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水LF炉精炼成分稳定控制的措施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3453666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水LF炉精炼成分稳定控制的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钢水LF炉精炼成分稳定控制的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钢水LF炉精炼成分稳定控制的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钢水LF炉精炼成分稳定控制的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钢水LF炉精炼成分稳定控制的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水LF炉精炼成分稳定控制的措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钢水 LF 炉精炼成分稳定控制的措施陈永金 覃 强 周汉全 (转炉炼钢厂)刘川俊 (技术中心)摘 要:总结稳定控制 150 t LF 炉精炼钢水中 C、Si、Mn、P、S、Al、Ti、气体等的措施及其效果。关键词:钢水精炼;LF 炉;稳定;C;Si;Mn;P;S;Al;Ti;气体1 前 言随着柳钢高附加值钢种的不断开发以及客户要求的不断提高,确保连铸钢水成分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波动,保证连铸坯成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最终实现材质性能的稳定,显得日益重要。尤其是在精炼处理过程中钢水成分的精确控制。目前,柳钢通过 LF 精炼炉一般能控制 w(C) 在0.02 %,w(Si)、w(Mn) 在0.03%,w

2、(S)、w(P) 目标值。在 LF 精炼炉实现钢液成分的精确控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钢液脱氧良好;造好精炼渣;取样具有代表性;钢水质量;准确的合金成分;在线快速分析。2成分稳定控制措施2.1 钢中 C 的控制在精炼过程中,LF 电极、钢包内衬特别是渣线部位的侵蚀等都是增碳过程。LF 电极增碳主要是由于大电流的冲击造成电极端部剥落,加热过程中大幅度升温飞溅的钢渣粘附于电极,电极质量或操作原因造成电极掉块等造成1。因此为了避免上述因素造成的碳控制失误,要做到如下控制:(1) 注意观察精炼过程,若发现电极高度突然下降或钢液面漂浮有电极头,要将其造成的增碳进行考虑,并在调碳过程中适当减少增碳剂使用量。

3、(2) 尽量避免在 LF 炉大幅度升温,尽量减少电极长时间通电,且每次通电时间要求不超过10 min。停止通电后待钢水成分、温度搅拌均匀后再次通电。避免长时间通电引起钢水表面过热,过度侵蚀、冲刷钢包砖造成的增碳。(3) 选用合理的造渣制度,尽早营造还原性气氛,并使炉渣泡沫化,降低电极与物料之间的摩擦侵蚀以及大块物料的飞溅。造渣过程中,合理布料,减少萤石使用量,从而降低萤石对钢包砖的强烈侵蚀。(4) 选用合理的吹氩强度,保证钢水迅速传质、传热,避免大吹氩对钢包的冲刷。(5) 保证电极质量,减少处理过程中电极侵蚀。(6) 加强操作如接电极、放电极紧固等,减少并避免电极误操作。(7) 取样前,留意顶

4、渣状态,避免形成电石渣在炉渣化透后造成钢液增碳。(8) 事故钢水回精炼炉升温时,需考虑覆盖剂增碳量。(9) 精炼过程中,需补加大量高碳合金如高碳铬铁、高碳锰铁等进行成分调整时,应考虑加入合金后的增碳量。此外,在转炉出钢脱氧合金化的过程中,由于加入增碳剂,有一部分碳粒混入钢渣中,使熔渣变稠甚至硬化、结壳,在 LF 炉送电处理过程中,混入渣中的碳粒逐渐进入钢液而使钢液增碳。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炉前按钢种下限碳含量控制,减少转炉下渣量,优化石灰加入量和 LF 炉第一次通电结束后中强搅 35min后取样的措施,确保 LF 炉碳含量命中钢种成分设计要求。2.2 钢中 Si 的控制在高温、强还原性、二氧

5、化硅含量高和高还原性炉渣条件下,会发生回硅反应1。因此,在精炼工序钢水 Si 含量能否稳定控制在预定范围内,主要取决以下因素:转炉终渣成分和下渣量、LF炉的脱硫负荷、钢包顶渣的化学成分、钢包顶渣成渣路线与钢水中酸溶铝含量的合理匹配等。2.2.1 低硅控铝系列低硅控铝系列,Al 起主要脱氧作用。此外,Ti、Ca 元素与 O 结合能力都比 Si 要强。因此,它们均可将 SiO2中 Si 置换出来,发生回硅反应。为了避免 Si 失控,采取的主要措施:(1) 根据钢种成分设计特点、出钢下渣量,确定各工序合理的石灰加入量,保证炉渣碱度及良好流动性,从而降低二氧化硅活度。(2) 出钢过程严禁加铝系合金。如

