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3345495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中国农田水利史心得 水利是的命脉。几千年来,丰富的水利资源滋养了中国农业。同时,历史上旱涝灾害频仍,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农田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大体经历了下列发展过程。 战国以前与当时的井田制农业相适应,布置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水利的代表型式。传说早在公元前20X年左右,夏禹治水时已经发明沟洫,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很大发展。至周代,农田沟洫逐渐形成系统并趋完善。据周礼的描述,当时的沟洫大致可按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面积大小,分为浍、洫、沟、遂、畎、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

2、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体制。 除了直接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陂池。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用人工修筑的堤防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能力。西周时京都(今西安市西南)附近有灌溉作用的池,就属这种灌溉型式。 东周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和推广,水利工程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如楚国在公元前613前59年间在今安徽省寿县建成了芍陂;并于公元前54年将发展农田水利定为国家的法典。公元前563年郑国也兴建了新的灌排系统。 战国至西汉时期 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大型渠系建设 海河流域方面。战

3、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漳水十二渠。由于漳水含有较多的泥沙,带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该渠的兴建不仅发展了灌溉,而且肥沃了农田,改良了。西汉以下数百年间,邺县一带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当与漳水十二渠的兴修有关。 长江流域方面,秦昭王时,在秦蜀守的主持下(公元前256前21),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为无坝引水渠系。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咀、宝瓶口和飞砂堰3部分组成(图1都江堰渠首工程布置示意),鱼咀是位于江中的分水堤,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口门,起节制进入灌区水量的作用;飞砂堰则是内江溢洪道。三者构成完整的灌溉枢

4、纽。都江堰规划布局合理,设计构思巧妙,在施工和管理上,如以当地竹石等作建筑材料,设立石人水尺以观测入江水量等,也有许多合乎科学的创造,是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典型,除灌溉效益外,防洪、航运均蒙其利,有力地促进了川西平原经济的繁荣。 黄河流域方面。灌溉渠系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其中以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规模最大该渠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6)由水利家郑国主持兴建,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渠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其中和郑国渠齐名的白渠,建于太始二年(公元前95),灌溉面积约45余顷。辅助郑国渠灌溉的还有六辅渠。在渭水及其支流上则有成国渠、蒙茏渠、灵

5、轵渠、渠等。引用洛水的灌溉工程有以井渠施工技术著称的龙首渠,但此渠不久就告废毁。当时关中经济的繁荣,也与发达的水利建设有关。 此外,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水利也取得重要成就。除今河套和河西走廊外,今_地区西汉时广兴屯田,也注重灌溉工程。华北地区则有引汶水和巨定泽水的渠系工程。 多种灌溉工程 这一时期除大型渠系外,陂塘蓄水、陂渠串联、水库蓄水、以及凿井等灌溉工程也相继兴起。陂塘蓄水工程仍以东周时建成并屡经修浚的芍陂为代表。陂渠串联的工程型式在淮河和汉水流域一带较发达,以战国末年在今湖北宜城建成的白起渠为最早。这一带丘陵起伏,大小陂塘遍布,白起渠利用这一地形,从汉水支流蛮河开渠引水,将分散的蓄水陂塘与渠

6、系串联起来,提高了灌区的灌溉保证率。汉元帝建昭五年(公元前4)南阳太守召信臣在汉水支流唐白河流域修建的六门(又称六门陂),也是陂渠串联形式。由于这一带水利发达,后人曾将南阳水利与都江堰和漳水十二渠相媲美。颍水下游著名的鸿隙陂也是类似的工程。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水上的智伯渠是一座能有效调节河水的灌溉水库。坎儿井则是_吐鲁番盆地一带引取渗入地下的雪水进行灌溉的特殊灌溉工程型式,西汉时期已见诸记载。用于农田灌溉的水井在今河南的战国遗址中也有发现。 淤灌、放淤和盐碱地改良 古代北方有大面积盐碱地存在。战国时期已知滨河盐碱地的产生是河流侧渗抬高地下水位的结果,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改良措施,包括开挖窄而深的农

