生鸡蛋清、牛奶、豆浆

8、等,能保护粘膜以及中和毒性,然后迅速将病人送医院抢救。 (5)有条件的家庭,可采用不同的解毒药,如用肥皂水、氢氧化铝中和酸性毒物;用高锰酸钾中和氰化毒物;用醋、桔子汁中和碱性毒物;用牛奶、浓茶、蛋清等使生物碱和重金属毒物沉淀。 药物中毒经过上述及时处理后,为进一步送往医疗救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滥服维生素危害多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维生素产品让人应接不暇,但是有关专家告诫,过多摄入维生素不但不会保证营养的均衡,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 很多人误以为补充维生素多多益善,于是长期服用维生素类药物。殊不知物极必反,在人体不缺乏维生素的情况下,服用大剂量维生素,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可能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9、过量 有害健康 维生素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维生素,被认为毒性最小。有人在感冒时服用维生素以增强抵抗力,但如果超过克次,大剂量的维生素在增强机体免疫机制的同时,也为病毒的生长提供了养料,可谓得不偿失。每日口服维生素克到克,可使尿酸盐在尿道中沉淀形成结石。每日口服维生素超过克可使皮肤发红、增加肠蠕动引起腹部绞痛、腹泻。每日用量超过克会出现尿频。儿童如果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可能影响骨骼的发育。另外服用大剂量维生素还可降低一些妇女的生育能力,并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导致先天性坏血病。 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人一旦停止服用,机体仍保持对维生素的高分解率和高排泄率,以致在食物中维生素含量足够的情况下会出现缺乏

10、维生素的症状。 过量 严重中毒 维生素对骨骼生长、性腺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摄入,也会导致中毒。急性中毒表现为头晕、嗜睡、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慢性中毒则表现为骨关节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疲劳、肢体无力、易激动、腹痛、妇女月经过少。 常服 视力模糊 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被认为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等功效,并被广泛应用。但如果长期服用每日量达到毫克至毫克,可引起视力模糊、乳腺肿大、流感样症候群、头痛、头晕、恶心、胃痉挛。长期服用每日量超过毫克,将改变内分泌代谢、免疫反应,降低性功能,并可能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或栓塞的可能性。 过量 生长停滞 维生素是机体内“钙”代谢所不可缺少的,

11、对防治儿童佝偻病十分有效。但短期内超量或大量服用同样可导致严重中毒反应。中毒剂量有显著个体差异。有的儿童长期服用维生素单位后就出现生长停滞。 超量 药物依赖 维生素类是十分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有报道每天服用维生素毫克即产生药物依赖,每天服用至克几个月可出现步态不稳、手足麻木不灵活。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维生素中毒通常只发生在长期超量服用的条件下。对大多数人而言,能导致中毒的药量要明显大于通常的治疗剂量。如果病情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则完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用药,不必过于紧张。如果是单纯为了保健而用药,或是在没有医生指导下擅自长期服用维生素,儿童、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肾功能减退患者、特异体质

12、者,就有可能在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剂量并不太大的情况下出现毒性反应。 本贴已经被 抗生素 在 2007-7-26 19:25:53 修改过 回复人: 抗生素 2006-9-29 13:30:44 修改 删除 引用 通讯录 悄悄话 收藏 不能长期服用止痛剂有关文献指出,60岁以上的老人长期服用止痛药片会发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害生命。 老年人服用的解热止痛类药物,最常见的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和布洛芬等。这些药物连续服用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天,除非有医嘱。但调查发现有些老人服用时间已持续了6个月至5年,他们至少每周数次甚至每天服用。长期服用阿斯匹林和布洛芬会引起溃疡和其它胃肠道反应,长期服用扑热息痛可

13、损害肾和肝脏。 回复人: 抗生素 2006-9-29 13:31:40 修改 删除 引用 通讯录 悄悄话 收藏 老人要慎用安定类药物安定类药物在临床上经常用到,具有稳定情绪、减少焦虑紧张状态、改善睡眠等作用。对老年人常见的情绪烦躁、失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等都有一定疗效,副作用较其它药物少,易被老年患者接受。但安眠药的成瘾性等副作用往往被经常失眠的老年人所忽视。 众所周知,老年人由于各个器官功能的减退,当然肝脏和肾脏也不例外,它们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都下降,因此,药物的积蓄现象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其它年龄组服用不会发生副作用的剂量而在老年人就可能出现问题,安定药也是如此。安定药物对大脑皮层有抑制

14、作用,可能导致精神错乱和抑郁。体内积蓄的安定所产生的慢性中毒对老年人危害更大,其所造成的定向力障碍,一定程度的抑郁或激动以及步态失常等安定中毒反应,往往被误认为是年迈的自然衰老现象而被忽视。还可出现患者记忆力在短时间内明显减退,不思饮食、思睡以致营养不良。长期服用很快出现依赖性和成瘾性,也随之出现耐药性等。若停用安定则出现呕吐、肌肉抽动、动作失调等戒断症状。 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来讲,服用安定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因脂肪成分的增加而影响安定的分布。病情确需安定治疗者,开始剂量可为成人剂量的13;或在用药过程中同其它药物交替或轮换,以减少副反应、尤其是依赖性或成瘾性的发生。 回复人: 抗生素

15、 2006-9-29 13:32:16 修改 删除 引用 通讯录 悄悄话 收藏 人参不可滥用提起人参,人们无不盛赞其补虚救危之功,当今国内外人士也视人参为有益健康的强壮剂、兴奋剂,以致渐渐纳入保健食品之中。但人参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杀人。清代徐大椿对人参的价昂和人参的险恶有过精辟的阐述:“天下之害人者,杀其身,未必破其家;破其家者,未必杀其身。先破人之家而后杀其身者,人参也。”可见人参不是好惹的。那么,服用人参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1、 人参不可滥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改善,相当一部分人的活命观已从温饱向健体延寿方向转变,花些钱吃点人参或人参制品已慷慨大方。有的人四季在保温杯里泡人参当茶饮,有的把人参当作口香糖嚼,有地定时定量常年不断,形式多样,这都属于滥服人参。滥用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略举几例,以示滥用人参者戒: (1)文献报道某男婚后在夫妻生活中有几次失败(实际是正常现象),羞于向医生启齿而自寻良方,误信人参有兴阳和增强快感的功用,于是偷偷地咀嚼起来,最后反被人参害出了阳痿病,不得不厚着脸皮求医并向医生“彻底坦白”。 (2)有人做实验统计,平均每日服人参3克,连服2年,发现常有中枢神经兴奋和刺激症状,如心情兴奋、欣快感、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