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从心开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3427832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教育从心开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和谐教育从心开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和谐教育从心开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和谐教育从心开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和谐教育从心开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和谐教育从心开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教育从心开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谐教育从“心”开始“小学生心理缺陷”专题研究背景:红网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中国约有39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如果用黑(不健康)、白(健康)、灰(亚健康)三色描画中国人,会得到一张“铅灰色”的肖像。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中国召开,与会专家们纷纷指出:转型期的中国是个“灰色国度”。政府应尽快采取相关干预和预防措施,避免可能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同时,青少年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200多个专题演讲和讨论中,青少年问题几乎占据了一半。据统计,中国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 ,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社会压力,溺爱以及过高期望使孩

2、子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行为异常。“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院专家马修.桑德斯说:“在寄希望于下一代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对3.67亿18岁以下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工作,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说,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多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近年对全国22个城市,24000名416岁儿童的调查表明,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0.214%;上海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占21.632%,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协调,情绪不稳定和学习不适应等问题,78%的6至12岁的孩子对学

3、习生活不开心,14至16岁的学生抑郁症患病率为4.7%。近年来,各地未成年人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厌学辍学、离家出走、暴力、赌博、吸烟、酗酒、药物滥用、成瘾综合症、精神病、不当性行为等持续上升;违法犯罪、自杀凶杀呈现比例上升,年龄趋低,手段残忍等特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防碍他们自身成长,增加教育难度,而且影响下一代国民素质的提高,还可能引发恶性事件,给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幸、不和谐、不安定因素。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强烈建议:上自大学,下至中小学都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坚强、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健康标准。全国人大代表郑惠强在十届

4、人大四次会议上更是疾呼,建立心理危机社会预警与干预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十分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立了由全国妇联等六部委负责同志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知识教育专项工作小组”,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顾秀莲同志在庆祝2005年“六一”儿童节大会上更是强调:“要广泛宣传儿童健康知识,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指导。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中最微观的细胞是人自身的和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要形成和谐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从“心”开始。内涵心理缺陷,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等平衡能力,心理特点明显偏离

5、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程度,它的后果是社会适应不良。最常见的心里缺陷有三种:即性格缺陷,情感缺陷和行为缺陷。心理健康标准,目前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包含七个方面:即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基本的个性协调能力;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和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他们具备心理健康标准的特征是: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

6、健康的人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学习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即荣辱不惊。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和师生交往。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和行为习惯,一般都存在着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要灵活

7、参照。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心理健全的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或障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矫治,就会产生心理缺陷。心理缺陷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递进渐变的过程,它大致经历四个层次: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心理缺陷心理疾病(心理变态)。心理问题是一种心理紊乱现象,这种心理紊乱现象是那些近期发生的不愉快产生的,心理活动反应不甚强烈,且未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性的心理现象。在学习生活中,患者不能因为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言行造成自己心理上不愉快,于是产生短暂的焦虑、烦恼,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或急躁。这种现象对心理会产生危害,但是对学习、生活、家庭等,还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8、。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找人谈谈聊聊,就能解决问题。心理障碍指心理的初始反应很强烈,持续时间比较长,患者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会产生人格缺陷。这类人可能出现明显的临床特征,如惊恐、焦虑、抑郁、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患者常痛苦万分,迫切需要帮助,予以解脱。心理缺陷是由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长期得不到有效干预或治疗,在心理上形成一定的阴影或创伤,这种阴影和创伤对人的伤害更大,很容易诱发人身伤害事故,危害社会。这类人也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征,如消极、懈怠、偏执、焦虑、攻击、变态、抑郁等。就像人站在万丈悬崖上,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到谷底,粉身碎骨。心理疾病,也叫精神疾病,指大脑功能失调,因而导致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缺陷。这些患者经常出现幻觉、妄想、胡言乱语并且常常不认为自己处于病态,拒绝求医。界定心理缺陷与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标准是精神反应的激烈程度,有无人格缺陷和明显的临床症状,而界定心理缺陷与心理疾病的标准是有无幻觉、妄想等精神失常的临床症状。初始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持续时间长了,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就可能导致心理缺陷,如果心理缺陷得不到有效的教育补偿,很容易发展成为精神疾病或心理变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