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3513520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3 二氧化碳临界现象观测及PVT关系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观测CO2临界状态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2 加深对纯流体热力学状态:汽化、冷凝、饱和态和超临流体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测定CO2的PVT数据,在PV图上绘出CO2等温线;3 掌握低温恒温浴和活塞式压力计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纯物质的临界点表示汽液二相平衡共存的最高温度(TC)和最高压力点(PC)。纯物质所处的温度高于TC,则不存在液相;压力高于PC,则不存在汽相;同时高于TC和PC,则为超临界区。本实验测量TTC三种温度条件下等温线。其中TTC等温线,为一光滑曲线;T = TC等温线,在临界压力附近有一水平拐点,并出现汽液不

2、分现象;TTC等温线,分为三段,中间一水平段为汽液共存区。对纯流体处于平衡态时,其状态参数P、V和T存在以下关系: 或 由相律,纯流体,在单相区,自由度为2,当温度一定时,体积随压力而变化;在二相区,自由度为1,温度一定时,压力一定,仅体积发生变化。本实验就是利用定温的方法测定CO2的P和V之间的关系,获得CO2的P-V-T数据。三实验装置流程和试剂实验装置由试验台本体、压力台和恒温浴组成(图 2-3-1)。试验台本体如图2-3-2所示。实验装置实物图见图2-3-3。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有高纯度的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毛细管),CO2被压缩

3、,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水套的水温调节,水套的恒温水由恒温浴供给。CO2的压力由压力台上的精密压力表读出(注意:绝对压力=表压+大气压),温度由水套内精密温度计读出。比容由CO2柱的高度除以质面比常数计算得到。试剂:高纯度二氧化碳。图2-3-1 CO2 PVT关系实验装置 图2-3-2 试验台本体 1.高压容器 2-玻璃杯 3-压力油 4-水银 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 7-恒温水套 8-承压玻璃管 9-CO2 10-精密温度计图2-3-3 CO2 PVT实验装置实物图四、实验操作步骤1按图2-3-1装好试验设备。2接通恒温浴电源,调节恒温水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

4、(以恒温水套内精密温度计为准)。3加压前的准备抽油充油操作(1)关闭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2)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此时压力台上油筒中抽满了油。(3)先关闭油杯的进油阀,然后开启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4)摇进活塞杆,使本体充油。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为止。(5)如活塞杆已摇进到头,压力表上还无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未出现水银,则重复(1)-(4)步骤。(6)再次检查油杯的进油阀是否关闭,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二个阀门是否开启。温度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如条件均已调定,则可进行实验测定。

5、4测定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CO2的质面比常数K值由于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的CO2质量不便测量,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径(截面积)不易测准。本实验用间接方法确定CO2的比容。假定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径均匀一致,CO2比容和高度成正比。具体方法如下:(1)由文献,纯CO2液体在25,7.8MPa时,比容V = 0.00124 m3/kg;(2)实验测定本装置在25,7.8MPa(表压大约为7.7 MPa)时,CO2柱高度为。式中,ho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径顶端的刻度(酌情扣除尖部长度),h25,7.8MPa下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注意玻璃水套上刻度的标记方法)(3)如mCO2质量 ,A承压

6、玻璃管(毛细管)截面积, h测量温度压力下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K质面比常数,则25,7.8MPa下比容, (2-3-1)质面比常数 (2-3-2)又如h为测量温度压力下CO2柱高度,则此温度压力下CO2比容, (2-3-3)5测定低于临界温度下的等温线(T= 20或25)(1)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 20或25,并保持恒定。(2)逐渐增加压力,压力为4.0MPa左右(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面)开始读取相应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记录第一个数据点。读取数据前,一定要有足够的平衡时间,保证温度、压力和水银柱高度恒定。(3)提高压力约0.3MPa,达到平衡时,读取相应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记录第二个数据点。注

7、意加压时,应足够缓慢的摇进活塞杆,以保证定温条件,水银柱高度应稳定在一定数值,不发生波动时,再读数。(4)按压力间隔0.3MPa左右,逐次提高压力,测量第三、第四数据点,当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时,则适当降低压力,平衡一段时间,使CO2温度和压力恒定,以准确读出恰出现第一小液滴CO2时的压力。(5)注意此阶段,压力改变后CO2状态的变化,特别是测准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时的压力和相应水银柱高度及最后一个CO2小汽泡刚消失时的压力和相应水银柱高度。此二点压力改变应很小,要交替进行升压和降压操作,压力应按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和最后一个CO2小汽泡刚消失的具体条件进行调整。(6)当CO2全部液化后

