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344437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案指导思想: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目的: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方法自读讨论点拨式教学构想以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为线索结构全课,以“一曲悲凉的颂歌”为课时主题。教学重点散文的形和神教学难点散文的景和情教学媒体投影机(备用录音机)课件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语设计1、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唱几句歌:“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

2、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3、上课之前,我已经把自读提纲印发给了大家,并让大家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下面,我们就以自读提纲为依据,来欣赏分析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读罢全文,你认为郁

3、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答:味。(板书)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若学习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

4、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答: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可在讨论前出示本课投

5、影胶片之一: 秋花色 秋槐形 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

6、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教师总结时,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二: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四)读第1

7、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答:应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辨析。如: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8、请用一个字来概括。答:味。(板书)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认能力及理解能力。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是“味”。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三: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比喻喻体黄酒 与 白干稀饭 与 馍馍鲈鱼 与 大蟹黄犬 与 骆驼(六)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答: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三、结语设计1、教师唱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后几句: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可以放录音代替)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给我们描绘的故都的秋味也宛如大碗茶的香味一样传遍了天涯!附: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味 味 南国的秋慢、润、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