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81号附件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模板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48816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5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181号附件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生181号附件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生181号附件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生181号附件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生181号附件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181号附件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181号附件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模板(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矿业公司生产技术科*矿业有限公司*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工作面名称:*工作面编制 人:*矿总工程师:*矿 长:*编制日期:二*年*月*日公司批文(红头文件).准采证矿井名称:工作面名称走向长度(m)倾向长度(m)煤层厚度(m)煤层倾角()可采储量(万t )可采期(月)采煤队名称人数(人)作业规程编制日期 年 月 日公司审批文号切割工程完工日期 年 月 日安装工程完工日期 年 月 日参加验收人员批准投产日期 年 月 日验收意见 签发人: 签发日期: 年 月 日(盖章)目 录第一章 概况1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1第二节煤层1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2第四节 地质构造3第五节 水文地质3第六节

2、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4第七节 储量及服务年限4第二章 采煤方法5第一节 采煤方法及巷道布置5第二节 支护设计5第三节 采煤工艺7第四节 设备、材料配置8第三章 顶板管理10第一节 工作面顶板管理10第二节 工作面上、下顺槽及端头顶板管理10第三节 矿压观测11第四章 生产系统12第一节 运输12第二节 “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12第三节 排水13第四节 供电14第五节 压风、通讯、照明14第五章 劳动组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5第一节 劳动组织15第二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5第六章 煤质管理17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18第一节 一般规定18第二节 顶板18第三节 防治水18第四节 爆破18第五节 一通三

3、防19第六节 运输19第七节 机电20第八节 其它20第八章 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21附件、附图:1、公司批复红头文件、矿井会审意见(原件由编制部门附作业规程之后存档用)2、作业规程附图3、作业规程贯彻、复学登记表4、作业规程考试成绩登记表5、作业规程(措施)发放登记表6、复查登记表7、采煤工作面投产前验收表8、地质说明书9、防突措施、探放水措施、工作面初采初放、过断层或老巷、串联通风等专门安全技术措施10、其它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工作面为*m水平*采区*翼*煤层第*工作面。具体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见表1。表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水平名称*m水平采区名称*采区地面标高

4、最高m /最低m运输巷标高m回风巷标高m地面的相对位置该面地面投影位置:。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简述该工作面对应地面位置,地表建筑物、水体等情况;工作面回采对地表设施的影响情况。井下位置及与四邻关系确定工作面开采范围(划定开采边界),简述邻近煤层和邻近工作面开采情况及对本工作面开采的影响。走向长度m*倾斜长度m最大*最小*;平均*面积m2*第二节煤 层一、煤层赋存情况本工作面设计开采煤层为*煤层,通过地质资料分析煤层赋存情况见表2。表2:煤层情况表煤层厚度m最大-最小/平均煤层结构煤层倾角(度)最大最小/平均煤层倾向开采煤层稳定程度煤层情况描述二、煤质情况根据邻近工作面煤质化验资料,本工作面煤层

5、为煤,煤质化验指标情况见表3。表3:煤质指标情况表水 份Mad (%)灰 份Ad (%)挥发份Vdaf (%)发热量(MJ/kg)全 硫(%)容 重t/m 3硬度系数(f)工业牌号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简要描述煤层顶(底)板岩石性质、层理、节理、厚度、分类等情况及其变化情况。工作面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4。表4:煤层顶底板情况表顶底板 名 称岩石名称厚度mf值特 征 描 述老 顶直接顶伪 顶直接底老 底*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见图1所示(顶板描述应不低于8倍采高)。第四节 地质构造一、断层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该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共揭露断层*条,简述各断层在工作面的具体位置。已揭露的断层情况见表5。表5

6、:断层情况表断层名称走向倾向倾角性质落差m对回采的影响二、褶曲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描述对工作面回采有影响的褶曲产状、在工作面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三、其它因素对回采的影响(陷落柱、溶洞、采空区、老巷等)四、工作面运输巷、采面切眼、回风巷素描图见图2所示。第五节 水文地质一、含水层(顶部和底部)分析、涌水量及对回采的影响描述对回采有影响的含水层厚度、涌水量、涌水形式、补给关系,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情况。二、其它水源的分析(包括采空区、小煤窑等)及对回采的影响描述老空水、地表水、注浆水、钻孔和构造导水等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一、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影响回采的