7、田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放淤压碱施用动物粪便以改善土质等等。当时人们受河流决口泛滥淤泥肥沃田地事实的启发,在兴建灌溉工程时,就有意利用淤灌和放淤,以改良土壤。如漳水十二渠和郑国渠、白渠在改良盐碱地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效果。 农田水利科学技术成就 在水资源方面,管子。地员则对地下水质埋藏深度以及和地表土壤性质、作物种类、产量高低的关系等都有所说明。吕氏春秋。圜道则指出了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的事实,并描述了海洋上空水汽被季风吹向大陆、形成降雨,尔后汇为河流东南入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于地面水,周礼。职方氏罗列了全国九州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指明了哪一些是有灌溉利益的水源。在农田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方面,

8、管子。度地的一些论述,表明当时对明渠水道坡降的计算、有压管的流水力学现象、水跃以及土壤含水量与施工质量的关系等,已有所认识。都江堰除利用石人水尺以测量水位的设计外,渠道进水口位置选择与弯道环流现象的应用等,也都有重要意义。龙首渠的大型无压隧洞,标志了当年测量和施工的较高水平。当时的引水渠首已普遍建有闸门,渡槽也已出现,凿井开采地下水以及井壁衬砌技术已较成熟,并且已知在开采井水灌溉时利用日照提高水温。西汉中期在六辅渠上还出现了见于记载的中国第一部灌溉管理法规。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诸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均有发展,其中尤以淮河流域的陂塘建设成就突出。 陂塘建设和排

9、涝工程 东汉以后曹魏在淮河南北大兴屯田,修建陂塘等灌溉工程数量不少。当时为发展稻田,还曾开凿广漕渠及淮阳、百尺二渠,引汴水接济颍水,以补本地区水量的不足。这一带的陂塘兴修情况,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记述较详。除淮河流域外,南阳唐白河流域的陂塘仍较发达。近年来在陕西汉中地区以及四川、云南等省的东汉墓中出土不少陶制陂塘模型,说明这些地区也曾普遍修建陂塘(图云南出土陂塘模型)。但黄淮海平原地区也出现不畅,多雨即涝,少雨即旱的问题。汉代兴建的鸿隙陂就因排蓄处理不当,几度兴废。西晋时期,淮泗流域涝灾严重。咸宁四年()杜预指出,陂塘阻水,排泄不畅是涝灾原因之一,他主张废弃曹魏以来新建陂塘和疏浚排水河道的

10、建议得到实行。但后代在这一地区的蓄泄问题上仍有反复。此外,西晋初年在黄河北岸今安阳、邯郸专区一带,北魏中期在今河北省衡水、沧州专区及其以北涝情严重地区,也曾提出或实施大面积的排水计划。 西汉末至三国时期还发明了一些灌溉和利用水力驱动的机械,如翻车(龙骨水车)、渴乌(虹吸管)、水排等。 江南农田水利的兴起 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南水利也逐渐兴起。扬州水利在东汉中期已有明确记载。三国时孙吴及南朝在建康(今南京)建都,附近水利普遍开发,其中位于句容县的赤山塘(唐代改名绛岩湖)规模最大,灌田万顷。晋代在今丹阳所修的练塘及今镇江东南的新丰塘,灌溉面积也都有数百顷之多。 钱塘江流域水利工程

11、则以东汉永和五年(40)修建的绍兴鉴湖最为著称。鉴湖调蓄发源会稽山的山溪水量,再开渠引水灌溉,“若水少则泄湖溉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直至南宋,一直发挥着显著的灌溉和防洪效益(图3鉴湖水利形势)。其他,水利设施还有建于东汉的湖州荻塘和吴兴塘、长兴的西湖以及建于南朝的瓯江丽水通济堰等。 在长江中游地区今湖北江陵、松滋、安陆一带,农田水利也有新的开发。继西汉召信臣之后,东汉杜诗在唐白河流域,又新建一些灌溉工程。今湖南郴县一带还曾利用温泉水灌溉,使水稻一年三熟成为可能。长江上游地区在新莽时期由益州太守文齐主持建造陂池,为云南水利的先驱。 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这一时期河西走廊的内陆河

