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46458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欣赏活动森林之王(大班)第一章:设计思路对于大班的幼儿而言,单纯地学习唱歌,记住歌词,已经是没有难度的学习。因此在设计之初,我就萌发了设计一堂通过节奏感受音乐的音乐欣赏课程。本课由故事引入,再引导幼儿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了解到森林之王狮子在森林中漫步的节奏感。第二步由教师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打出音乐中的不同节奏。第三步分小组分发不同的乐器,让各小组通过乐器,跟着音乐,来表现教师刚才所画出的图形节奏。最后再合着音乐,所有幼儿跟着音乐节拍一起来演奏。本节音乐欣赏课适合年龄为幼儿园大班幼儿。所选奥尔夫音乐一共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缓慢旋律中夹杂着有节奏的沙沙声,音效似串铃,表示森林中树叶被风摆动。第二

2、段是一段类似进行曲的有节奏的旋律,音效是手鼓,表示大狮子稳重的进场脚步。第三段是与第二段相似,节奏稍快的旋律,音效是小木鱼,表示紧跟大狮子身后的小狮子进场。最后三段一起地合奏。由于现代的音乐教育已经多样化。所以单纯的节拍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一节好的音乐课必须是复合型的。因此我设计了故事聆听幼儿自由想象图形引导节拍掌握分组表演节奏乐器表演节奏合奏这样一个活动过程。通过对这样一段奥尔夫音乐的欣赏,将音乐与故事结合,与乐器演奏结合。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对音乐的敏感,拓展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幼儿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在分辨不同的声音时,还能感受节奏的不同、节拍的长短,从而作出应变,表现出

3、音乐中所呈现的节拍。第二章:音乐课教案一、活动目标:1、通过奥尔夫音乐中不同乐段的旋律长短快慢,能分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不同。2、能够使用乐器串铃、手鼓、小木鱼,来表现不同乐段的节奏。3、使幼儿能通过图形初步了解音乐旋律4、培养幼儿模仿和创造节奏的能力。5、让幼儿能感受到合声之美,培养其稳定的节奏感。二、活动准备:1、奥尔夫音乐森林之王2、黑板一块,红黄蓝粉笔各一支,白粉笔一支3、串铃、鼓、小木鱼若干4、音乐小火车三、活动过程:1、入场-导入听着音乐小火车,带领幼儿在欢快的节奏中跳着进场,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座位事先已围成半圆形状,黑板在圆心。)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跟着跳的

4、音乐好听吗?听到那呜呜呜的声音,小朋友们知道那是什么吗?”幼儿:“是火车。”教师:“对啦。现在,我们正跟着小火车,一起开进了一座大森林。”稍停顿。继续说:“热闹的大森林里,平时都会有许多小动物,它们一起玩游戏,可开心了。只不过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只有树叶在沙沙作响。小动物们全都躲起来了。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吗?”幼儿开动脑筋回答。教师:“嗯,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可是让小动物躲起来的真正原因啊,是因为今天,我们的森林之王狮子,带着他们的孩子,小狮子们,来森林里巡视啦!所以我们的小动物们,全都害怕得躲了起来。”教师作大狮子要吃人的姿态扑幼儿。幼儿笑。教师:“瞧瞧我像什么?”幼儿:“大狮子。”教师:

5、“可不是么不过老师可不是真的大狮子。真的大狮子呀,在接下来给小朋友们放的一段音乐里。小朋友们仔细听听,感受一下。听完之后告诉老师。从音乐里你听到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些什么,好不好?”幼儿:“好。”2、感受、聆听 教师:“嘘我们要保持安静哦,不要让大狮子发现我们。仔细听好了。”教师播放音乐。同时作音乐图谱。播放第一段,树叶沙沙作响的二分音符节奏时,教师开始跟着音乐在黑板上第一行用蓝粉笔画竖波浪线。播放到第二段,大狮子入场时,老师作出吓一跳的表情,开始慎重地用红色粉笔在黑板第二行画下四分音符,表示大狮子走路节奏的大波浪线。等到第三段出现时,老师露出喜悦表情,用黄色粉笔在第三行画下八分音符,表示小狮子

6、走路节奏的小波浪线。在第四段合声乐段出现时,用白色粉笔画圈圈表示。音乐播放完之后。教师提问。教师:“小朋友们,你们从音乐里听到了什么?”幼儿举手回答问题。“狮子”“有沙沙声”“有小动物出来”“突然很快的”“有很大狮子。狮子又走了”等等。教师:“刚才老师,也和小朋友们一起很认真地听了一遍。老师把自己听到的都画出来了。小朋友们看。”指着第一行蓝色竖线:“一开始啊,老师听到了沙沙沙沙的声音。像不像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呢?”幼儿回答像或不像。教师接着说:“嗯,因为这个沙沙的声音很慢,它是这样沙沙地在响。这时候的森林很安全,所以我们用蓝色的竖线,代表树叶在响。跟老师一起,把手放在你的头顶,轻轻转一转沙沙”

7、教师手放头顶,示意幼儿一起做。接着,指着第二行红色大波浪线:“大家正在奇怪为什么只有树叶在响呢。接着呀,原来有一群,大狮子,吼!来了。”幼儿惊慌。教师接着说:“看看他们的步伐,是怎样的?谁来模仿模仿?”幼儿举手,模仿大狮子“咚、咚”地走。教师:“实在是太像了。大狮子就是这样咚、咚地走。让我们用脚来模仿大狮子咚咚走好不好?”教师示范幼儿跟其一起,用脚踏地板,踏出四分音符。教师:“因为大狮子太危险了。所以我们用红色的大波浪来代表它。接着呢,让我们看看有谁来了。紧紧跟在大狮子后面的,大家来猜一猜?”有幼儿猜出是小狮子。教师指着第三行黄色小波浪:“没错。紧紧跟着大狮子的,是一群聪明健康的小狮子。他们个

