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334010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期中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炼三中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 语文【注意】本试卷分第卷(阅读)和第卷(表达)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第卷 阅 读 题甲 必考题(44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趋时周易的大智慧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的是时间,而我们用以度量生命行程的时间又是怎样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在一起从而左右了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包裹在卜筮大麾下的哲学典籍周易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周易中的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每一爻都象征着事物初萌、发展、跃升、成熟和盛

2、极而返、带着新质向原点回归到不同阶段。六十四卦对“时”的阐释各有侧重,但都紧扣一个“时”字,充分体现着周易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周易中所论及的“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应理解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以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情况综合的抽象。时间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概念,如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等。这些概念里蕴含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机的把握。趋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趋”同样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人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去探求,去把握

3、,叫顺之;被动适应,叫由之。由之不是不好,得看什么时候,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要强调“趋”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强调要作为有心人,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通过积累和凝聚,让这种感觉成为随天、随机、随心、随时可“趋”的悟性。对趋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刻地理解与时偕行,我们就会发现,其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理想境界,在于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与时偕行,就需要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灵动自如,昂扬健行,生生不息;同时,与时偕行不仅意味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于时代,而且也意味着不要“豪迈地”超越时代。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上

4、,人们期待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那一刻。那一刻,便是我们与时偕行的“时”。“违时不进”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的准确诠释。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不及”都不行,要真正体现与时偕行。在历史潮流跌宕涌进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与时偕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通常,“时”与“势”往往相一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如周易所说:“顺乎天而应乎人”。孙中山把这叫做“顺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但也会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形成“时”的悖论。特别是一个社会要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其时之义大哉”。这样大的“时”到来之际,就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

5、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宇宙的变化,社会的变迁,生命的遗传,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从周易对“趋时”的理解和阐释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这里的“时”,是按照天道人事运行的大规律,各种事物勾连互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时”时中蕴势、时中含机,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便成熟了,就可以变,也必然变;就应该动,不动就会错过机会。“道莫盛于趋时”,宿命论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周易却通过对“时”的体察和把握,通过“趋时”的大智慧而超越了宿命论的观点,不能不说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一个制高点

6、。1、下列各项对周易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易研究的是时间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起来左右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的哲学问题。B周易表面上是一部卜筮之书,实则是一部以阐释“变通趋时”为要义的哲学典籍。C周易认为,“趋时”就是要与时偕行,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既不落伍于时代,也不要超越时代。D周易阐释“趋时”,认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命运中充满了偶然性,只要把握了偶然时运,也就把握了命运。2、对文中“时”与“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是时间的延续,而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境况综合的抽象。B“时”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

7、合,可衍生出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概念。这些概念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C“势”即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等。时与势相一致,可谓顺天应人,天人合一;时与势不一致,则形成势的悖论。D时与势出现矛盾时,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违时不进”,也不能“超时而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易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体现着“变通趋时”的要义。B周易的趋时,认为“时”是活的,“趋”也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该“顺之”则“顺之”,该“由之”则“由之”。C与时偕行的“时”,指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所期待的那个特定时刻水到渠成、瓜熟蒂

8、落。D宇宙、社会、生命都处在变化之中,趋时就要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理想境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8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

9、、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

10、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 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攻占,夺取C. 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 D. 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驿车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B. 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C. 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D. 魏王豹以国属焉 以豹国为郡6、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陈王)欲

11、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B. (魏豹)至国,即绝河津畔汉C. 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 D. 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

12、咎为魏王。D.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8、翻译下列句子。(8分)(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2)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二)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素梅 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9、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2分) 10、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4分) (

13、三)名言名句默写(9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3)平时我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对此也有谆谆的教诲:“_ , 则远怨矣!”(4)最能高度概括孟子民本思想的句子是: 。(5)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 , 。 (6)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乙 选考题(20分)(以下第三、四大题,考生只选答其中一题。)三、(20分)1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老子:颠倒的世界与哲学(节选)鲍鹏山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悯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丝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的自信与自尊受挫吗? 老子的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