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3380318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案例1:一堂公开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了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掌握情况,提出两个问题:(1) 什么叫相似三角形?(2) 相似三角形有哪几种判定方法?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教学。老师们对此有何评价?CBA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将提问这样设计: 如图,在ABC和A?B?C?中,(1)已知A=A?,补充一个合适的C?A?B?条件 ,使ABCA?B?C?; (2)已知AB/A?B?=BC/B?C?;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 ,使ABCA?B?C?.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只有在真正掌握了相似三

2、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提高。案例2:一堂讲菱形的判定定理(是讲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的课,教师画出图形后,有一段对话:师:四边形ABCD中,AC与BD互相垂直平分吗?BCAD生:是! 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师:那么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生:是的!师:能通过证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结论吗?生:能!老师们感觉怎样?实际上,老师已经指明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四边形的边相等,学生几乎不怎么思考就开始证明了,所谓的“导学”实质成了变相的“灌输”。虽从表面上看似热闹活跃,实则流于形式,无益于学生积极思维。可以这样修正一下提

3、问的设计:(1)菱形的判定已学过哪几种方法?(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两种方法都可以吗?证明边相等有什么方法?(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选择哪种方法更简捷?案例3:“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师:如何解方程3x3=6(x1)?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 =1.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老师们感觉怎样?这位教师提问时,把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

4、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把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可惜,这种偶尔闪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仅没有被呵护,反而被教师“标准的格式”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其实,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与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的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结果问而不答或者答非所问;有的老师提问面过窄,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长期下去,被冷落的学生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上课也不再听老师的,对学习失去动力。关于课堂提问,我感觉要注意以下问题:(1)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提问内容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富有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2)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是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3)提问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注意提问的角度转换,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快乐,使“冰冷的,无言的”数学知识通过“过程”变成“火热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