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3406180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精深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充分借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对学生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诸方面进行审美教育,逐步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关键词】语文教学 鉴赏 创造 审美高尔基说“人类一天都不离开美。”作为教师更应该认识到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

2、重要途径。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格完善、心胸开阔、思路明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是文质兼备的课文,它们当中蕴含着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多样的表达手段,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教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其艺术化即审美化的途径,通过审美化的途径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在艺术殿堂里占据一席之地。一、现代中学生的审美特点在讨论审美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现代中学生的审美特点,只有了解了现代中学生的审美特点以后,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出施教方案。中学生是审美观最

3、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审美兴趣与其它年龄段的学生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敏感性一般的学生由于其思维定势,对新鲜事物开始往往采取观望、疑虑的态度,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感觉细腻,面对新事物新东西,容易表现出一种亲近,认同的倾向。他们喜新厌旧,标新立异,偏爱独特,富有个性,他们的这种审美观点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指正。(二)趋同性中学生还处于由少年到青年的过度阶段,他们渴望成熟,又尚未达到成熟,因此常常身不由己地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对学生们的这种从众审美观加以指正,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个性化的审美观。(三)浓烈性审美活动

4、是一种情感活动,主要是视听感官的愉悦活动。与小学生向往神奇,老年人喜欢恬谈、幽静的情景相比,中学生在审美中往往更向往鲜明、浓烈、有力度、强刺激的效果,这种倾向在现代社会中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也不失为一种欣赏途径,但毕竟不是值得提倡的事情,也是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相违背的。(四)娱乐性“美”给人以启迪,又给人以快乐。“寓教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往往更多的追求娱乐性,这是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与乐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中达到更好的效果。二、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生有如此独特的审美特点,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他们的这种独特

5、的审美观使我们看到了中学生的审美可塑性和开放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纠正中学生的这种独特的审美观有一定的困难,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努力向前寻找引导中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方案。(一)感受美这是语文美育的首要任务,是判断美、创造美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前提。只有学生能够感受和想象蕴含某种生活真理的具体的生活图像之后,他们才能对社会上的一些丑陋现象有辨别能力,不去盲目推崇。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高级审美感官视觉、听觉,去感受文学形象的美。语文教材中有优美、崇高、滑稽的美;有柔和、俊逸的美;有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等,所有这些都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其感官去感受,由产生简单初

6、级的美感到形成复杂高级的美感。就语文知识的审美感受而言,语言讲究节奏韵律,结构讲究比例对称,词汇讲究准确清晰,如同主干和枝叶的句子成分,枝繁叶茂,所有这些正是美的体现。教师要尽量唤起学生的视听经验,激发其想象,并化为形象的观照和情感的体验。(二)鉴赏美鉴赏美,就是进行审美判断教育。在学生们有了感受美的能力以后,老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美,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被有些低级丑陋的美所侵蚀。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课文中的每篇文章作者都把他的审美理想、审美评价浸透在作品之中,作品是作者审美观的物化。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的感受必须借助于形象思维,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7、”,这就是“以情感人”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造美的氛围,让学生不仅能辨别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丑,而且能理解和评价为什么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三)创造美马克思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并在创造中直观自身。表现美和创造美并不神秘,它大量地存在于生活实践之中,例如美化学习、生活环境,在与人交往中创造协调、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高尚的精神风貌等。然而,作为语文教学表现美和创造美更大量集中地体现在文学艺术活动之中。表现为:1、有写作各类文章,尤其是写作各类文学因素较强的文章的能力。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模仿进行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一致的基础上,力求创作出形

8、式优美的作品来。2、有创造性阅读能力,语言艺术的形象不是直观性的视觉形象,阅读时要进行审美再创造,只有再创造才能真正体验到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内容。3、具有演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有“能作有准备的演说”,“能在一定的会议上即席发言”的要求。演说是表现美,有表情地传神地读出文中内容的情感,是一种美的创造,演说时仪表美、手势美、节奏美等,更是一种美的创造。三、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一)建立师生共同的情感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流动着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好情感,还要流动着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情感,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然后教师学生互相感染形成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良性情感的情感场。语文教学应能

