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45681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孔子说:“设计巧妙的房屋堂奥和台阶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亲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这说明孔子提倡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他“礼”的

2、思想。孔子崇尚周礼,即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他提倡的“克己复礼”实际上是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故答案为B。题目中未涉及孔子“仁”的思想,排除AC;题干没有体现“忠孝”观念,排除D。2.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 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答案】C【解析】依据题文可知吕思勉

3、先生的大同观点是:即使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因此C项“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观点与吕思勉先生的观点相近。A、B、D三项观点都是重视物质追求,与题意不符。3.董仲舒曾说:“仁之美者在于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表明董仲舒A. 强调“天”是至善道德的化身B. 认为三纲五常完全来自天意C. 充分论证了封建皇权的永恒性D. 认为君民关系等同于天地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哺育万物,表现了天的仁德之性,故强调“天”是至善道德的化身,A项正确。“三纲五常”来

4、源于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思想和仁义道德的说教,董仲舒为论证其合理性和永衡性,用“天人感应”给“三纲五常”披上了神学外衣,排除B。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充分论证了封建皇权的永恒性,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4.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以下最能体现史书观点的是A. 天人感应观B. 君权神授观C. 主观唯心主义D. 客观唯心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梦

5、与神遇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反映了汉高祖的君权神授,故B正确;材料并不是反映天人感应观,故A错误;主观唯心主义属于唯物史观的评价,故C错误;客观唯心主义也属于唯物史观的评价,故D错误。故选B。5.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 大一统B. 强化中央集权C. 皇权至上D. 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汉武帝登临中岳嵩山,随从的吏卒们表示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即所谓“山呼”万岁,以山中神灵的名义显示了

6、专制君主的无上尊崇,实际上是宣扬了君权神授,神化和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大一统、强化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C三项排除。6.从宋明理学思潮发展的脉络看,心学是对朱熹道学的发展和补充。如果说,程朱道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重整儒家理论,把代表儒家伦理的理提升为宇宙本体的话,那么陆王心学A. 在于“正人心”B. 主要从外界探究天理来源C. 追求良知为最高准则D. 反对统治者的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逐渐失去了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因此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希望通过对人们的人心与实践进行修正,从

7、而达到“正人心”的最佳状态。故A项正确。B项属于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追求良知只是王阳明的主张,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后人之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下列表述与材料内容意思相近的是A.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B.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C.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D. “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可知黄宗羲反对封建人治,倡导的是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

8、C项“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大意为: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体现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的主张。C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意思相近,故C项正确。A项大意为不学习六艺文章,不考证过去帝王的典章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顾炎武的主张,他反对理学空谈,主张经世致用。B项是李贽的主张,大意为圣人不比常人特别髙明多少,众人也不比圣人特别低能多少。他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D项是王夫之的主张,他认为世界上真正存在的只有具体的事物,即“器”,“道”(即事物的规律)则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没有“器”就没有“道”。ABD三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意思不

9、一致,故ABD三项排除。8.“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B. 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C. 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 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科举和书坊。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书坊印刷科举考试时用的小抄,是不利于认真读书的,是不利于普及知识的,是在批判而非肯定书坊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高价竞售足以证明商品经济的确渗透到科举考试中,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书坊印刷小抄反映的内容的

10、确与印刷术发展有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书坊坊印刷小抄是用于进行科举考试舞弊的,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专为怀挟(夹带)之具”,由此可知书坊印刷的是考试作弊的小抄,不是在知识上的贡献。9.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以应用题集形式写成。全书共分方田、粟米、衰(cuT)分(按等级分配物资和税收比例)、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商功(工程的体积计算)、均输(赋役及税收计算)、盈不足(盈亏问题)、方程、勾股等九章。据此分析,该书的编写主要是为了A. 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B. 建立独具特色的数学体系C. 加强对于广袤国土的统

11、治D. 给各级学校配备数学教材【答案】A【解析】从材料“衰(cuT)分(按等级分配物资和税收比例)、商功(工程的体积计算)、均输(赋役及税收计算)、盈不足(盈亏问题)、”中可以看出九章算术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工程体积等等,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10.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A. 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B. 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C. 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D. 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答案】C【解析

1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旨在考查明清小说的影响,题眼是“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佛教宣扬因果轮回,但是佛教观念的传播,反映出生产力低下时期人们思想的落后,故A项错误;文学作品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想法及观念等,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有所帮助,但是小说内容有虚构之处,其内容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而小说又是市民眼中的历史,代表市民的价值取向,能够影响百姓的行为,引导他们向善,可知C项正确;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是当中记录的情节还需考证,不能说小说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

13、历史内涵,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影响11.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妹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A. 反对专制统治B. 主张男女平等C. 彻底批判儒学D. 赞同女子参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女子是可以参加政治的,所以答案选D;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专制,排除A;没有涉及男女关系,排除B;由材料可知,是利用儒学来治理国家的,所以排除C。12.(2017年天津卷)

1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考点

15、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考查学生对清末代中国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13.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A. 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B. 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C. 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D.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来看,论者强调学术思想对于一国民主制度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表明论者主张民主制度的发展必须与科学思想进步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比较科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重要性,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4.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