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氧的护理总结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3404552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用氧的护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临床用氧的护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临床用氧的护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床用氧的护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用氧的护理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用氧的护理总结【摘要】总结了临床中应用吸氧技术时的注意事项及几种特殊疾病氧流量 的应用。通过注意病人的病情,告知,严格消毒,防止污染和导管堵塞,严格遵 守操作规程等用氧安全,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等正确的给氧浓度和仔细的 观察,保证临床用氧安全及有效的氧疗。【关键词】吸氧氧浓度注意事项总结氧气对维持机体新陈代谢非常重要。在患病或某些异常状态时,医院通过一 定设备吸入氧气,提高肺泡氧分压,加大肺泡毛细血管膜两侧氧分压差,促使氧 的弥散,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增加向组织的供氧能力,改善乃至纠 正组织的缺氧。因此吸氧技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现对临床中应用吸氧技术 时的注意事项及几种特

2、殊疾病氧流量调节总结如下:1氧疗效果欠佳的原因1.1管道脱落及扭转:安装和更换管道时各连接处连接不牢固,管道未理顺。1.2堵管或弯曲:鼻腔分泌物过多,造成堵管。管道过长及床上物品凌乱, 造成管道受压或打折。1.3氧浓度过大或不足:未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或病人及其家属擅自调节 氧流量。1.4患者不配合:因干冷的氧气刺激鼻粘膜造成鼻腔干燥和异味,患者自行 拔出鼻塞或吸氧管。2吸氧的注意事项2.1床边挂有氧标识。告知患者安全用氧的重要性及严禁自行调节氧流量。 做好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2.2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氧流量后应用。吸氧时注意加温和湿化,呼吸道 内保持37C和必要的加温装置,以防止吸

3、入干冷的氧气刺激损伤气道粘膜,致 痰干结和影响纤毛的“清道夫”功能。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 关。2.3吸氧时注意病人的病情,呼吸情况,缺氧程度,鼻腔情况(有无鼻息肉, 鼻中隔偏曲或分泌物)。观察氧疗效果,如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或缓解,心跳正 常或接近正常,则表明氧疗有效。否则应寻找原因,及时进行处理。2.4防止污染和导管堵塞,鼻塞置于鼻前庭,勿过深;大小以恰能塞满鼻孔 为宜。鼻导管插入长度:鼻尖至耳垂的2/3或23cm。双侧鼻腔交替插管。呼 气性呼吸困难患者慎用鼻塞给氧法。鼻塞、鼻导管出口容易阻塞,应随时注意检 查有无分泌物堵塞并及时更换。注意检查输氧导管、湿化加温装置,呼吸机管

4、道 系统等有无分泌物堵塞或脱落,以保证有效和安全的氧疗效果。2.5简易面罩有明显的重复呼吸作用,不适用CO2潴留者,给氧最小流量 是6L/min,避免重复呼吸。2.6用带贮气功能的面罩时,贮气囊至少保持1/3充盈。2.7自主呼吸患者机械通气时应注意气管插管是否通畅,及时吸取口腔及气 道内分泌物,预防堵管。提供氧流量为68L/min,注意通气不足和胃肠胀气、 气胸等并发症。2.8严格消毒:对使用中的鼻导管、鼻塞应及时或每天更换。湿化瓶、延长 管等应每天更换和清洗,并用0.250.5%的含氯消毒剂等进行浸泡30分钟的消 毒,呼吸机管道系统使用完后也应彻底清洗并用0.250.5%的含氯消毒剂等进行

5、浸泡30分钟的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3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3.1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阶段,人工呼吸只能提供1618% 的氧气,虽可使肺泡氧分压达80mmHg,但因胸外心脏按压时心排出量较低,肺 内血液灌注与通气不平衡,肺泡与动脉血氧分压之间产生差距,导致低氧血症, 进而又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影响电复律和药物复律的效果。故一旦有氧气供应, 应立即给病人供100%纯氧。供氧不宜时间过长,一般认为吸氧浓度 60%,持续 24小时以上,则可能发生氧中毒。3.2无自主呼吸患者机械通气时应注意气管插管是否通畅,及时吸取口腔及 气道内分泌物,预防堵管。提供氧流量为68L/min,注意通气不足和

6、胃肠胀气。3.3呼吸衰竭病人。低氧血症和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可吸入较高浓度(35 50%)或高浓度(50%以上)以迅速纠正缺氧,以后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一步调 整吸氧浓度,使PaO2维持在6080 mmHg。慢性II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低浓 度持续给氧,因为在病理情况下,PaCO2对肺通气量的影响不但与PaO2升高程 度有关,而确与升高速度也有关,当PaCO2急骤升高时,肺通气量明显增加, 一直到呼吸中枢抑制点。CO2缓慢升高时,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脑背液中PH 值变化不大,中枢化学感受对CO2刺激已不敏感,此时呼吸运动的维持主要依 靠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若患者有较高浓度的氧吸入,反而

7、使肺通气量 进一步减小,加重CO2潴留及缺氧。所以给氧浓度从2426%开始,视效果和 血气结果调整,一般不超过30%(12L/min),希望PaO2达5060mmHg,PaCO2 没有显著增加即达到要求。3.4心力衰竭病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可以低流量24L/min持续吸氧,增 加血氧饱和度;急性肺水肿的病人给予高流量68L/min氧气吸入,并应用20 30%酒精湿化吸氧或有机硅消泡制,可使泡沫的表面张力下降而破裂,有利于肺 泡通气功能改善。酒精湿化吸氧时应标明使用时间并交接班,吸入时间不宜过长, 症状改善后应及时更换一般的蒸馏水湿化吸氧,以免发生氧中毒。3.5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常导 致缺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进一步发展导致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研究证明,每天 吸氧至少15h,可使COPD病人的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延迟发生。伴低氧血症的 病人应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可改善活动协调性、运动耐力和睡眠情况。伴有高 碳酸血症的病人应用吸氧,将PaO2增至6065mmHg即可,以免导致高碳酸血 症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