9、够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各种情感,这就是要求老师不能仅仅能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它不应该成为语文知识的冷静,甚至冷漠的介绍,更不应该成为冷漠而强硬的技艺训练,它应该成为流动着热烈的教学情、学习情和各种丰富细腻情感的情感场,在这个情感场中,既有老师对自己职业、对自己学生、对自己语文课的热爱,更有教师自己被课文感染后,又融入了自己情感体验的各种情感表现,同时也有被教师和课文所唤起的学生的情感在这个情感场中,师生之间交流着种种热情,老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教学中充满着教与学的成就感、满足感,欣赏快乐,高峰体验等高级审美情感。(二)挖掘学生

10、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会自发形成,它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借助课文本身的语言和自己语言修养,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导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一篇好的文章总会有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因素,并加以整理,然后把整理出来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贯穿到授课中去,引导学生感受美。授课时,按照预先的设计,依次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想像,理解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例如教学老舍的五月的青岛,就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语文。课文写白花,是“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

11、”。将初发的花朵的洁白、繁密写得惟妙惟肖。我们看他写藤萝,则是“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顺”、“悬”、“散”,这三个动词都是慢节奏的它把藤萝生长的特征,花穗儿开放的姿态,香气弥漫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写味觉,则是“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将浓烈的花香与咸涩的海味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形象地描述为可见可感的荡漾的“浪”,好似历历在目,写绿更是细致入微,“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不光将绿的层次表现得很分明,其中的“灰绿”,更是鲜为人知,绝少描摹,不能不叫人赞叹作者语言的精美,讲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美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欣赏、

12、体会、从形体、感受、色彩上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并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美。(三)分析美的情境,指导学生鉴赏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有特殊的年龄特征,此时,他们的性格没有定型,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失之偏颇,审美能力也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抽象的思维能力还不健全,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所以常常忽略很多美好的东西,对较高层次的美难以体味,甚至美丑不分。这就要求通过让学生合作的引导探究具体的分析来揭示课文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透过现象,鉴赏美。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应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鉴赏美。父亲的背影“肥胖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

13、布大马褂,深色棉袍蹒跚地走”当他爬上那边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收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课文中的这些描写,学生缺乏鉴赏能力,他们不能理解,这样的“背影”为什么会令作者感到难忘,使作者无比感伤?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抓住“在特定的背景下展示父亲的背影”这一写作特点,启发学生思考:父亲的背影是怎样被引到我们读者面前的?通过看书,自然可以知道父亲的背影出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卸了”,真是“祸不单行”,只好“变卖典当”,“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祖母的丧事,这时“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父子二人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不得不在车站依依惜别,临走

14、时,年老的父亲怕儿子长途口渴,不辞辛苦,不顾体态肥胖,步履艰难,蹒跚地穿过铁路,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水果,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那“肥胖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正是用他沉重迟缓的笔调表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爱心,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欣赏到课文深层次的美。这样将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感和审美趣味。(四)引导学生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一个更高的境界,中学生不仅要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表情朗读和作文练习是实现创造美的两条途径。1、表情朗读美感的一个突出

15、的特征就是美的直觉感,人们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艺术,让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形式应当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它是中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教师通过有表情地朗读,展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格美;学生凭听觉去感受这些美。成功地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设置的氛围中,使学生深切地去感受,去体验,这样给学生带来的理解是深刻的,记忆是持久的,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朗读时最好配上音乐。对于那些语言较深的课文仅靠朗读,不易引起美感,应当辅以语言的描绘。例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诗,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朗读才能更充分地表达诗人

16、的感情?”让学生结合例句来谈体会,再试读评议,之后再伴着悠扬而凄美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2、作文练习作文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平时应提醒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例如,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练习,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亲情。学生的回答肯定会五花八门,然后让他们自己筛选感受最深的,亲身经历的,并比较新颖的题材,让学生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将生活中的这些美再现于自己的习作中,从而逐步地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1)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美源于生活,因此创造美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要使学生写好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