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23单元环境保护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342153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23单元环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23单元环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23单元环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23单元环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23单元环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23单元环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23单元环境保护(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 编 精 品 地 理 资 料 2019.4第二十三单元 环境保护考点一环境污染与环境管理1.(2015山东文综,46)【地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解析由材料可知,石材企业产生大量的锯泥,既占用了大片土地,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和河道淤积,污染水源。

2、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也缓解了大气污染和河道淤积问题。加气砖保温效果好,有利于节省能源。答案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2.(2014福建文综,40B)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的变化特点为呈“W”形变化。形成原因要结合降雨量和河流流量进行分析。

3、第(2)题,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主要从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答案(1)可能发生在69月(夏秋季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答出三点即可)3.(2014江苏地理,30D)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4、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_。(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其原因是_。(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布局密集,且平原地区广,耕地面积大,所以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而西南地区水能资源、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因此有色金属工业分布较多。第(2)题,由图可知矿冶区污染最严重,

5、居民区次之;开发区污染最轻,风景区次之。第(3)题,由图可知,甲城市矿冶区的铅污染达275以上,高出第二位的居民区130左右;锌污染低于居民区、商业和城市绿地;铜污染低于居民区。镉污染比其他区域均高。矿区是整个城市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第(4)题,土壤污染会破坏土壤中的有机质,进而影响土地生产力,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我国土壤污染防止和修复的措施属识记内容,主要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难度不大。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3)铅、镉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

6、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4.(2013新课标,4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示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解析泉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水源,因此泉水遭受污染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水质的下降,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污染土壤,随着生物链进入农产品并在农产品中富集,污染物超标使农产品品质下降

7、。此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泉水污染难以治理,需要从泉水本身的属性去思考,泉水属于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其补给来源是地下水,而地下水深埋地下,具有循环更新周期长,人类干预难以实施等特点。再加上泉水补给区域和使用区域不统一,区域广,需要不同省市,需要各方面联动协同。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5.(2012福建文综,40C)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

8、分构成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解析第(1)题,提取扇状统计图表信息、对比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成分构成的差异并结合材料相关回答。第(2)题,考查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危害,需调动固体废弃物主要危害并结合相关知识整体性回答。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考点

9、二生态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1.(2015新课标,44)【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解析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易发生水土流失。开挖石料之前,应将表层土壤放置在不易被侵蚀的地方,并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开挖石料后,应该进行表土回填或覆盖在堆放弃料的上面,防止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贫瘠。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

10、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2.(2014山东文综,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解析植被浅沟地势相对较低,可收集道路两侧的雨水,浅沟内植被较好,可有效地下渗,补充地下水源,并起到净化的作用,植被延缓汇集速度,减少城市内涝等。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

11、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3.(2015福建文综,40C)【选修6环境保护】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而湿地资源却不断地减少,可以得出人口增多,耕地面积扩大,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是造成湿地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第(2)题,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可以从工程、技术、生物、教育等入手,比如退耕还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植被,涵养水源,

12、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2013山东文综,34)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植被的生态功能,不同坡段,植被的生态功能不同,坡度陡,植被可涵养水源、保持

13、水土的生态功能越强,坡度越缓,其防风固沙的作用越强。第(2)题,主要考查破坏植被带来的生态危害,由于该地为我国华北沿海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等。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 5.(2013福建文综,40C)下表是我国某区域 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平均坡度()平均海拔(m)占用耕地0.94674.46增补耕地8.401 830.19(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2)简述

14、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仔细阅读表格可知该区域耕地分布主要从坡度和海拔两方面来描述,答题时要紧扣这两方面,环境问题分析要注意题干要求“增补耕地”,可从增补耕地分布特点分析。第(2)题,可从工程、法规、管理、宣传等方面答题。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6.(2013海南地理,26)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图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

15、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解析胡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中,材料说了近30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而图中反映了近30年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而地下水埋深不断变大(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少,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因而近30年过量使用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导致本区水环境急剧恶化,地表植被因可用水资源大幅减少而死亡,地表植被破坏固沙能力大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可以看出,本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短缺,因而要解决本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缺水问题主要是两大方面的措施:开源和节流。开源主要是增加可用水资源,具体措施有:兴修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降雨、适量开采地下水等。节流主要是节约用水,具体措施有:节约用水(生产工艺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开源方面可以考虑跨流域调水,其他方面不太合适(水资源总量少,修水库影响不大;海水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