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石瓮镇“新农保”现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3448577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查:石瓮镇“新农保”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调查:石瓮镇“新农保”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调查:石瓮镇“新农保”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调查:石瓮镇“新农保”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调查:石瓮镇“新农保”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查:石瓮镇“新农保”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查:石瓮镇“新农保”现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查:石瓮镇“新农保”现状原文作者:尚儒11 月 15 日,地处秦岭腹地的石瓮镇下起了中雨,气温骤降,许多人家都生起了火盆。在石瓮镇敬老院,当记者问69 岁的李明德冷不冷时,老人连声说:“不冷,不冷。”本月初,陕西省气象部门发布了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预计20XX 年的冬天会比以往要来得早一些。李明德老人早早就穿上了棉衣,换上了厚厚的被褥,他在石瓮镇敬老院已经度过了两个冬天。一石瓮镇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南部,距县城 15 公里,是著名的柞水溶洞景区所在地,包茂高速和 102 省道都经过这里。 石瓮镇敬老院就在公路东侧一个新建的村民安置点上, 安置点在山脚下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 地势较高, 距

2、离镇政府办公楼不远。 敬老院是一座红色屋顶的两层楼房, 与门前左右两排新建的村民安置房相比, 敬老院显得高大、 醒目而漂亮。 与李明德一起住在敬老院的还有十七位老人。石瓮镇党委副书记舒涛介绍说, 这是柞水县民政部门在石瓮镇设立的惟一一个条件比较好、规模比较大、带有福利性质的养老院, 住在这里的都是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以及符合“五保”条件、 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 “这得符合条件,不是随便哪个老人都可以进来的。”舒涛说。另据介绍,除了石瓮镇敬老院,镇上还有两个集中供养点,性质和敬老院相同,就是规模小,人数少,条件差一些。“我是二组的,以前住在坡上,老了干不了了,屋子也烂得住不成了,村上

3、就让我住到这里来了。 ”李明德老人说。 据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 石瓮镇有四个行政村,十四个村民小组, 李明德属于石瓮子村二组。 在这个安置点居住的都是石瓮子村二组的村民, 他们以前大多住在山里, 有的还是李明德老人的邻居,相互都很熟悉,天气好的时候李明德也会出去和他们聊天。记者本意在中午 12 点赶到,是想看看敬老院的伙食。但李明德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一天吃两顿饭,早上八九点钟吃早饭,下午四点半吃晚饭。李明德老人说,敬老院的伙食还不错, 炊事员会换着花样给他们吃馒头、 烙饼、饺子、米饭、面条等主食。据舒涛介绍,这里的伙食还充分考虑到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营养结构,很注意食物搭配和荤素配比。敬老院平

4、时只有两名管理人员, 一个院长,一个炊事员。 不巧院长有事到县城去了,协助院长管理的是一个 49 岁的男子,名叫吴米强(音) 。吴米强原先住在西甘沟村,村子合并以后归石瓮子村管,按照年龄还不够“资格”进敬老院,但考虑到他年纪轻一点,还能帮院长做些事,再说他也符合“五保户”的条件,早晚要到敬老院来的,算是“破格”进了敬老院。据介绍,这个敬老院是在原来的敬老院基础上重新修建的, 建了不到 3 年时间。新建的敬老院条件比过去好多了, 老人住的是带卫生间的房子, 有宽敞的活动室和餐厅, 还有专门的洗澡间。 住宿标准是两个老人一间房, 除去一间办公室和活动室及餐厅, 整个敬老院能住 24 名老人,目前住

5、了 18 位。敬老院里有活动室和餐厅,活动室除了电视还有棋牌桌,但看得出来平时很少有人下棋和打牌,堆在墙角的桌子上积了厚厚的灰尘。 吴米强说他们都不会玩, 加之这里的老人有一部分是智障或其他残疾,所以很多娱乐活动并不适合他们。 论文李明德老人将我们带到他住的房间, 他说和他住在一起的老人被亲戚接走吃酒席了,晚上才能回来。记者摸了摸李明德的床铺,上面至少铺了三条褥子,又厚又软。记者问他冷不冷,他连声说:“不冷,不冷。”李明德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冬天有冬天的衣服,夏天有夏天的衣服,吃的也好,经常还有县上、市上、省上的人来看望,比住在山上强多了。记者不解为啥该敬老院里没有医护人员?舒涛解释说, 这些老

6、人暂时生活都能自理,真的生病了就得去医院, 这里距镇卫生院也很近, 老人们住院看病是全免费的。记者注意到石瓮镇敬老院里的老人都是男性, 问其原因,有镇政府工作人员悄悄告诉记者, 这是山区的一个特点, 有娶不到媳妇的光棍汉, 很少有嫁不出去的姑娘,那些没有成家的老人到晚年多半成了“五保户”。二“敬老院里的老人, 只是我们镇上一部分符合供养条件的,有的老人还在村里与亲戚或邻居住在一起, 不用到敬老院里来。 ”舒涛介绍说。 据石瓮镇人民政府信息 8 月 29 日公布的五保供养金发放花名册显示,当年第三季度符合供养条件的涉及 70 户,共 87 位老人。该站显示三季度人均发放五保供养金 1000 元。