7、其它开采技术条件情况见表6:表6: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表瓦 斯如:突出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参考值为*。煤尘爆炸指数如:煤尘是否具有爆炸性,爆炸指数为多少%。煤的自燃倾向性如: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自然发火期为*个月。地温或其它危害二、瓦斯及应力集中区对回采的影响描述邻近开采区煤与瓦斯突出情况,本工作面消突情况;工作面是否位于应力集中区及对回采的影响情况。第七节 储量及服务年限一、储量计算计算工作面的地质储量、可采储量。二、工作面服务年限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推进长度/月设计推进长度 或=工作面可采储量/工作面设计月平均生产能力第二章 采煤方法第一节 采煤方法及巷道布

8、置一、采煤方法依据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确定合适的采煤方法。二、采高及支护方式选择 依据煤层赋存条件确定合适的采高及循环进度。 确定支护方式:根据工作面的开采技术条件选择确定合适的支护材料(单体、铰接梁或型梁规格型号)。注:支柱规格选择 支柱最大高度计算: 支柱最小高度计算:Mmax工作面开采范围内的煤层最大采高,m;Mmin工作面开采范围内的煤层最小采高,m; c 顶梁的厚度,c = 0.1m;SX顶板在最大控顶处的平均最大下沉量,m; 顶板下沉系数,取= 0.0250.05; L1工作面顶板最大控顶距; s活柱最小安全回柱行程,一般取 0.20m。三、采区主要巷道及工作面巷道布置概况1、简要描述

9、采区上、下山巷道布置概况。2、具体描述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开切眼、联络巷、溜煤眼、峒室及其它巷道的断面(净宽、净高及净面积)、支护方式、长度。四、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图按比例绘制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图,能够反映出构造情况,工作面周边的巷道、工程情况,与采区上下山连接关系等。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平面图见图3所示(1:1000或1:2000)。第二节 支护设计一、单体支柱工作面的支护设计 合理支护强度的计算采用经验公式计算:t9.81hrk= (KNm2)式中:Pt-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KN/);h-采高(m);r-顶板岩石容重(t/m3),一般取2.5;k-工作面支柱应该支护的上覆岩层厚度与采

10、高之比,一般为4-8,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取。开采煤层较薄、顶板条件好、周期来压不明显时,应选用低度倍数;反之则采用高倍数。 支柱实际支撑能力计算Rt=kgkzkbkhkaR= (KN)式中:k-支柱阻力影响系数,可以从支柱阻力影响系数表中查得(一般工作系数kg0.99、增阻系数kz0.95;不均衡系数kb 取0.9;采高系数kh:1.4m取1.0、1.5m取0.95;倾角系数ka:10取1.0、11-25取0.95、26-45取0.9);R-支柱额定工作阻力(KN)。 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密度计算:R= (根m) 确定工作面实际支柱排、柱距:根据循环进度,确定工作面单体支柱排距为a= m,则所需

11、柱距为:b =1(na)= m,根据工作面顶板条件确定设计柱距为 b= m。 支护设计验算1、工作面实际支护密度计算n=1(ab)= (根m)式中:a-排距(m);b-设计柱距(m)实际支护密度合理支护密度即可。 计算支柱数量使用支柱数量=最大控顶面积(S最大)/支柱实际密度(n),确定使用支柱数量;采用密集支柱切顶时,根据支柱柱距计算增加使用支柱数量,根据机风巷超前支护长度计算需要支柱数量。根据支柱使用数量按不低于10%计算备用支柱数量,然后确定工作面需要支柱数量。二、乳化液供液系统 泵站选型及安装位置 供液管路选型 供液系统安装使用规定描述工作面液压管路、调压阀、压力表的安装位置,乳化液浓

12、度及其检查方式,工作面供液压力规定及相关要求。第三节 采煤工艺一、采煤工艺确定工作面采煤工艺(炮采、普采、综采),简要说明采煤工艺过程(破、装、运、支护、采空区处理)。二、落煤方式设计 采用爆破落煤的,应做到以下几点:1、进行炮眼布置设计。根据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工作面长度、放炮落煤次数等确定一次启爆长度,描述炮眼具体的布置要求,并按比例绘制一次启爆的炮眼布置三视图(正、俯、侧视图),炮眼布置图见图4所示。 2、绘制爆破说明书。应包括工作面的采高、打眼范围,每循环炮眼的名称、编号、个数、位置、深度、角度、使用炸药、雷管的品种,装药量、装药方式、封泥长度、水炮泥个数、连线方法、起爆顺序、循环用药、雷管量等内容。爆破说明书见表7。注:炮眼角度、一次爆破炮眼数量及装药量视顶板岩性、煤质软硬和煤层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