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3458397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大学2014年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 第一章绪论1. 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海洋新生产力研究-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体说明看课件)2. 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 的明显趋势。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3. 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

2、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答: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 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 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4. 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看文献,写作业, ppt) (作业,自整理)第二章 海洋与海洋

3、生物间的相互关系1. 基本名词:温跃层一一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 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 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 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光是影响动物 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 关系与作用。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

4、植物 24 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 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 消耗的总量。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当环境中某物质的 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这就是利 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只在稳定的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才适用。两极同源海洋生物分布的两极性,就是说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 的关系,相应的

5、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但在热带海区的两侧均有分布。热带沉降指某些在两极或温带海域浅水区生活的冷水性动物,在热带海域沉降到较深水层 找到它们所要求的生存温度。这一现象多见于某些终生浮游动物。生态幅指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它与各种生物的代谢特点有关。 生殖元素2. 海洋中的非生物因子及其生态学意义(光、温度、盐度、营养盐) 答:光、温度、盐度、营养盐 光:太阳光的能量可见光部分供光合作用,红外光部分对水环境产生热影响。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 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Ik),这时光合作用 速率不再随光 强增加而上升。如果光强继续增加,光合作用会因光照过

6、度而收 到抑制,光合作用速率将下降。 海水深度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 补偿深度 补偿光强度 临界深度 光照条件是引起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因子。许多海洋动物特别是浮游动物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 现象。在光照条件或生活环境改变时,动物发生变色。光是海洋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海水中的光是太阳辐射的一种辐射能形态;与陆地一样,光是海洋中一切生命 活动的能源,绿色植物依靠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对动物的发育、生长、行为分布都有影响; 在自然海区,光照可通过与海水温度、氧含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而对生物产生影响。温度:海洋水温分布(水平与垂直分布),海洋生物对温度的耐受限度及海洋生物的地理分

7、布,温度对新陈代谢和 生长发育的影响。表层水温的变化:自低纬度到高纬度递减,海洋水温的变化范围比陆地的小,海洋水温变化异常:厄尔尼诺现象。 还衍生物对温度的耐受幅度比陆地或淡水的生物小得多,大多数海洋生物的声明最是温度是接近最大耐受温度界 限。海洋生物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范围为:广温性种类和狭温性种类。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暖水种、温水种、冷水 种、两极同源、热带沉降)和迁移(鱼类的洄游)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长发育的意义:在适温范围内,周期性的变温对生命由积极的意义。 温度与海洋动物个体大小及寿命:生活在冷水中的生物个体通常要比生活在暖水中的同类生物个体大,变温动物的 寿命在低温

8、条件下通常较长。温度与海洋生物体内钙质的积累:高温下,钙在动植物体内积累量远比在低温时多。 温度与海洋动物的行为与分布:趋性和避性 温度和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同种暖水种和冷水种在形态上常差异明显。温度是海洋环境的又一重要因子,它对海洋的很多物理、化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决定海水的密度,从而成为决定海水垂直稳定度的主要因素; 温度在海洋生物的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海水温度与海洋生物的分布有直接的关系; 温度也直接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有机体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 温度还可通过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而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活3. 海洋中海洋生物间的相互

9、关系1. 种间食物关系:洛特卡沃而泰勒的捕食模型。2. 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必然使竞争者种群发展都受到抑制,甚至其中一个被完全排除 这取决于各竞争者在食物竞争种生存的能力。3. 寄生现象:寄生现象在寄主种群的控制和数量波动上有重要作用。寄生生活在海洋生物普 遍的4. 共生关系:共生现象的类别:共栖、互利、偏害和原始合作。 共栖: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联系中得到好处(分享食物,得到保护)。 共生或互惠共生:一些单细胞藻类与一些动物的共生。在这些共生关系中,藻类以动物的 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动物则借以排出废物。第三章1.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1)

10、分布在南北两半球20C等温线范围内,一般热带海岸。 我国分布从台湾海峡南部 至南海。(2) 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群落当中最富有生物生产力的、分类上种类繁多的、美 学上驰名于世的群落之一。 ” 珊瑚虫是构成珊瑚礁的基本结构的主要生物。在珊瑚礁 生活的生物种类繁多,几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门类都有代表生活在礁中各种复杂的栖息空间。 珊瑚礁的微环境很多,使得很多生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态位。(3) 珊瑚虫一般与共生藻形成共生体系,使得营养物质的传递效率基本为100%,使得在 营养盐浓度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进而有高的次级生产力。珊瑚礁 初级生产力范围为 1,5005,000 gC /

