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诉讼基本法律修改权失范及原因探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367346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诉讼基本法律修改权失范及原因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刑法诉讼基本法律修改权失范及原因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刑法诉讼基本法律修改权失范及原因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刑法诉讼基本法律修改权失范及原因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刑法诉讼基本法律修改权失范及原因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法诉讼基本法律修改权失范及原因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诉讼基本法律修改权失范及原因探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萨发生反对萨芬撒反对萨芬萨范德萨范德萨反对萨芬撒旦飞萨芬撒旦撒大幅度萨芬撒基本法律修改权失范及因素探析 提纲:基本法律修改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的立法权,其行使状况直接关系到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和公信力。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基本法律修改权在目前仍存在失范现象,这将对法律制度的变更方式以及民意基本产生不良影响。宪法的授权不明、解释制度的不科学以及最高权力机关内部权力构造不合理则是导致失范现象的深层因素。而要彻底变化这一现象则必须从宪政的角度着手。 众所周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如下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其立法权限在宪法第六十七条及立法法第七条等条款中已被明确规定

2、。本文通过对近两年几部基本法律的修改状况分析,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基本法律修改权的行使现状、潜在弊端及产生因素进行探讨。一、行使现状在立法法生效前,虽然宪法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所行使的立法权及其权限已作了界定,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全国人大常委会自我强化立法权力,甚至逾越立法权限。立法法试图要变化这种现状,使各个立法主体的行为走向规范化。然而,这一良好的愿望能否实现呢?本文想通过实证分析作为解答。 自7月1日立法法生效至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对两部基本法律进行了修改。它们分别是: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4月28日全国人大

3、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从修改状况来看,具有如下几种特点: 一方面,修改范畴非常广泛。民族区域自治法原有67个条文,本次修改了29个条文,占原条文数的43.2%;增长了12个条文,占原条文数的1.1%;删除了2个条文,占原条文数的2.99;合计修改了43个条文,占原条文数的6.8%,此外,还对前言部分的第一、三、五自然段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相比较而言,婚姻法的修改范畴就更广了,该法原有7个条文,本次修改了1个条文、增长了7个条文、删除了1个条文,分别占原条文数的56.6%、5.95%和27%,合计修改了39个条文,占原条文数的.

4、1%.毋庸置疑,这种大范畴的修改已经很难用“部分补充和修改”来描述,而将其定性为“法律的重新制定”恐更为恰当。 另一方面,修改内容都波及到了原法所拟定的基本制度。就民族区域自治法而言,本次修改波及到七个基本制度的变迁,涉及制度定位、财政收支制度及国家补贴措施改革、投资金融支持政策的优化、教育文化支持政策的改革、地区之间对口支持政策的法制化、少数民族干部配备优惠政策的确立以及法律实行的严格化,其中最重要的修改就是在前言中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位从过去的“重要政治制度”提高到了“基本政治制度”。婚姻法的修改也波及到七个基本制度的变化,涉及重婚的严格规制、家庭暴力的法律控制、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

5、的确立、夫妻财产制的改革、离婚制度的变更、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法律责任的明确。难以否认,上述基本制度的修改都波及到了法律的核心部分和重要内容,并非一般的“小修小补”。 再次,修改时机特别微妙。两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的二审程序都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完毕的,而三审及表决分别是在第二十次会议和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进行的。这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正好是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召开前的最后两次常委会会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也审议通过了一部基本法律修正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公司法的决定。该修正案的修改范畴远没有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婚姻法来得广,

6、也很少波及基本制度的变化。二、潜在弊端 上述白描式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制度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且促使我们分析暗藏在制度实践背后的潜在弊端。的确,从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两部基本法律的状况来看,我们很难对立法法立法宗旨的有效实现持乐观态度,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让我们为之担忧:(一)基本法律民意性的缺失基本法律是一种宪法概念。宪法为了明确两个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主体之宪法地位和立法权限的不同,在第六十二条第(三)项和第六十七条第(二)项分别规定全国人大所立之法为“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所立之法则为“其她法律”。基本法律分为“刑事、民事、国家机构”方面的基本法律和“其她的”基本法律。前者的外延因列举而

7、比较明确,而后者,是指“除刑事的、民事的、国家机构的以外其她方面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重要法律。”就内涵而言,基本法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法律的性质上看,基本法律对某一类社会关系的调节和规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当具有全局的、长远的、普遍的和主线的规范意义。另一方面,从调节内容上看,基本法律所波及的事项应当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基本关系;国家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制度;事关国家主权和国内市场统一的重大事项;以及其她基本和重大的事项。”由此可见,基本法律在国内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效力仅低于宪法,并成为构建国内法律体系的重要

8、基石。那么,宪法之因此将基本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权赋予全国人大,这是由于全国人大构成人员广泛的代表性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广大公民对法律的需求及其评价,使基本法律的原则和内容尽量地反映广大公民的意志,从而具有广泛的可接受度而利于其有效实行。由于“人民与人民代表的恰当比例不仅反映了代表大会的代表限度,并且进而确立了立法的合法合法性”,基本法律的代表性是设立其制定修改制度的重要出发点和坐标,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代表性”是不能忽视的。 然而,从婚姻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状况来看,基本法律代表性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大规模、深层次的修改必然会导致许多利益的调节和行为方式的巨大转变。这应由民意代表基本