12、灌溉,以及今内蒙古一带的引黄渠系都有所建设。特别是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在今宁夏吴忠一带利用前代旧渠兴建引黄河水的艾山渠,规模最大。华北地区除广泛修浚旧有渠道外,东汉初年张湛在今密云、顺义一带引潮白河水灌溉,效益显著。嘉平二年(5)在永定河上兴建的戾陵堰灌区,灌溉面积号称万余顷。此外,引漳灌溉、丹沁流域灌溉以及山东、山西地区的灌溉也有发展。 唐宋时期 长期战乱之后,唐宋二代获得较长时期的社会安定,经过六朝的经营,江南水利迅速发展。同时,北方的农田放淤和水利管理也有重大进步。 南方水利和太湖圩田南方水利工程类型很多,除引水渠系的维修和兴建外,新的建设主要有蓄水塘堰、拒咸蓄淡工程和滨湖圩田等。 蓄

13、水塘堰。唐宋时期江南塘堰迅速发展,浙江、福建等地尤为显著。如浙江鄞县东钱湖、广德湖、小江湖等工程均创自唐代,其中东钱湖灌田0余万亩,至今兴利。唐元和年间,在今江西韦丹一带兴修大小陂塘达8座之多,共灌田2万顷。乾道九年(1173),福建仅长乐县就建斗门及湖塘陂堰104所,灌田280多顷。至南宋淳熙元年(1174),江南西路(包括今赣东、赣北、皖南及江苏西部)共修陂塘245所,灌田万余顷。3世纪初年宁宗时,江州今九江曾修陂塘数千所。在湖南长沙,建于五代的龟塘,也灌田万顷。南至今海南岛,此时也有陂塘兴作。至于淮河流域的塘堰,这时仍维持不衰。 拒咸蓄淡工程。东南沿海地区用闸坝建筑物抵御海潮入侵,蓄引内

14、河淡水灌溉的一种特殊工程型式。唐太和七年(33)在今浙江宁波兴建的它山堰,就属这种类型(图它山堰工程布置示意)。它用溢流坝横断鄞江,抬高上游水位和隔断下游咸潮,上游开渠引水,灌溉农田,灌溉余水和灌区沥水由下游泄回鄞江,泄水入江处的闸门同样有拒咸蓄淡的作用。灌区内还有日月二湖与渠系相连,增加了灌溉水量的调蓄能力,整体规划相当完备。位于今福建莆田的木兰陂也是拒咸蓄淡工程的典型。 圩田。太湖圩田是这一时期江南水利成就最大、功效最突出的水利设施。一般是在滨湖、滨河区用圩岸隔开湖水形成。一圩往往方圆数十里。圩岸上建闸,圩内有人工开挖的形如网络状的塘浦灌溉渠系,旱则开闸引水灌溉,圩外水位过高则闭闸拒水。低

15、田可自流引灌,高田借助水车提水灌溉。太湖圩田在唐代后期已较发达。因太湖流域中部洼陷,排水不畅,加以排水河道逐渐淤积变浅,又有运河阻遏泄水和海潮顶托等原因,圩田常受洪涝威胁。北宋时范仲淹、郏等人都曾提出治理规划,赵霖于政和六年(111)至宣和元年(11)主持施工,取得一定成效。 除太湖流域外,这一时期湖南、湖北、安徽沿江地区也有圩田兴作。江南地区还曾出现围湖造田风潮,因无合理规划,反加剧了水旱灾害。 北方水利和农田放淤 这一时期以关中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渠系工程持续发展,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以及汾河流域兴建较多。在海河流域,唐代主要是排水防涝;北宋时利用东起天津、静海西至保定、徐水的淀泊发展稻田,但收益有限。 北方水利有特色的是大规模农田放淤。宋代在今山西中部和南部引山洪淤灌,淤出良田1.8万多顷。有些农田放淤后,地价因此提高。熙宁变法时期放淤形成高潮,王安石在汴河两岸、漳水、滹沱河流域大规模推行放淤,还曾设“都大提举淤田司”等专司其事。放淤虽存在一些问题,但大量盐碱地得到改良,有的产量成倍增长。变法失败后,大规模放淤即行停止,但北方农业中仍留有这一传统。 灌溉技术 唐宋灌溉机械较前代有较大发展。南方各地普遍使用水车,包括翻车和筒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