6、必须加铝铁,应在合金化前加入少量进行弱脱氧,使其第一时间与钢水中氧发生反应,而不会上浮至表面将渣中 SiO2还原。(3) 合金量比较大的低硅钢种,应尽可能减少合金中含硅量。并由炉前与调度提前联系,要求使用铝钢用罐。(4) 严格控制使用含硅较低的精炼渣和改质剂等造渣原材料,避免钢水增硅。同时,造渣过程中的顶渣脱氧剂尤其是铝粒要分散加入,避免局部脱氧过深而增硅。(5) 在满足夹杂物上浮要求、温度符合浇注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通电时间。(6) 减少精炼过程脱氧加铝量,钢水到站后将 w钢水(A)l 调至 0.01%0.03 %,即可满足脱硫要求。Al 控制过高,既增加了钢中酸溶铝的损失,又会导致钢液回

7、硅趋势增加。(7) 事故钢水待精炼期间,严禁加入任何脱氧剂,如钢芯铝、铝粒、改质剂、精炼渣等。待生产节奏正常后,方可进行调渣、控铝。(8) 规范吹氩制度,避免全程大吹氩,减少渣钢间回硅反应。(9) 保证一定的渣厚并选择合适的钙线喂入点,控制好喂线量和喂线速度,减少或避免钢液“沸腾”造成钢水回硅。2.2.2非低硅控铝、不控铝系列非低硅控铝系列,在调整硅时,尽可能在炉渣变白后加入;非低硅不控铝系列,采用硅锰合金进行成分调整时,注意增硅量。此外,渣面需加强脱氧,减少钢中硅烧损。采用硅钙钡强化脱氧、硅钙线进行钙处理时,增硅量也需考虑。2.3 钢中 Mn 的控制在 LF 处理过程中,特别是在强还原性渣工

8、艺条件下,渣中MnO 将会被还原进入钢水中,出现精炼过程中的“回锰”现象。回锰量主要取决于钢包渣中的MnO含量和顶渣的还原性,并且发生在LF处理前期、造白渣结束这一时期。因此,在 LF 进行合金微调时,必须根据转炉终点氧化性、出钢下渣量、LF 处理工艺状况等预判回锰量,尽量在渣面脱氧结束、回锰反应基本结束后再调整锰,尤其是对于锰含量范围非常窄的钢种一定要注意。2.4 钢中 P 的控制钢中 P主要决定于转炉终点 P 含量和出钢过程下渣量,LF 精炼过程基本不承担去 P 任务。在 LF 造白渣处理过程中,由于强烈的还原性气氛,钢包渣中的 P2O5基本全部被还原进入钢水中。而在出钢过程由于加入顶渣,

9、渣量增加,降低了渣中的 P2O5含量,同时由于钢包渣中的氧化性氛围降低,发生回磷。因此有效地控制出钢下渣量、降低转炉渣中的P2O5含量、降低转炉终点钢水中的 P 含量是控制钢中 P 含量的重点。在减少精炼过程回磷方面,主要是增加石灰加入量,保证顶渣碱度,降低渣中五氧化二磷活度等,这些措施对抑制回磷的作用比较有限,往往需要牺牲精炼工艺的完整性,尤其是冶炼低硫控铝系列的钢种。2.5 钢中 S 的控制实践证明,脱硫是导致精炼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转炉终点 S 含量过高,势必造成 LF 处理的渣料加入量大,造成 LF 处理时间延长,消耗增加。因此在冶炼低硫钢时,应采用铁水预脱硫、优质废钢,控制入炉铁水