11、(m2a) ,这个数字表明它是代表自然生态系 统的最高初级生产力水平。 营养盐供应主要是依靠系统内的高效再循环机制,初级生产 者的的呼吸消耗占总初级生产的比例很高,因此净初级生产力就比预料的低,人类可利用 量并不高(4)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2. 海洋底栖生物可以分成几种生态类群,它们是如何适应底栖生活的?答: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 底表、底内和底游3 种生活类型。底表生活型1固着生物: 包括固定在基物上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它们自孢子 或幼体固着变态后,终生 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 动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

12、。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 ,所以它们营被动 的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 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它们的卵和幼虫也是依靠海流的携带而扩大它们的分布区域。因此,这类生物 的分布和生活与海水的流动 有密切关系,往往在流速大的海区种数和密度都较大 ,如藤壶的幼体就 有迎着水流附着而在静水中不附着的习性。固着动物由于它们这种不活动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它们在 形态上、生理上和生态上的一系列变化和适应。 这类动物身体的构造通常都较简单,除感觉器官(如触手、触丝)相对发达外,一些器官还有退化现象。 如壳菜的足完全消失;滕壶虽仍保持附肢,但已丧失运动功能,而成为捕食器官。2. 附着生物:这类生

13、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例如贻贝、扇贝、珠 母贝等。 常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 以把旧足丝放弃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 在新 的环境。临时固着种类较多,方式也不同。如蛭类用吸盘固 定,某些摇蚊及石蛾幼虫则固定于底质上的巢、管 等。在水底表面或其突出物上营临时固着的水生生物 ,种类较多 。如蛭类用吸盘固定,某些摇蚊 及石蛾幼虫则固定于底质上的巢、管等。3. 匍匐生物: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 类、一些蛇尾类和双 壳类软体动物。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 上保持平 衡状态。4. 污损生物(fouling

14、organism)过去也称周丛生物、固着生物或附着生物,系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 一切人工 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污损生物是包括以固着生物为主体的复杂群落,其种 类 繁多,包括细菌、附着硅藻和许多大型的藻类以及自原 生动物至脊椎动物的多种门类。 据统计, 世界海洋污损生物约2000 种左右,我国沿海主 要污损生物约200种。 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有藤壶、 牡蛎、贻贝、盘管虫等种类。4. 攀爬动物(climbing benthos)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 上的动物。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 面爬行的类群个体 都较大,常有较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腹足类的环棱螺、

15、圆田螺以及甲壳类的各种 蟹类和螯虾等。昆虫中的红娘华等。在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 壳也相对较单 薄。如寡毛纲的仙女虫科种类。 适应特性 攀爬动物中有不少种类有营造负管或负囊的习性,负管由 砂粒或植物种子构成,并随虫体而移动。有厚重负管的种类多只在泥表爬行,而负管轻巧的种类则常 见于水生植物上。底内生活型 多数种类具有细长的体形,使之易于在底质中穿行。 如蠕虫。蛏类的贝壳相当纵长。为解决底质中氧气(或食物)供应不足问题,穴居动 物常有部分身体暴露出于底质外。如颤蚓类,常将 尾 部暴露出并不断摇摆,造成水流以获取氧气;有些种 类如尾鳃蚓则在尾部各节有成对的指状鳃 , 以提高气 体

16、交流效率。蛏类则有很长的进出水管,以便从水中 取得氧气和悬浮食物颗粒。 许多蚌类具有肌肉发达的斧足也是底质穴居使开凿穴 道的一种适应。底游生活型大部分底栖动物活动范围很小,有的甚至固着不动。 具有不同的防御捕食者的适应机制。藤壶、牡蛎、蛤类、螺类等很多种类坚固的石灰质外壳。 海胆尖利的棘刺以及腔肠动物的刺胞,都有防御捕食者 的作用。 那些营底埋生活方式的种类,利用了沉积物的隐蔽作 用,管栖沙蚕还具有革质管。 钻蚀种类以钻蚀对象(木头、岩石)保护自己,天敌很 难侵害它们。3.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海洋表层温度、 CO2 浓度、海平面的上升、降雨量变化、海洋水文结构变化、紫外线辐射增强 (1) 温度升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