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要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3471460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要”中学课文教学的本务,说到底,就是教学生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所谓的体验、感受、品味、赏析、探究、感悟和生成之类,也都只能以学好语文,掌握好运用母语的本领为旨归。这就是语文学科和语文课的这一特质性本务,其他学科都不能替代,文言文教学也不能例外。为此,我认为,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应该返本归真、守本务实,走生活化之路,切实提高效益,努力做到“三要”。一、要做实“读文学写”当下,我们的语文课之所以甚乏语文味,且又大都不务正业,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清语文课的特质性本务,尤其是对教学生“读文学写”重视得还很不够,做的也很不到位。现代文教学如此,文言文教学则更是如此,除了讲解字词、翻译课

2、文之外就无所事事了。1.教学生回归生活学课文的遣词造句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两句中“语”字,本可以用“音”或“声”的,但诗人用“语”,旨在强调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心灵互通的。可见,要想品透这个“语”字的真滋味,恐怕是必须要走进诗人和琵琶女的心灵世界的。陶渊明的诗归去来兮有几个句子,突然由六言转为四言:“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之后又转回六言。试想想,这样的语言节奏与诗人归家急迫、到家喜极的心情不正合拍吗?此外,“松菊犹存”一句中的“松菊”,更是一种高洁人格的隐喻和象征。假如诗中这六句还是采用舒缓的六

3、言句,诗的表达力就会大大减弱,又怎能够很到位地表达出诗人此时此刻的急迫和欣喜呢?不言“松菊”,诗人的高洁情怀又怎能巧妙、含蓄地传达出来呢?可见,句子的结构形式、表现风格、修辞方法、语体色彩、情感色彩等都不是作者随意为之的,都是与课文生活、作者生活、读者生活、生活情理等密切相关的。不再赘例。2.教学生回归生活学课文的布局谋篇核舟记这篇说明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详写船头的三人,略写中间、船尾和船背,有利地突出了核舟所表现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李密陈情表的更是精心布局,先道苦水来博取皇帝的同情,再巧言奉承武帝来流露自己的怨意,最后陈述至

4、情至理来转化武帝。作者所采用的语言完全是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前朝降臣之语,尊卑有序,入情入理,分寸有度,真切感人,令人怜悯。这样布局和语序,晋武帝怎能不叹为观止,霁怒为怜,立场转化,予以怀柔,以维护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呢?不多说了,只强调一点,现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几乎就见不到这种活生生的品析和探究,清一色的干巴解词和翻译,几乎就与这多维的“生活”彻底绝缘了。这对培养学生的母语运用本领是极不负责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深入这些因素,并调动生活积累,联想生活情理,深度体验、感受、思考和感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原由。3.教学生回归生活学课文的运招用技所谓课文的运招用技,就是指作者写文章

5、所运用的一些写法、技法和修辞等,如烘托、衬托、反衬、铺垫、悬念、照应、象征、比拟、夸张、排比、反复,等等。一般而言,作者选用某种技法,也都是具体的语境、心境等生活因素而定的,意到技成。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思妇因花而落泪,又因泪而问花,而花竟不语;非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人愈伤心,花愈恼人。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痴情且绝望的思妇,与落花同命共苦,所以才会生出这等痴情疯语。试想,春花本无心思,随风飘落也是常态,根本就不可能理解思妇内心的苦楚,但痴情且绝望的思妇却自多痴情,无端生怨。可见,不引导学生深入思妇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真正这种拟人写法之妙的。可见,那种动辄问学生用了

6、什么手法,而后便是一通自演自说的灌输式赏析,又怎么能够使学生刻骨铭心地悟得写法之妙呢?至于那种整天枯燥乏味、急功近利的以考练代学习,就更是害人匪浅了,还谈什么做实做好“读文学写”? 语文教学的本务,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用课文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文言文都是千百年淘漉下来的经典名篇,应该是我们教学生“读文学写”的宝贵资源。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引领学生读文学写,自然无痕地培育他们的写作能力和素养。二、要教活文言语法学习文言语法知识,难点在于词类活用、倒装句式和一些固定文言格式。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谈谈这个问题。与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一样,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倒装句式和一些固定文言格