10、S 含量和转炉终点 S 含量,以减轻 LF 脱硫负担。当然,钢包底吹状况、处理周期、来钢条件、精炼操作等都会对脱硫造成影响。在提高 LF 脱硫效率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 控制转炉出钢钢水质量,如降低钢水初始氧化性、减少出钢下渣量、合适的硫含量和温度等;(2) 尽快造好还原性强炉渣是快速脱硫的前提条件,控制好钢中Al含量是保持白渣的必要条件;(3) 确保一定的渣量亦是实现高脱硫率的必要条件;(4) 监控好钢包底吹状况,生产 w钢(S)0.010 %的钢种,严禁使用氩气小或单边通气的钢包。2.6 钢中 Al、Ti 的控制Al、Ti 由于自身化学性质的特点,即强还原性和易氧化性,因此会发生Al

11、、Ti 的烧损现象。为稳定控制钢中 Al、Ti 含量,主要采取的措施:(1) 造渣工艺前移。根据出钢氧、下渣量,加入适量的渣料,在出钢、炉后吹氩过程,完成脱氧、初造渣工艺;(2) 顶渣采用 CaO- SiO2- Al2O3渣系,将钢包顶渣控制在合适范围内,保持顶渣良好的流动性和较高的渣温,保证脱氧、脱硫效果,同时避免顶渣过稀;(3) 造白渣时,加入仅供造白渣脱氧需要的铝,等到炉内精炼白渣成形,再加入的增铝剂也不容易被二次氧化;(4) LF 调铝控钛时,需考虑精炼过程中Al、Ti 的烧损以及浇注过程中 Al、Ti 的正常损失;(5) 全程尽量避免大吹氩减少 Al、Ti 烧损。脱硫时,需考虑铝的烧

12、损;(6) 喂钙线过程中,控制好喂线速度,避免钢液翻滚严重,造成 Al、Ti 二次氧化。2.7 钢中气体的控制由于在 LF 处理过程中,电弧冲击区处于高温状态下,O、N 在钢水中的平衡溶解度增加,并且在电弧的作用下气体分子发生电离,造成LF处理过程中钢水增氮和钢水中的自由氧浓度增加。因此在 LF 处理过程中要控制好顶渣的特性,形成发泡能力良好的精炼渣,保证埋弧加热,同时在LF处理过程中可以加入适量的埋弧渣,以提高精炼渣的发泡能力。此外,保持好精炼过程炉内还原性气氛,有利于减少钢水二次氧化和吸氮现象,保证钢水纯净度。2.8操作与管理(1) 生产组织:生产组织是否合理,生产节奏是否稳定,对成分精确

13、控制、钢水洁净度均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加强与调度、钢包、行车的沟通,确保精炼周期和工艺操作的完整性;(2) 钢包净空:正常合金加入量是以一定的钢包净空下钢水装入量进行计算,因此钢包在净空较大或较小时应该适当减少或增加合金用量,尤其是加入量本来就很少的合金如硼铁等;(3) 渣厚控制:要保证加入的合金顺利进入钢水中,避免炉渣的阻粘造成合金加入浪费和成分控制难度大;(4) 渣的氧化性:减少合金在炉渣中的氧化烧损。精炼过程造渣效果不好,使各种反应不能正常进行,造成钢液中的元素成分不稳定;(5) 贵重合金的使用及管理:加强贵重合金的分类存放与管理,避免加错合金等低级事故的发生;(6) 钢液未得到充分搅拌,

14、特别是在LF炉精炼过程中大量补加合金后尚未均匀就开始取样,也会造成成分的不稳定;(7) 吹氩控制不合理,导致易氧化元素损失量比较大,合金回收率较低。生产中,注意加强吹氩监控,执行好精炼吹氩工艺。3结 语通过提高工序交接质量如将铁水入炉标准、转炉终点 C- T- O- P 控制目标、炉前上精炼的接收标准等纳入各小组经济责任制、加强放钢操作及挡渣锥的烘烤与管理、规范炉前操作、优化生产工艺等措施,使得精炼炉的化学成分的波动范围进一步缩小,成分综合中限命中率由2010 年的 87.7%提高到 2011 年的 90.5%,品种钢内控命中率由 2010 年的 98.27%提高到 2011年的 98.94%,提高了炼钢的效率,为柳钢 150 t系统新产品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 倪勤盛. 钢水精炼处理过程中化学成分的精确控制. 见:中国金属学会. 第七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63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