7、当然,除了符合供养条件的五保户, 更多的老人都是居家养老, 与子女在一起。“这里大多数养老将主要依靠养老保险。现在 60 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开始享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即新农保 )了。”舒涛说,“柞水县是商洛市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县。”石瓮镇是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搞的, 按照有关规定, 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自愿缴纳保费,但村民可能一时还不理解, 镇上的干部曾全体下乡包村包片,动员推广,希望所有符合“新农保”条件的村民都参加。舒涛解释说, 这是一件好事情, “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 个人只缴很少一部分, 主要靠集体和政府的补贴, 个人缴够15 年就可以不用缴了

8、,到60 岁以后将按月领取养老金。已经60 岁以上的老人就不用缴了,直接领取养老金。“中央财政的补助,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这是新合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舒涛说,“只要算一算账,都应该参加。”据了解,除了在校学生和现役军人, 16 岁至 60 岁的农村居民都在“新农保”覆盖的范围。个人缴费以当地县级行政区上一年农民人均收入为缴费基数, 原则上费率为 4%-8%,农民自愿多缴不超过 15%。据舒涛介绍,柞水县的个人缴纳标准是每人每年最低 100 元,最多 1500 元,目前石瓮镇 90%以上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农保”。石瓮镇胜利村村委会主任寇正擎在接受采访时说, 他家六口人, 父母已经年

9、过六十,不用缴养老保险了,两个孩子一个 10 岁、一个 5 岁,也不用缴,按规定自己和爱人每个人每年要缴 100 元。根据“新农保”的规定,满 60 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个人不再缴费,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也就是说,只有年满 60 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并且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才可享受政府发放的基础养老金,这既是政府组织引导下的农民自愿参加,又是“待遇享受”的必要条件。寇正擎告诉记者, 他们村四个小组共 1581 口人,95%以上符合参保的人都参加了“新农保”。 “现在,60 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养老金是 55 元。从今年开始,70 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还有高龄补贴。只是这还没有发放

10、,按规定每个月不会低于 50 元。”寇正擎说。寇正擎认为,每月五六十元的养老金对山区农村居民很有帮助, 对有些家庭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补贴。三75 岁的杨裕祥和 74 岁柴影兰是胜利村二组的一对老年夫妇, 他们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是开车的,一个儿子搞装修,都已经成家。大儿子不幸早逝,留下一个孩子。他们老两口就和这个孙子一起住在商(州)柞(水)公路旁的老屋子内。老屋子在山坡底下,左右也没有邻居,院子比公路高出近 3 米。记者问为啥没和儿女住在一起?两个老人表示, 目前他们生活还能自理,也习惯了单独生活了。按现行的“新农保”和高龄补贴, 他们两个人合起来每月会有230 块钱的养老金和补助

11、,不过两个老人似乎还没有开始真正享受“新农保”, 他们对养老金的金额及发放方式等还不是很了解, 但知道有这回事。 杨裕祥老人说, 去年的养老金发了半年的,今年的高龄补贴还没有发下来。据寇正擎介绍, 该村人均年收入在 3000 元到 4000 元,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和经济林收入, 只种少量的农作物。像杨裕祥和柴影兰这样的老人,其经济收入主要依赖板栗、核桃等果木的收成。记者问杨裕祥老人,有一天动不了了,谁来给你养老?杨裕祥和老伴笑着说,都分好了,两个儿子一人养活一个, 只是他们现在还不用儿子们养。 在他们看来,养儿防老是再正常不过了。和杨裕祥同一个组的李先德老人今年 63 岁,老伴 6

12、1 岁,他们有一儿一女,女儿已经出嫁, 儿子在西安上班, 平时就他们老两口在家, 属于典型的“空巢老人”。李先德告诉记者, 他已经到了领养老金的年龄, 去年开始领了半年的, 老伴要晚一年才能领到。因为统计的年龄比他们说的要小一岁, 他们说的大都是虚岁,养老金的发放是按实龄发放的。记者问了李先德同样的问题: “有一天老了,走不动了,准备在哪里养老?”李先德说:“还没有想那么远,到时候再说吧,应该是和儿子住,儿子在哪我们就到哪。”李先德说,他已经替儿子办理了养老保险, 因为他和老伴都开始享受“新农保”了,按规定儿子也要参保,儿子不在家,他们就代缴了。据记者了解,像李先德这样代子女缴纳养老保险的农村

13、老人不在少数。寇正擎主任透露,去年搞试点的时候,工作不好做,那些上了岁数和家里,有老人的村民不用怎么动员,但要说服那些家里没有老人的年轻人挺不容易。舒涛分析说,一些年轻人对“新农保”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为养老是很遥远的事情, 现在考虑还太早; 二是看不上那每个月五六十元的养老金:三是有些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 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也不排除有的年轻人是这样想的, 反正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了, 不会老了没有人管的。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 不少人已经意识到未来农村养老将不仅仅是养老金的问题,还会面临一个养老方式的问题,即在哪里养老和如何养老。舒涛说,他们这里目前还没有像城市里那种面向社会的养老院,据说县城有一家, 好像收费挺贵的,但人家条件也好,根据住的房间不同,每个人每月两千到三千块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