7、式等也是缘于生活的,都是特定语境下的特殊表意需要所使然。为此,教师必须回归生活活教和教活,以使学生能够做到活学和学活。只有这样教与学,才有可能做到教师会教、教活和教实,学生也学活、学实、学会和会学,而绝不是硬塞给学生一些僵死的概念,把学生活活教傻、教死!先说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其实,古人与今人的语言习惯是一样的。今天,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词类活用现象仍很常见。如“说长道短”中的“长”和“短”是形容词作名词,有“长处”“短处”之意味;“周立波本山还周立波”中的后一个“周立波”是名词作动词,有“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之意味;“美丽家乡的河山”中的“美丽”是形容词动化,表使动,客观上有一种“将要或已经

8、使家乡河山变得美丽”之意味;“我就猪你了”中的“猪”是名词动化,表意动,有“把视为猪”之意味。事实上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并不意味着客观上已经有了这样变化。古人的语言习惯学生不甚清楚,今人的语言习惯他们总还是比较熟悉的,教师不妨以今喻古,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去体验、感受、思考和理解。再说文言倒装句。一般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其实,倒桩结构,往往也不是为倒装而倒装的,都是有其特殊的表意功能的。如,“渺渺兮予怀(引自苏轼赤壁赋)”就是个主谓倒的谓语前置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啊”之意。毋庸讳言,这样的译文是不可能很到位地表达作者苏轼此时此刻的心境的。因为,此时的

9、苏轼心思飘渺、神思飞扬的感受特别强烈,所以必须把谓语前置才能更到位地表达出这种强烈的情感。“何陋之有?(引自刘禹锡陋室铭)”意在强调没有什么鄙陋的,所以动词“有”的宾语“何陋”前置。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疑问句随处可闻。如果仅仅死板讲解为“疑问词+名词作宾语时经常前置,之是重要标志之类”岂不是越教越死吗?“为人五,为窗八(引自核舟记)”,数词定语后置,绝不是像译文“刻了五个人,八扇窗”那么简单,这分明是在强调那么小的桃核之上竟刻了那么多东西,可见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有多么高超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引自荀子劝学)”中“于己”这个状语后置,则是为了突出“对自己严格要求”之意。事实上,文言语句的语法

10、结构也不都是倒装的,只是为了强调或突出某种意味的时候才倒装的。与现代汉语也一样,“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引自朱自清春)”这一句若把后置定语前置,改为“春天像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的小姑娘”,文字信息上与原句没有什么差别,但明快的节奏没有了,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甚至根本就无法表达作者喜悦明快、热烈奔放的心静了。三、要抓实依文练笔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主张,要实现课内表达导练与学生课外历练的相融与化通。课内,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适时教学生或依文仿写、扩写、续写、补写、改写、感评等,或依特定语境练写祝福语、主持语、实用文(包括启事、通知、计划、总结、楹联、假条、借条等)、点评、微报

11、道、发言稿等,或自主发现课文内容的可思辨点并积极进行独立思辨。这样的表达训练才称得上是生发于课文教学的真表达训练,往往也最受学生欢迎,并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表现欲和表达激情,可谓真写作文、写真作文。现代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做,教学生饶有兴趣地依文练笔,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可以这样做,并且照样做得很精彩。教读五人墓碑记,教师可以引发学生依文为“五人”写挽联,为他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写点评,还可以拟设情境为他们写颁奖词、纪念会的主持语等,甚至可以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等;再如,教读季氏将伐颛臾,引发学生扩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写必要的对话场景,写思辨、评论孔子“只要高树仁德就会实现天下和

12、谐”这一观点的发言稿,写班级召开“孔子仁政思想论坛”的微报道等等。课内教学生这样做,同时指导学生课外读经典文言文时也着意这样想甚至这样练,尤其是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思潮、认识等长期坚持发表感想,或思辨、点评等。总之,课文多多,契机多多,关键就看我们的态度如何了。这样的依文练笔活动,不仅有利于抓实抓好语言训练这一语文教学的本务,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独立而又健全的灵魂的良好发育。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早已整体堕入模式化的应试主义泥潭而难于自拔。中学文言文教学更是重灾区,早已紧跟“中高考指挥棒”,异化为词语解释、语句翻译、内容理解、必背篇目背诵等的简单相加了。死教死学、死练死考,再死教死学、死练死考的无限反复,恶性循环。这样的教学,眼光短浅,机械、干巴、肤浅、平庸,不见语言艺术的品析,更是见不到什么依文练笔这一本真的表达历练形式了。这种中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不思语文和母语能力与素养,无视学生未来做人与发展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每一位有良知的语文教师早该受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