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一课荷塘月色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34771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第一课荷塘月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案]第一课荷塘月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案]第一课荷塘月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案]第一课荷塘月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案]第一课荷塘月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第一课荷塘月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第一课荷塘月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二)过程和方法: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精讲少许,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品味,并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设计:1、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

2、言的技巧2、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朗读法、品味法3、教学用具:多媒体4、教学时数:二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展示一组荷花图片,写荷花的诗句有哪些呢?同学们回答。2、学生自学课文,合作探究:(1)、教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披文入境。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明确: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2)整体把握,自主探究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内容。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

3、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让学生依次回答以上问题。(3)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明确: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

4、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

5、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作者的行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 感情发展脉络“ 颇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4)、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学生小组互相交流,也可把问题交给全体同学一起,教师加以点拨。在学生互相交流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可以抛出下列的问题供大家探究: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第六段写“热

6、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认真讨论,能在课堂上回答的问题,我们当堂解决,还有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互相交流解决。)(5)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问题讨论交流,然后教师抽查,并加以点拨。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明确: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

7、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

8、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教师点拨,并明确: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

9、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

10、情?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

11、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3、熟读精美语段。第四、第五、第六段。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4、作业。上网或者上图书馆查找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走近朱自清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谈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谈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 (第二课时)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问:作者来荷塘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他来到荷塘找到宁静了吗?认真阅读课文46段,看看作者着

12、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写月色,写荷塘四面的?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段。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学生交流,明确: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色 塘中景物、月光、光影组合四周 树色、灯光、蝉蛙声2、欣赏精美语言。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归纳:形象美手法多样: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语言美新颖而不失自然传神 通俗流畅 描述传神 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本文的语言美,主要是用了大量的修辞的手法:如比喻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

13、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拟人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小结:拟人灵秀动人通感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

14、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小结:通感迷离精妙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叠词节奏鲜明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动词准确形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泻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浮”突出静态美,“笼”可与之对照。“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3、总结课文,启迪思维,迁移运用。本文描写的荷塘只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的秀美静谧,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