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与风俗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3484112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与风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与风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与风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与风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与风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与风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与风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与风俗【关键字】蚕桑;文化;风俗德清县新市镇,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水网密布,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京杭大运河上一个重要的蚕丝产品中转站,享有“江南小上海、千年百老汇”的美称。本文通过对新市镇一系列蚕事活动和蚕桑风俗的介绍,更好地解读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杭嘉湖地区经常提及“田蚕”一词,这里的人凡事总把大田种水稻和在家养蚕相提并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男耕女织”思想在杭嘉湖地区的鲜明反映。男子在外种水稻,女子主内,负责养蚕。杭嘉湖地区的蚕桑风俗以蚕神崇拜为核心,进行形式多样的蚕桑活动。一、蚕神崇拜古人在生活中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而不能解释的,便觉得是冥冥中有神灵的力量,

2、于是便产生了“神”这一观念。在杭嘉湖地区的蚕乡,尤其是在德清县新市镇的农村,这种思维的直接后果就使得蚕神在蚕农们的心中则是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成为了他们在生活中的精神寄托。蚕神名目众多,有“螺祖”、“蚕花五圣”、“马头娘”等。而已“马头娘”最负盛名。“马头娘”又称“蚕花娘娘”或者“马明王”。最早关于“蚕花娘娘”的传说记载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蚕为女子裹马皮所化。杭嘉湖地区对蚕神有着隆重的祭祀习俗,历代积累,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蚕桑文化。1.蚕花庙会德清县新市镇的蚕花庙会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越国范蠡送西施去姑苏时,途经新市,给养蚕的姑娘、妇女送过鲜花,祝愿她们蚕茧丰收。此后,当地蚕农为纪念西施,

3、每到清明时节,都要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在新市民间,蚕花庙会也叫“轧蚕花”。养蚕缫丝自古以来就是当地蚕农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祈求蚕茧收成好,蚕农们在养蚕时有祭拜“蚕神”和“蚕花娘娘”的习俗。久而久之,每年的清明前后,形成一年一度的蚕花庙会。庙会时,由德清县各乡镇评选出的“蚕花娘娘”,在新市镇上大巡游,沿途向人们抛洒蚕花。蚕花是一种用纸或绢(现多为化纤织品)做成的彩色花朵。镇上人山人海,争相目睹“蚕花娘娘”的风采。同时带有地方特色的铜管队、腰鼓队、武术队、唢呐队、舞龙队等闪亮登场,到千年古刹觉海寺举办祭祀活动,以求风调雨顺。当夜幕降临时,各种造型别致的景灯、花灯组成蚕文化灯展,交相辉映,栩栩

4、如生,反映出当地桑蚕文化的丰厚底蕴。2.做“茧圆子”在杭嘉湖地区的蚕乡,蚕神祭祀中最盛行的是做“茧山圆子”。“圆子”是德清县新市镇一种最为常见的用米粉做成的点心,而“茧山圆子”就是形似蚕茧的米粉“圆子”叠成小山状,在冬至时节用以供奉蚕神。有青白两种。青者代表桑叶,白者代表茧子,称为“吃青还白”食桑吐丝。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二,是蚕花娘娘的生日,对于蚕农来说,这也是不能忽视的大日子。蚕妇们用蒸烂了的南瓜掺入米粉中做成“南瓜茧圆”,放于灶台,并燃烛焚香祭拜蚕花娘娘。南瓜做成的金灿灿的“茧圆”象征了黄金满仓,祈求赐个蚕茧丰收。也就是意味着,在寒冬时期,蚕农门忙完了一年的蚕桑劳作,空闲下来便用以感恩蚕神

5、和祈求来年有更好的蚕桑收入,所以祭祀活动一般都安排在这一段时间。蚕神崇拜是杭嘉湖地区蚕乡特色民俗当中一朵绽放的奇葩,由于它和蚕农们的现实生活最为贴近,于是,祭祀蚕神的活动长期以来在浙北地区,尤其是德清县东部地区生生不息。二、蚕桑文化在婚丧习俗中的反映在杭嘉湖地区,蚕桑生产的物质生产方式历史悠远并且又是举足轻重的,因而对这一带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影响。“蚕桑生活民俗”终于成为了这一带的“标志性文化”,对于杭嘉湖民众的集体性格和共同气质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杭嘉湖地区的蚕乡,蚕花不仅是蚕神崇拜中的一件信物,而且融入了蚕农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蚕区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

6、不渗透蚕桑生产的影响,且因之而形成独特的民俗。清代文人袁枚在雨中过湖州一诗中写道:“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诗中的“桑”自然是指蚕桑丝绸生产及其种种习俗。1.蚕桑文化与婚俗在婚俗中,德清县新市镇蚕乡的嫁妆是别开生面的。经过老人们的精挑细选,长得“相貌堂堂”的一对“蚕花鸡”是女子嫁妆中必不可少的。同时,新房里叠得如山高的蚕丝被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是颇为讲究的。每一条蚕丝被的丝绵上缠上染了红色的绵绡,这代表了蚕农们对蚕茧丰收的美好祝愿。“撒蚕花”也是蚕乡地区婚礼中一项独特的习俗。当新娘进男家门拜完天地之后,男方的兄弟要向四周撒一些硬币,供在场看热闹的人们拾取,称“撒蚕花铜钿”。在新婚房里,老

7、人们还要位新人们点上“蚕花蜡烛”,红烛高照,以求祥瑞和蚕花茂盛。而新娘在回门前,要将嫁来的衣箱钥匙交给婆婆,由女性长辈陪着打开箱子,点数衣裙等陪嫁物,俗称“点蚕花”。2.蚕桑文化与丧葬在丧礼中,与死者关系最近的亲属要在死者身上盖上一层薄丝绵,裹进被套里面,称“扯蚕花挨子”,而死者的手里,要放进一颗茧子。蚕宝宝的生长规律给人以神秘的启示,而用丝绵覆盖并且包裹死者,也就是代表祝愿死者像蚕宝宝那样早日死而复生。还有送丧12个绵兜和扯绵厢等习俗,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在出殡时,亲属们要绕着死者,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转三圈,俗称“盘蚕花”,以祈求死者在天上保佑家人平安、蚕桑丰收。总而言之,蚕桑习俗深深影

8、响着蚕乡人的社会生活。各项活动几乎都打上了“蚕花”的烙印有的来源于对蚕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于祛除蚕桑病祟的迷信行为,有的反映了对蚕桑丰收的祈祷和丰收后的庆贺,有的关系着蚕桑生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所有这些祈蚕歌对研究浙江的蚕桑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育种养蚕是一项极其细致又劳心伤神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的农副业劳动都不尽相同。蚕的一生,需经历卵、虫、蛹、蛾四个发育阶段,养育极为艰辛。养蚕的技巧和方式在蚕农当中世代相传,形成了一套极其精致的养蚕生产技艺和知识,这也是祖先传下来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考文献:1朱秋枫.中国歌谣集成浙江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52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民俗研究,1996 (2)3刘旭青.祈蚕歌与蚕桑文化以杭嘉湖地区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0)4张玉良.德清蚕桑习俗“扫蚕花地”j.浙江档案,20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