8、子小,所以脚步也比大狮子们要快。谁能来模仿一下小狮子怎么走的?”请幼儿表演一下小狮子的走路“哒哒哒哒”。教师:“真棒。小狮子走路就是这样哒哒哒哒。让我们用双手拍腿,模仿小狮子走路的声音好不好?”教师领幼儿一起拍腿,拍出八分音符。教师:“那有哪个聪明的小朋友知道,这白色的圈圈,老师在画的是什么呀?”幼儿回答是大家一起来。教师:“是的。最后这个白色的圈圈呀”教师手在空中画圈,“就是告诉大家,我们一起来。所以树叶啊,大狮子啊,还有小狮子,一起发出声音,就变成了我们刚才听到的,好听的音乐了。我们就来再听一次音乐,看看是不是黑板上的这样。”教师再次播放音乐。3、感知乐段教师:“现在,让我们看着图。用我们

9、的手,来一起把树、大狮子、和小狮子都表演一遍好不好?我们再复习一下。树(把手放在头顶转动,嘴里发出沙沙的声音);大狮子(用脚咚、咚踏地板);小狮子(用手哒哒哒哒拍大腿)。太棒了。那我们现在分成三组,请一些小朋友当树,一些小朋友当大狮子,还有一些小朋友,当小狮子,好不好?”教师给幼儿平均分成三组,分别是树组,大狮子组和小狮子组。教师:“好了。那我们现在,就跟着音乐,一起把我们刚才画出来的图形用动作表示出来吧。记住咯,第一段的时候是树组,第二段是大狮子组,第三段,才是我们跟着大狮子的小狮子们,最后大家一起来。千万不要弄错顺序哦。”幼儿应和。教师播放音乐。带领幼儿一起用双手表现出音乐。先是二分音符的

10、“沙沙”再是四分音符的“咚,咚”。接着是八分音符的“哒哒哒哒”。最后教师在空中画圈,引导幼儿一起有节奏地用手表现出来。4、使用乐器表现教师:“好的。刚才大家表现太好了。不过还有一样东西是不能缺少的。看。”出示串铃。教师:“大家听听沙沙这个像什么声音?”幼儿因为有了刚才的课作前提,会回答像树。教师:“对了。那我们把串铃分给树组。等一下呀,我们就用串铃发出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这个”出示手鼓。教师轻击手鼓,发出“咚,咚”声。“这个像什么?”“大狮子走路。”“对了。那我们的手鼓,就交给大狮子组,一会儿啊就不用跺脚了,我们直接用手鼓表示大狮子的走路声。还有这个”出示小木鱼,“哒哒哒哒”轻击。“这个是谁呀?

11、”“小狮子。”“嗯,那我们就把小木鱼给小狮子们,表示走路。”教师:“好了,大家手里现在都有了乐器。那让我们用乐器,来听音乐演奏吧。”播放音乐。示意幼儿跟着音乐演奏。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以演奏两遍。第二遍的时候,教师说:“接下来,我们可以交换你们手里的乐器,大狮子组的小朋友,可以去当树或者小狮子,小狮子组的小朋友呢,可以去和树组和大狮子组的小朋友交换乐器。现在我们换一换,来变一下身份。”幼儿互换完毕。教师:“现在我们都交换过身份了。再跟着音乐来一次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完全不会被身边的小朋友带跑,还是坚持自己的角色。老师放音乐咯!”放音乐,让幼儿跟着一起用乐器表演。5、退场 教师:“大家都表演得太好

12、了。不知不觉,我们在森林里呆了一个下午,现在,又要开着小火车离开森林了。请小朋友们,把手里的乐器,轻轻放回篮筐。” 幼儿将乐器放好。 教师:“今天玩的开心吗?” 幼儿:“开心。” 教师:“好了。现在我们要开着小火车走咯。请小朋友们跟着小火车的音乐,排好队,去洗手或者喝水。” 放小火车的音乐,让幼儿跟着音乐退场。第三章:反思相比于一般的单纯音乐节奏活动课或者歌唱活动而言,本课设计略嫌复杂,因为加入了图谱的理解,对于幼儿而言也有难度。也正因为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到音乐。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形象化的拟人,让幼儿有种在音乐中寻找故事的快乐感。为防止幼儿不习惯在欣赏音乐时看图谱,教师将黑板上的不同乐

13、段也用不同颜色表现。蓝色表现安全感,红色表示不安全感,黄色代表少许安全。这样的说明或许能令幼儿更容易理解。而且通过小火车进森林的情境设定也可以让幼儿更自然地感受到音乐的氛围。再通过树、大狮子、小狮子这三者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长短拍音乐节奏。也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另外,本课也不免会出现许多不足的地方。因为目标太多,课程就容易因为太紧凑而使幼儿出现前学后忘的状况,课程就显得比较分散。如果不加以巩固很有可能无法完全完成目标。教师的语言还可以更加生动,让幼儿感觉到是在游戏,而不是在练习枯燥的节拍和乐器的合声演奏。在音乐欣赏类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介绍图谱时,要积极调动幼儿手、眼、脚都应该协调,这在今后的音乐活动中都应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