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考点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3310522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考点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考点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考点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考点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考点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考点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考点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新课标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透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涵义及判断(会判断和辨别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根据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用途;3.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判定;4.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析与判断;5.燃烧及普通可燃物发生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原理的应用;6.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判断。7.质量守恒定律近几年中考,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几乎是必考知识点。命题通常以“下列各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是 ”形式出现,题目中的“各种变化”,一般都是典型的物质变化实例,如冰雪融化、铁锅生锈等等。有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题比较少见,相对较热的考点

2、是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识别。试题多为给出了几种物质的用途,要求识别哪些用途是利用其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选择题,或者是要求识别哪种物质具有此种用途的选择题。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及其应用是常考知识点,命题多为“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判断反应类型”,或者是“给出几个反应物,按所要求的类型书写化学方程式”。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是常考知识点,命题常以“在XX(新情景)反应中,还原剂(或氧化剂)是 ”形式出现。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也是相对较热的考点,命题多为跟燃烧与灭火有关的现实问题。本专题通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形式考查,中考中所占分数约为410分。名师串讲知识图解图1-1重点讲解1.物理变化、化

3、学变化表1-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宏观: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若是由分子构成物质,分子不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分子运动速度的大小变了宏观:有新物质生成微观:分于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外观特征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了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区分依据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联系在物理变化中,一般不会发生化学变化,但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典例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 B. 牛奶变酸 C. 铜器生

4、锈 D. 木柴燃烧思路串讲该题考查的考点是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变化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要紧紧抓住变化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这一关键。玻璃破碎属于物质的状态变化,并无其他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牛奶变酸实质为“酸”后的物质用途已不再同前,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铜器生锈即铜变为铜绿,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柴燃烧后有新物质灰烬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标准答案A。变式训练当你在复印社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是臭氧(O3)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 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5、 C. 臭氧与氧气是同一种物质 D. 臭氧与氧气性质完全相同思路串讲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有无其他物质生成。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2)明确同种物质与异种物质的区别组成和结构都相同的物质属同种物质,否则属于异种物质。氧气与臭氧的组成虽然相同,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臭氧由臭氧分子O3构成,每个臭氧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氧气与臭氧属于异种物质,它们是由氧元素形成的二种不同的单质。因此,氧气转变成臭氧是一种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标准答案B。易错题下

6、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误点以发光、发热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错选A。辨析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辨析。化学变化过程中在有新物质生成的同时,还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物质状态的改变等现象,这些现象所表示的变化均是物理变化,因此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判断某一变化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是看该变化有无新物质生成,而不能只凭表面现象。A选项中发光放热的变化也可以是物理变化,如灯泡发光;B选项中固体变成气体也可以是化学变化,

7、如木炭燃烧;D选项中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水凝结成冰等。答案C。 2.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表1-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不变,没有改变所呈现的性质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改变,所呈现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一般指物质与H2、O2、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能否发生反应及热稳定性典例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氧气用于炼钢 B. 钢用于制导线 C. 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 D. 镁用于

8、制照明弹思路分析:A选项是利用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C选项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稳定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D选项是利用镁燃烧时发出强的白光,也是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决定的用途。B选项用途是利用铁的导电性,而导电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用途。答案:B思维技巧: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而物质的用途又反映物质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分清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式训练今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16日又发生两次三氯化氮(化学式为NCl3)爆炸,黄绿色的氯气冲天而起,刺鼻的气味弥漫厂区。爆炸发生后,消防人员采用消防用水在外围50m处形成两道水幕对

9、空气中的氯气进行稀释,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含量。这次事故,至少造成9人失踪死亡,3人受伤,15万人紧急大疏散。细读以上报道,根据以下要求填空: 文中所述氯气的三点物理性质是:_;_;_。 思路分析: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抓住题目中所给信息,即可解答。答案:黄绿色;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或可溶于水)。基础巩固1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有导电导热性 B.有良好延展性C.具有银白色光泽 D.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思路串讲本题考查的考点是两种性质的区别。判断物质性质的关键是看物质的性质是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果是通过化学

10、变化(如稳定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如果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就是物理性质。A、B、C选项中的性质都无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只有D中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的。标准答案D。基础巩固2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用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 B. 用金刚石作钻头 C. 用氢气充灌气球作广告 D. 用盐酸除铁锈思路串讲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A选项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在吸附有色物质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用途;B选项用途是利用金

11、刚石坚硬的性质,而硬度属于物理性质;C选项是由氢气的密度决定的,密度属于物理性质;D选项的用途是利用盐酸能和碱性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决定的,所以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用途。标准答案D。巩固提高为了履行国际社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政府决定自2003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CTC”作为清洗剂。“CTC”又称作四氯化碳,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也是修正液(又称涂改液)中的一种溶剂,还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根据以上信息回答:(1)“CTC”的化学式为 ,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2)推测“CTC”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一种。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思路串讲由题意可以捕捉到以下信

12、息:(1)“CTC”又称四氯化碳,(2)它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3)它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4)禁止用它作为清洗剂。由此可以解题。标准答案(1)CC14;+4。(2)物理性质有:能溶解油脂、能溶解污物、不溶解纤维、不溶于水、易挥发、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有: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性质稳定、有毒、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等。3.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燃烧: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爆炸:某些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急剧的燃烧。缓慢氧化:进行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如:动物呼吸、食物腐败等。自燃: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如白磷自燃。产生的热量能

13、及时扩散燃烧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扩散爆炸若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扩散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氧化反应自燃图1-2它们的本质特征:都是氧化反应,只是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典例在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通电 A. 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将未燃烧的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D. 使可燃物降温至着火点以下思路分析: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很明显,A、C、D三个选项均可行,而B选项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可行,一种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

14、答案:B思维技巧:从燃烧的条件入手考虑灭火的措施。基础巩固1烧柴禾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 A. 可以降低着火点 B. 散热的速率快 C. 木柴是可燃物 D. 使柴禾和空气充分接触思路串讲同种物质燃烧的急剧程度,主要决定于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标准答案D。基础巩固2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如遇到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 发现家里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C.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 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思路串讲电线着火,用水灭火会有触电危险;发现家里煤气泄漏,如果打开排气扇,所产生的电火花可能导致爆炸;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使锅内火焰因缺氧而熄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