8、,继续按压力间隔0.3MPa左右升压,直到压力达到8.0MPa为止(承压玻璃管最大压力应小于8.0MPa)。6测定临界等温线和临界参数,观察临界现象(1)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 31.1,按上述5的方法和步骤测出临界等温线,注意在曲线的拐点(P=7.376MPa)附近,应缓慢调整压力(调压间隔可为0.05MPa),以较准确的确定临界压力和临界比容,较准确的描绘出临界等温线上的拐点。(2)观察临界现象a. 临界乳光现象保持临界温度不变,摇进活塞杆使压力升至Pc附近处,然后突然摇退活塞杆(注意勿使试验台本体晃动)降压,在此瞬间玻璃管内将出现圆锥型的乳白色的闪光现象,这就是临界乳光现象。这是由于CO

9、2分子受重力场作用沿高度分布不均和光的散射所造成的。可以反复几次观察这个现象。b. 整体相变现象临界点附近时,汽化热接近于零,饱和蒸汽线与饱和液体线接近合于一点。此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一个渐变过程;而是当压力稍有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c. 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处于临界点附近的CO2具有共同的参数(P,V,T),不能区别此时CO2是汽态还是液态。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气体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液体又是接近气态的液体。下面用实验证明这结论。因为此时是处于临界温度附近,如果按等温过程,使CO2压缩或膨胀,则管内什么

10、也看不到。现在,按绝热过程进行,先调节压力处于7.4 MPa(临界压力)附近,突然降压(由于压力很快下降,毛细管内的CO2未能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其温度下降),CO2状态点不是沿等温线,而是沿绝热线降到二相区,管内CO2出现了明显的液面。这就是说,如果这时管内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相区很近,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汽相区也很近,是接近气态的液体。这时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只能是处于临界点附近。临界状态流体是一种汽液不分的流体。这就是临界点附近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7 测定高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

11、(T = 40)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40,按上述5相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五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记录于表2-3-1。表2-3-1 不同温度下CO2的 PV数据测定结果室温 ,大气压 MPa,毛细管内部顶端的刻度ho = m ,25,7.8MPa下CO2柱高度ho = m,质面比常数K = kg/m2NT =25.0T =31.1T =40.0P绝 (MPa)h(m)V=h/K(m3/kg)现象P绝(MPa)h(m)V=h/K(m3/kg)现象P绝 /MPah(m)V=h/K(m3/kg)现象12345等温实验时间= min等温实验时间= min等温实验时间= min六实验数据处理1按25,7.

12、8MPa时CO2液柱高度ho(=hh0)(m),计算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CO2的质面比常数K值。2. 按表2-3-1 h数据计算不同压力P下CO2的体积v,计算结果填入表2-3-1空格处。3按表2-3-1三种温度下CO2 PVT数据在PV坐标系中画出三条PV等温线。4估计25下CO2的饱和蒸汽压,并与Antoine方程计算结果比较。5按表2-3-2计算CO2的临界比容Vc(m3/kg),并与由临界温度下PV等温线实验值比较,也列于表2-3-2。6. 计算示例(某次实验数据列于表2-3-3)(1) 计算CO2的质面比常数K: (2)按 计算不同压力P下CO2的比容V,也列于表2-3-3。(3)

13、按表2-3-3数据绘出25,31.1和40下等温线。(略)(4)由Antoine方程计算25下CO2的饱和蒸汽压,由25的PV等温线估计,二者比较接近。(5)CO2的临界比容Vc实测和计算结果,列于表2-3-2。从表中数据可知Vc实验值与文献值符合较好,按理想气体方程计算结果误差最大。表2-3-2 CO2的临界比容Vc(m3/kg) 文献值 按PV等温线 按理想气体方程 按van der Waals 方程实验值 Vc=RTc/Pc Vc= 3RTc/(8Pc) 0.00216 0.00204 0.00779 0.002923表 2-3-3 不同温度下CO2的 PV数据测定结果室温26 ,大气压 0.1018 MPa,毛细管内部顶端的刻度ho = 0.012 m ,25,7.8MPa下CO2柱高度ho = 0.048_m,质面比常数K = 38.71 kg/m2N t =25 t =31.1 t =40P绝 (MPa)h(m)V=h/K(m3/kg)现象P绝 (MPa)h(m)V=h/K(m3/kg)现象P绝 /MPah(m)V=h/K(m3/kg)现象14.4132.40.008374.4134.00.008784.5534.70.0086924.9027.60.007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