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考点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3378428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生活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济生活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济生活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济生活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考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生活考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直接因素供求关系。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其他条件不变,二者成正比其他因素纸币发行量。其他条件不变,二者成正比国家政策。应具体分析其影响货币自身价值。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与货币自身价值成反比.国际传导因素2价格变动对经济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变动(如下图)。 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

2、变时,由消费者收入、偏好、相关商品价格、国家政策等因素引起的需求变动,我们称之为需求水平的变动。(如下图) 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2)价格变动对生产(供应)的影响 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时,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时会选择成本低的生产要素。3.市场

3、经济的三要素(三大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决定消费的方式,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与举措必要性:生产决定消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国特色社

4、会主义本质要求。举措:坚持发展新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4.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

5、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5.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6.集体经济是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形式。7.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经济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8.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

6、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生活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生产决定分配(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合理的分配方式能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2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

7、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4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意义: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4维护社会公平的措施根本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两大举措:增

8、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两个同步) 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第八课:财政与税收1财政的作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国家宏观调

9、控的经济手段。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区域经济调整、等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 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或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费、增加国债发行等方式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稳健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投资、增加税收、减少国债发行稳定物价、防止经济过热)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2税

10、收的作用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障,是国家财政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对国家经济实现监督的有效手段。增值税的作用: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三个市场机制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价格机制: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抑制需求;反之,则会减少供给,刺激需求。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供求机

11、制: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竞争机制: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2国家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和不足,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培育良好的市场主体,建立统一开

12、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规则,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主要通过制定战略和规划、实施财政、货币、产业政策、运用税收、利率、价格等杠杆对经济活动参加者进行引导的经济手段和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的法律手段或通过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如“限购、限产、发放行政许可证等”行政手段,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

13、大事。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2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1)依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意义: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体制变革,推动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推动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开放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竞

14、争发展新优势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要求: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国家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财政的作用,为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保护知识产权。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协调: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区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税收对绿色发展的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控制高能耗产业。企业自主创新、面向市场,生产节能环保的产品,减少污染。消费者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坚持绿色消费,保护环境。(关键词:绿色、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