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49949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6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1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体会物品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组成物体的材料。2.科学探究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用自己的标准,给我们周围的物品分类。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物品分类的标准,把周围物品分类。2.教学难点: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三、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每组10张不同物品的卡片2.教师使用:课件、实物、班级活动手册等教学过

2、程一、温故知新(预设5分钟)1.出示我们生活的世界课题,导言:我们生活的世界绚丽多彩,物质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身边的物质出发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2.新授:请同学们说一说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来自大自然的,哪些是来自人工制造出来的?3.教师组织学生识别实物图片。二、讨论分类的标准(预设15分钟)1.播放“自然视觉生活景观”剪辑视频和“创造工厂人工智能”剪辑视频2.引入科学词汇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3.教师分别对这些科学词汇进行讲解及举例说明。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三、给物品分类(预设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对物品按材料类别分类。2.出示活动手册样

3、本,先填写分类标准,再逐一出示物品图片,让学生深入理解物品分类标准。3.布置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分类,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四、研讨交流和总结(预设10分钟)1.我们把物品按材料类别分成了哪几类?(师生共同探讨研究)2.每一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完成班级记录表)五、板书设计我们生活的世界分类标准:自然世界人工世界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小学科学说课稿2一、说教材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经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

4、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俭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资料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明白一种形式的能量能够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2.科学探究:(1)、能根

5、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经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我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经过营造趣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

6、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三、说教学过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经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忙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样回事,(放映幻灯4)再经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能够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十分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环节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

7、破。(放映幻灯5)首先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比较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终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证明,仅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我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

8、其思维本事。第二层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经过模式图引导学生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仅有能用必须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到达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所以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这是书上的一幅彩图,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这样就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

9、科学的概念和思维。用活教材,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必须的科学方法,相当与让学生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环节三、做小玩具,探究飞旋扣子的秘密,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动手做小玩具,我认为是本课教学资料安排的一个亮点,它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再一次被激发到高潮。(放映幻灯6)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给出了成品样式和操作情景,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个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再让学生玩玩自我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动能与重力势

10、能的转变。这个教学资料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学体系机械能守恒定律。环节四、动手画一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面学习的巩固和检验,是从探究到实践的过程。所以我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由发挥做画,这个环节不但能使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潜移默化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环节五、总结巩固,延伸运用,学会持续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课堂结束时以“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的收拢式提问结合板书对课堂学习资料做一个扫描式总结,然后观看一段DVD影象资料引发学生深层思

11、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既加深学生对能量转换的认识,开拓视野,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最终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问题:“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一种能量的增加或减少,转换的另一种能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促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能自主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四、说板书设计第二课能量的转换转换一种形式的能量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电灯电能光能和热能划火柴(燃烧花生米)化学能光能和热能飞旋的纽扣动能-重力势能小学科学说课稿3(一)上下衔接,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之后,以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固定?移动的太阳直射点会形成怎样的自然现象?”

12、来引出白天黑夜现象,进一步描述为“昼夜现象”,以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规律,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新课教学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光”之后,我们就能得出“太阳是地球有昼夜交替的必要原因”继续提问“静止的太阳或地球还会造成昼夜现象吗?”,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

13、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方法做好指导。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假设,推导之后,让学生来公布讨论结果。我会表扬学生的活跃思维并且总结,明确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

14、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

15、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4.课后问题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地球的卫星月亮上的昼夜交替是怎样的呢?它与地球昼夜交替的差别又在哪里?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课后去了解。板书设计昼夜交替一、昼夜现象 四、晨昏线二、交替原因 1.构成三、交替周期 2.特点小学科学说课稿4一、教材分析磁铁有磁性一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中的第二课。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首先,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数量较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