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342558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 现 与 探 索 教 案(三年级上)陈 霞1. 为什么看错了 一、 教学内容: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二、教学目的 : 1通过本课的“视错觉现象”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视错觉方面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视错觉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的体验。 教学难点是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而得出科学性结论,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要做好启发和引导

2、。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通过对图形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可以再收集一些视错觉现象事例,或结合教学情况制作课件,以提高教学活动效果。 四、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准备1把学生用直尺和1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 (1)导言 :观察书图中A和 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看上去它们好像不平行,可是用尺量一量就会发现它们是平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通过观察到“量一量”的实践中提出有时“我们会产生视错觉现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 本节活动是对图形进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3、。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实验程序: 观察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图中是红线长还是蓝线长? 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图中间的圆圈圆吗?思考:动手测量一下,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观察与测量进一步证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教学中以学生 自主活动为主,“思考问题”可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总结。 第一、二幅图较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而第三幅图,由于印刷问题有时不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若将此图放大效果会好一些。 实验二 实验程序: 1.比较图2中横线A和横线B,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为什么我们感觉B比A长呢? 2.看一看:图3中A图和

4、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思考:想一想,是不是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通过实践证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短斜线与四周的大小圆图形)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第二幅图要指导同学在白纸上剪下相当于中间圆图形大小的部分,然后盖在图上进行研究。 实验三 实验程序: 图4中和哪个图形大? 想办法用薄纸把图形描下来,再与图形并列横放(重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实践证明图形相对位置,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关键是指导同学把图1描好。 实验四 实验程序: 图5是由蓝、白、红三色组成的。看一看,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认真看一看再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思考:白

5、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不是经验的影响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通过观察与测量图形,证明是“经验”的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这种现象建议教师再补充一二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结论。 (3)探索发现 1. 实验一说明了视错觉是存在的。 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了经验也可能使人们产生视错觉。2.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现象。比如,现在汽车的数量多、种类杂、形状各异。这些车在马路上来来往往,驾驶员有时会出现对车身的长短、速度的快慢等产生视错觉,致使判断产生误差。这就要求驾驶员格外注意,不超

6、速驾驶,以免发生危险。这一部分给出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并得出本课课题的研究的结果。第二段内容实验结论的印证与应用。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法实施教学活动。 (4)探索延伸 1、 下面有4幅图,动手量一量,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图中AB和CD的两条线一样长吗? 图中两条红线一样长吗? 图中有圆形吗? 图中除中间的正方形外还有正方形吗?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判断较为复杂图形“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方法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

7、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对于“视错觉现象”的危害与应用教师要尽可能的再补充一些事例进行教学活动。 3.结论(1)看看我们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 (2)探索延伸中四幅图都属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四、背景资料 1.什么叫视错觉?视错觉就是当我们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本课活动基本都属于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 2.错觉的危害 人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是由无数彼此相互联系的神经元共同活动场所实现的。驾驶员受身体素质、年龄、环境等的影响,在行车中往往会产生几种错觉。 颜色错觉:世界是五颜六色的,这些颜色通过城市

8、的建筑、大地装饰、衣服的涌动,相互交错,流动变幻,容易使驾驶员精力不集中,造成错觉。距离错觉:汽车的数量多、品种杂、形状各有千秋。对这些在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驾驶员会出现对车身的长和短,速度的快和慢等判断误差,造成错觉。 光线错觉:太阳光,反光物体的亮度,车头冲着光,车头背着光,明体车窗,暗色车窗,以及夜间行车长灯强光,短距灯弱光,反复出现易使驾驶员在未适应前造成错觉。弯度错觉:按照科学要求,公路是没有笔直的。公路的自然弯度和人为弯度,才使公路四通八达。驾驶员在公路上行驶的快慢,经常随公路的弯度而改变。变速的程度如何也会造成错觉。时间错觉:任务急迫,收车回家,赶早出车,人和车抢路等等时间上的

9、限定,会使驾驶员出现“超前”抢路。这种心理也会造成错觉。环境错觉:地理环境不同,特别是新路环境,驾驶员不熟悉,自然产生一种陌生感。熟路又会出现习惯性。在城市马路上停车,或是路的级别要求,什么型号车,可行什么级别公路,这些规则制约驾驶员的行驶,造成环境错觉。 3. 舞台设计师常利用戏剧布景、服装设计、舞台灯光、演员化妆等方面的视错觉来增强知觉形象的鲜明性。板书设计: 1为什么看错了视错觉是存在的原因:参照物 物品位置 人的经验等都是产生视错觉的原因反思: 2.吹泡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吹泡泡的活动,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了解“玩”中有

10、科学,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3.通过配置泡液及各种吹泡泡方法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课有两个重点: 配置泡液的试验,了解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试验五的四个程序中的内容。学会三个吹泡泡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 实验一: 实验程序:在水杯中倒入半杯清水。用吸管的一端粘一下杯中的清水。 用嘴对着吸管吹一下,能吹出泡泡吗?实验二: 实验程序:在半杯清水中用滴管加入1滴洗洁精。 用吸管把杯中的洗洁精搅拌均匀。 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

11、 用嘴对着吸管吸一下,能洗出泡泡吗?实验三: 实验程序: 试着再向杯中用滴管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实验四: 实验程序: 用吸管的一端在小杯的洗洁精里蘸一下。 用嘴对着吸管的另一端吹一下,看有什么结果? 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实验五: 实验程序: 用自己配制的泡液练习和体验4个问题: 体验慢慢吹是什么结果? 体验快吹是什么结果? 体验用粗管吹是什么结果? 用多只吸管捆在一起,蘸上泡液是什么结果?实验结论: 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

12、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探索发现1.吹泡泡的溶液配比,以及吹泡泡的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了吹泡泡里有科学。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到“玩”得有趣,“玩”中有科学。 2.围绕“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这个问题,从调配溶液的比例,选用粗细不同的吸管,吹泡泡的技巧几个方面指导吹出大而好的泡泡。 3.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良好科学品质的培养;在调配溶液过程中保持桌面的整洁,做到各种用具井然有序。 4.教师的示范演示要求全面而准确,课前要认真的演练,示范出最大最好的泡泡,尤其是泡泡的新花样的演示,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参考资

13、料 吹泡泡的溶液里的水蒸发的很快,水蒸发时,泡泡表面一破,泡泡就消失了,因此,在泡泡溶液里加一些甘油,它能与水形成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从而减缓了水蒸发的速度,延长了泡泡消失的时间。 吹泡泡溶液的最佳配方是:2份洗涤剂,6份水,14份甘油(或医用的“开塞露”)。 当肥皂泡完整时,看上去非常漂亮。光线穿过肥皂泡的薄膜时,薄膜的顶部和底部都会产生折射。最后的薄膜层反射红光,最薄的反射紫光。居中的反射七彩光。板书设计: 2.吹泡泡 配泡液 吹泡泡反思:3.照镜子的发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使用镜子中出现的有趣现象的实验学习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镜子反射方面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反射方面的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反射原理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和提高。 3通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