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3416968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魂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 家。帕甫雷什中学,这所苏霍姆林斯基长期工作过的“快乐学校” ,早已成为我国许多教师 向往的教育圣地。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教育遗产被誉为“活的教育学”,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却仍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饱含着他对学生的爱和人道主义精神, 认为学校的核心任务就 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个人,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 美育这 5 个方面得以和谐发展。 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必须要 改善教育过程, 实施“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思想与传统

2、片面的学科知识的教学是截然不 同的, 它注重的是教育同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 校内校外相结合,影 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相结合,学生受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相结合等等。“和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在以上这些因素和谐共存的状态中得以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里通过推行一系列的创举来实践其“和谐教育”理念,譬如让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 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建立家长学校以保证学生在校和在家所受影响的一致性等等。在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公民的诞生 、给儿子的 信)所结集而成的 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书中, 到处充满着 “和谐教育” 的精

3、神。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在“和谐教育” 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学生 朋友的双重角色。要使“和谐教育”得以开展,教师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 处理好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两者处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之中; 二是要处理好学生各种才能的发挥问题, 使其各方面的表现能和谐发展; 三是要处理好学生 的情绪和情感动力问题,鼓励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来实现全面发展。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苏霍姆林斯基就已经将“和谐教育”的概念纳入到了“全面 发展”的理论之中,并作了实践尝试, “和谐教育”的精神也成为贯穿其教育思想的精髓。 而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 让人不禁欣喜

4、地发现, 原来苏霍姆林斯基的 “和谐教 育”理念与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教育这一重要战略取向的精神竟是如此相似和 吻合!笔者作此文之时, 恰逢在珠海举行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 圆满闭幕。一些专家和长期工作在教学前线的中小学校长们就实践苏霍姆林斯基 “和谐教育” 思想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其中一些学校已经将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培养和谐发展的 学生”等作为办学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扎根于实践, 来源于实践, 也必然需要后人去还原、 付诸实践。 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 充分实践“

5、和谐教育”思想,才是真正透彻地理解、汲取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珍贵教育 遗产的精髓。苏霍姆林斯基主要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家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来发展教育科学的光辉典型。 他的教改经验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要求的。 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 精神, 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 求实的探索精神, 使他获得了重大 的理论建树。一、提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按照他的意见,即“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 一,意味着人在品

6、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 意味着体魄的完美、 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他指出: “在这个和谐中,没有可能,也没有必 要规定什么是主要的, 什么是次要的。 我们只能说, 全面发展的某些方面对于人的整个精神 世界的影响可能比其他的方面大一些。”同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也不是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不停地从一种职业转到另一种职业,而是指每一个人在精通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同时, 还有兴趣和能力进入任何其他的知识领域。他说: “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 甚解是毫不相容的。 ” 苏霍姆林斯基和儿童在一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校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

7、的,没有第 一、第二之分。他说: “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那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 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 。他强调道德面貌在每个人身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他认为“社会要求 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他也强调智育的重要性, 认为“无知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是危险的, “” 学校应当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在智力方面受过训练的人进入 生活。”他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和美育,强调课外与校外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如果不给 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 要发展他们的兴趣、 爱好和才能是办不到的, 要培养全面和 谐

8、发展的人也是不可能的。合理的学习制度,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就使德、智、体、美 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 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他们升学就业打下良 好的基础。在实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必须使人的多种多样的才能、 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他强调说: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让走 向生活的每一个青年男女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则因人而异, 因此,他要求教师必须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去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竭力设法把教学和教育工

9、作安排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出他的天赋,找到他喜爱的活动, 并在这方面成为能手。总之,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既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点。这一培养目标是以“全面发展”为主体, 把“个性发展” 、“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三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的统一整体。二、论证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中,道德教育居于主导的地位,他认为, 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管他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首先是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他首先提出了德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1. 树立儿童坚定的共产主义道德信

10、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 目标, 或者说是 “对坚持真理、 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并为此随时准备作出任何牺牲的一 种热忱企望” 。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为个人心目中完全正确的真理,成为人的一种能动 力量;反之,一个人如果缺乏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便没有正确的方向。他认为,共产主义信念, 是激发儿童和青少年不断产生崇高的、 纯洁的、美好的愿望的源泉。 如果学生能从内 心真正认识到共产主义信念的崇高目的,那么,他就会为社会的利益而投身于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导兴趣小组活动2. 培养儿童丰富的爱祖国、爱人民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乃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

11、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 。在他看来,学校应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先教 育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由此扩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长、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扩而广之,为家 乡献出爱心, 付出辛劳, 作出贡献。 继续扩而广之, 为家乡父老乡亲, 尤其是孤老病残乡亲, 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再下一步,为素不相识的路遇同胞,献出爱心,做出善举,等等。苏 霍姆林斯基断言,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他会爱自己的祖国吗?爱出于奉献,奉献中生出情感美。3. 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

12、。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意见,道德具有继承性,并且存在着 全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人的个性形成中,童年是一个关键时期。因此必须从幼年开始, 就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使他们逐步地理解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 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尤其强调把“同情人、关心人”视为奠基性品质,他认为,孩子在童年时期对 人的苦难、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此时培养他们这方面的品质最为有效。他也认为, 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热爱劳动者,对儿童也是极为重要的品德。苏霍姆林斯基确信: 如果儿童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付出劳动, 并为此而流了汗, 那么他的心就会变得善良、 敏感和温柔。 与此相反, 如果一个儿童在童

13、年期并没有形成上述良好的道德习惯的话,那么,所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途径和方法:1. 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在儿童身上 去掉某种不良的行为,养成某种好的品德,仅靠阻止、警告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在教育的 引导下,让儿童自己去积极实践,走上正确的道路,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他断言: 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只有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实践, 才能形成和巩固; 他们做的好事越多, 给坏事的可乘之机也就越少。2. 坚持正面教育,使优良品质在儿童身上占支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任何一个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过

14、程中,都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斗争。因此,在教育儿童, 特别是缺点,错误较多的学生时,必须坚持正面教育, 充分调动起儿童的积极因素,使优良品质 在他们身上占支配地位, 这样才能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上进的信 心,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为进一步接受教育和不断克服消极因素创造条件。3. 抓好集体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外部环境是儿童 精神生活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的生活环境就是学校集体和班级集体。 这个集体是学生成长的 “土壤”,对学生的意识倾向、信念、 理想、 兴趣和能力等个性特点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 他说:“集体活动中先进的社会思想展

15、现得越清楚,作为社会小细胞的集体的作用越大,那 么它的教育力量也就越大。”因此,教育者应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培养学生的健全的 集体, 通过集体组织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并建立合理的交往,寓教育于教学、社会活 动和学生的集体活动中。4. 多宽恕、少惩罚,惩罚须以教育为基础。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意见,惩罚是一种特别刺激人和危险的方法,在使用惩罚时,很多教师容易犯错误。所以,他认张只要儿童不是故意作恶,一般都不应给以惩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宽恕才能触及儿童自尊 心最敏感的部分,使儿童产生出一种要求改进错误的意愿和积极性。他说:“不要急于处分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的;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 那么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进错误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