9、更为广泛的人大代表通过民主程序作出科学决策,唯有这样,修改后的法律才不至于难以实行。 (二)基本制度变更的随意性 基本制度是一部法律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法律关系的重要调节机制,因此,基本制度的变更往往影响到整部法律的定位和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定位明显变化甚至前后迥异的状况在两部基本法律的修改中并非少见。 婚姻法修正案初次确立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不仅规定了四种无效婚姻的情形和一种可撤销婚姻的情形,还规定了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的法律后果。这种修改无异于婚姻效力制度的重大变更,而婚姻效力制度是婚姻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婚姻法的基石和支柱,因此,它的变更势必对原有婚姻法律关系产生“牵一发动全

10、身”的影响,其波及面之广可想而知。这样的制度变更仅仅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实现未免显得草率。 同样,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也波及到许多基本制度的变更。最为突出的是本次修正案提高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从本来的“重要政治制度”上升到“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定位上的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央与民族自治区域以及民族自治区域与其她地区之间关系的重大的调节,也就是说它波及到国家构造形式层次上的关系的调节,是宪法层次的制度变更,事实上已经超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力所及的范畴了。 三、因素探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基本法律修改权时之因此产生上述现象,并有违背宪法和立法法本意之嫌,如下因素不允忽视: (一)授权不

11、明-弱制约手段宪法第六十七条第(三)项和立法法第七条都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其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这一规定试图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基本法律修改权行使的时间、限度、底线加以约束,以便规范这种修改权。但遗憾的是,上述努力至少在理论上未能实现。由于上述规定至少存在两处模糊语言。对修改权的三个约束条件中,除了“闭会期间”是比较明确之外,“部分补充和修改”、“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的文意都比较模糊。何谓“部分”?“部分”有无量化的指标?判断的原则是什么?“基本原则”的范畴有多广?如何界定“抵触”?“不同”与否意味着“抵触”?这些立

12、法语言的含义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诠释,以致于规范自身存在着较大的解释空间,立法者的真实意图很难得到有效参透。模糊的语言不仅可以成为行为者的一种可资辩护的理由,并且可以成为其拓展行为空间的有效工具。而当法律规定一种比较明确的行为空间时,行为者只能严格地按照法律地授权行事。为了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形势和需要,适应国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内的对外承诺,国内在去年、今年分别对三部外资公司法进行了修改,修改的重要内容都是确立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规则,三部法律在审议通过前所经历的程序也都是同样的。但是,中外合伙经营公司法和外资公司法是10月31日由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

13、过的,而中外合资经营公司法却是月9日在九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因素很简朴,由于中外合资经营公司法明确规定,该法的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不也许越俎代庖,因此,虽然该法的修改内容和前两部外资公司法基本相似,其修改的幅度也远远比不上婚姻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但是其修改程序却非常严格地遵循着原法的规定,“不敢越雷池一步”。耐人寻味的是,也正是在这一次修改中,有关修改权属于全国人大的规定被废除了,废除的理由是这样的:“在常委会审议中,委员们提出,现行中外合资公司法第15条有关本法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是1979年国内改革开放初期作出的,当时这样的规定是必要的,有助于保证

14、投资环境的稳定。根据182年宪法和去年制定的立法法的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为了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便于及时修改完善,可以不再继续保存本法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很故意思的是,这一修改意见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而根据又是宪法第六十七条和立法法第七条,模糊授权较之于明确授权对于行为者而言的有利性一目了然。 或许立法者在授权时本就不想用一种明确的原则去限制修改行为,因此,在这种状况下探求立法真意的也许性几乎不存在,同步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上述假设成立的话,

15、那么试图从修改权限和原则上约束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努力几乎注定要失败。 (二)解释制度-有效的反制约手段 如果说宪法和立法法的授权条款是一种制约手段的话,那么全国人大常委会所拥有的法律解释权则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反制约手段。宪法第六十七条第(四)项和立法法第四十二条都确认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法律解释权。根据上述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既可以对自身制定的法律进行解释,也可以对全国人大的基本法律进行解释。而设立这种解释制度的一种重要理由是探求立法真意的目的可以实现。这种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当解释成为一种权力后,其所要实现的目的不仅仅是探求真意。它可以成为制约立法权的重要手段。特别当立法权的制约对象成为法律

16、解释的法定主体时,探求真意几乎不在解释者的视野之内。当行为者成为解释者时,它几乎可以成为真理的化身。 我们探求宪法第六十七条第(三)项的真意目的是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基本法律修改权,但是,根据宪法第六十七条第(四)项和立法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要实现这种监督必须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法律解释权来实现。也就是说,被监督者同步也是监督者。这一悖论使监督成为理论上的泡影。 而到目前为止,掌握解释与不解释以及如何解释主导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尚未对宪法第六十七条第(三)项做出解释,尽管在其内部也存在规定解释的呼声,尽管其内部不同机构间对该规定已经存在理解上的分歧。但不解释对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来说是比较有利的选择,由于,尽管存在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